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3231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小学生生劳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 、 ”想象力” 、 ”求知欲” 、 ”认识的独立性” 、”自由思考” 、 ”怀疑态度” 、 ”求异思维” 、 ”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小学 生活与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

2、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在小学 生活与劳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生活与劳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2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

3、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 ,上这堂课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

4、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 生活与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3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

5、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

6、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4(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

7、:”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机,美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美丽。 ”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

8、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 ”猪八戒”、 ”孙悟空” 、 ”多面人” 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生活与劳动课上通过想象,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跃、开阔。所以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与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5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9、”生活与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 生活与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 生活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

10、性活动的源泉。 ”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生活与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例如,教学塑料瓶的妙用一课时,我先教学生做成了清新悦目的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6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

11、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

12、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 ,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7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

13、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

14、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8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

15、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 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 ,按照”课中学-课中练- 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

16、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譬如在教学怎样乘公共汽车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学到如何乘公共汽车的知识:找到哪一路车,看清方向;停稳9后按秩序上车;乘车要有礼貌等等。其次可带学生到社会上实地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实践化。最后回归课堂,让学生谈谈乘公共汽车还要注意什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创新。生活与劳动中内容不多,对于爱思索,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上好生活与劳动课,全面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而且要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并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意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1)与课内结合。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许多观察和操作,单凭课堂的有限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如植物栽培、种植等需要课后来完成,如能结合课堂上所学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