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3343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小学语文课创造思维训练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该更灵活、更聪明。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小学生成为 21 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

2、生改变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2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 ”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 ,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

3、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 ”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 ”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龙洞顶, “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

4、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问题:“你们指准?“你们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错在哪里?” “这个想法为什么错了?” 学生围绕老师的设问,提出了很多问题,然后让学生按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答案。这样长期训练,就使学生掌握了阅读课文的方法,养成主动思考、自己提问自己阅读的习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抓住重点词句设疑,引

5、发学生思考探讨。如千里挺进大别山中末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整个情节都是围绕它展开的。我就抓住这一句话设疑:“为什么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引发学生围绕这一句话一步步地思考,领会了内涵。三、引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通过教师的设问,要引发学生转换新角度思考、质疑、答问,敢于从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创见。教学中,首先要诱导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我善于抓住书本上一些含糊的地方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勇气。如亲人第一段是这样的:“我们村寨只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 ”学生对此就提出疑问:“既然大多是苗族,那就有少部分是汉族,不止一

6、家,这一句含糊。 ”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学生把这一自然段改成了这样:“我们村寨只有十几户人家,除了我家是汉族,其余都是苗族。 ”意思较以前就明确了。 学生创造思维往往是从遇到问题开始的。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善于创造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如“你们想错了” 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敌人两次搜身有什么不同?第二次搜身时他们想得到什么?通过阅读,学生对第一问很容易找出答案,当学生找到第二次搜身他们“希望有新的发现”时,我接着设问:“新的发现”指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第一次搜身时敌人想从方志敏身上得到大洋这样一个认知阶段,回答较困难。如4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向前推进一步呢?我引导学生回顾敌人第一次搜身时的情形,敌人通过“搜、摸、捏” ,硬梆梆的大洋在方志敏身上显然没有了,那么“新的发现”是什么呢?我启发学生是指与大洋同样值钱的东西,学生恍然大悟,说出是指党的机密,可以通过它换得大洋。这样,启发学生说出来,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好得多。 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思考、质疑,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不仅使阅读教学效果倍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