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8475862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3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课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2013年1月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胚胎期造血胚胎期造血l胚胎期可相继分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l(1)中胚叶造血期: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血岛。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l(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至胚胎第7个月逐渐退化。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3个月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l(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长骨髓已开始造血,随胚胎发育,骨髓造血日趋发育。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

2、发育,髓腔中呈现密集的造血细胞灶且各系造血细胞均可见到,缺乏脂肪,这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功能减退,骨髓造血迅速增加。胚胎时三个造血阶段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替此消彼长的,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出生后造血器官出生后造血器官l(1)骨髓造血: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l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至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

3、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如颅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l黄骨髓: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健康成人黄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又可重新转变为红骨髓参与造血,因此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l(2)淋巴器官造血: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淋巴干细胞,其再分化成T、B淋巴祖细胞。B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发育;T淋巴祖细胞随血流迁移至胸腺、脾和淋巴结内发育成熟。l(3)髓外造血: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

4、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髓外造血部位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的脂肪、胃肠道等。l3.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是指造血器官实质细胞四周的支架细胞、组织。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网状细胞、基质以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什么器官为造血器官什么器官为造血器官l造血器官指生成血细胞的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以及脾脏。其中骨髓、胸腺、淋巴结及脾脏又称淋巴器官。 l人体处于不同的时期,其造血器官有所不同。l一2个月的胎儿,其造血细胞来源于卵黄囊,故卵黄囊为其造血器官。25个月的胎儿,肝脏、脾脏、淋巴结开始造血,产生红细胞、白细胞

5、、血小板,取代了卵黄囊的造血作用。胎儿从第5个月开始出现骨髓造血,胎儿后期出现胸腺造血。婴儿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它能制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脾脏、淋巴结及淋巴组织也造血,但只产生少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成人的造血器官就是骨髓。骨髓是一种海绵样、胶状的脂肪性组织,封闭在坚硬的骨髓腔内。骨髓分红髓(造血细胞)和黄髓(脂肪细胞)两部分。骨髓造血在开始时分布在全身骨路,以后逐渐局限于颅骨、肋骨、胸骨、脊柱、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一部分,其他部位逐渐由黄髓所替代。黄髓不能造血。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血细胞生成步骤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血细胞生成步骤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红

6、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女:3.55.0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测定(HB或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

7、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

8、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B0.000.01(01%)淋巴细胞L0.200.40(20%-40%)单核细胞M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

9、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血常规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的9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谢谢观赏!谢谢观赏!Thanks!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