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04518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东县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邵东十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中考政治(文科)试题满分 100分 时量 7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75分)1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A. B. C. D. 2“不读书,穷者穷根难断,寓者富不长久。读书是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希望。我们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切切实实地使广大群

2、众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下列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B文化能使一个国家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都能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 B C D4. 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

3、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5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事例没有体现

4、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A. B. C. D. 6 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志,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B CD7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5、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A B C D8“正能量”原为物理术语,经过络、报纸等媒体的传播,现在已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被广泛使用。这一现象表明 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市场的自发性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 B. C. D. 9某网站公布的2015年4月网络热词有:毒胶囊、明胶、黄岩岛、祭不起、惆怅体、最炫民族风。这些热词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比喻、浓缩或概括。这

6、表明( ) A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102017年6月23日,冀晋鲁豫辽五省“历史文化名村(镇)村(镇)长论坛”在蔚县落幕,为更好保护正一步步被逼进狭小“胡同”的一些具有传统民间文化色彩的古村落带来了曙光。保护古村落(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A B C D 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回答1112题。11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在农历“龙”年,普天下炎黄子孙赛龙舟、舞龙阵、唱“龙的传人”,沉醉在“龙”的世

7、界之中。这主要说明( )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民族节日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A B C D12右图为某地民俗剪纸作品金龙迎春。对剪纸的认识正确的有(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剪纸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ABCD13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校园社团文

8、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A B C D14“对本国文化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这句话表明( )A了解本国文化就能了解西方文化 B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C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认识西方文化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152017年3月,历时3个月的“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艺术展在美国丹佛圆满闭幕。徐悲鸿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时代精神在文化作品中得

9、到充分展示 A B C D16.2015年广东省18至70周岁城乡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0.5%,高于传统纸质书报刊阅读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03本。上述材料说明( )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新的传媒在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日益取代旧的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现代传播媒体促进了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A. B. C. D. 17据“2017中国版权年会”透露,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重复、复制和模仿,创新作品不多。这主要是因为( )文艺创作者不能立足于

10、社会实践 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等固有缺陷文艺创作者的整体道德严重滑坡 人民群众不再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 B C D18“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文化交流融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 B C D19“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在诗人白居易眼中,有如醉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唯一的中国项目申遗成功。该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因为它( )蕴涵着民

11、族文化的魅力 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A B C D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句至今仍为很多人所喜爱。从诗经离骚到元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ABCD212017年7月1日,来自台湾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的近100位知名人士访问山东并参加了“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这体现了( )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两岸文化趋同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决于文化认同A B C D 22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2011年,北京、上海、浙江等13个省市和14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推出了本地区的城市精神。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l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东部沿海城市多以“海纳百川”来体现包容;西部地区更倾向用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等词汇。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反映经济,与经济发展同步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