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0239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 第八讲 我们曾经讲过,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 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 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 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 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下面我们讲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下一讲讲悲这个审美范畴。 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两部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由于年代久远,荷马创作这两部史诗的确切日期已经无从查考 。公元1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比较这两部史诗时,认为伊 利亚特创作于荷马才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则是荷马晚 年时

2、期的作品。原因是,伊利亚特全篇生意蓬勃,而奥德 赛以叙事为主,“这是暮年老境的征候”。“在奥德赛里, 你可以把荷马比拟落日,壮观犹存,但光华已逝了。” 朗吉弩斯 因此诗意地将仍然壮观、却不再热情的奥德赛比作“退潮的 沧海”。 荷马 电影特洛伊中的“木马屠城”源自荷马史诗 电影特洛伊剧照 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之所以认为伊利亚特创作于荷马才 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是荷马晚年时期的 作品,原因是他认为奥德赛不如伊利亚特 那样具有磅礴的热情和崇高的风格。他的这种 观点是在论崇高一书中提出来的。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 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 朗吉弩斯的

3、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 1、崇高的特征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 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 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 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 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 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 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

4、火山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 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 的奇异。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 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 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越高举、慷慨磊落的人格 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夷。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不 是现代意义上关于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讲究 语言的自然、简洁、严肃和崇高的风格。 修辞学的传统主要注意形式,而朗吉弩斯提出的崇高更加重视精 神状态、表达的真诚和力量,这体现他

5、对于同时代修辞学家的超 越。当然,朗吉弩斯并不否认表现崇高的方式、规则的重要性。 2、崇高的效果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 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 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 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 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 事物的渴望。”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 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 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 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6、体会到一种自豪。 黑格尔(17701831)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 无定、浩浩无际、渺 渺无限的观念;人类 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 气,要去超越那有限 的一切。”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 东西时,或者感到恐 怖,或者惊奇,或者 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 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 渺小、衰弱而丧魂落 魄。”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 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 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凡是使人 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力的,往往胜于说服和动听。

7、因为信与不 信,权在于我,而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征服听众的 心灵。”这里,朗吉弩斯是超越了希腊美学的传统的。崇高的目 的不是净化,不是摹仿,也不是理智的说服。朱光潜先生对“狂 喜”做出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 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 对人的感情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是朗吉弩斯评价不同作家 或者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的优劣的首要标准。按照这样的标 准,他评价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尽管荷马 是朗吉弩斯最钟爱的诗人,但他仍然认为奥德赛不如 伊利亚特,原因在于前者不如后者那样能够激发磅礴的热 情,让人惊心动魄。 根据同样的标准,朗吉弩斯

8、对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和罗马雄 辩家西塞罗进行了比较。我们知道,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 家,然而朗吉弩斯认为他不如狄摩西尼。他认为,西塞罗铺 张,狄摩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强度 和深度取胜。也就是说,西塞罗的论证也许是长篇累牍,旁 征博引,看似雄辩,而狄摩西尼的演说字字珠玑,具有深度 和强度,往往是一语中的,引起人的强烈共鸣。对此,朗吉 弩斯作了很形象的比喻,说西塞罗的雄辩如“野火燎原”,四 面八方地燃烧,广度有余,力量、速度和深度不足。狄摩西 尼的雄辩“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能够产生雷霆轰击的 效果。 西塞罗 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 家,然而朗吉弩斯认为 他不如狄摩西尼。他认

9、 为,西塞罗铺张,狄摩 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 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 强度和深度取胜。 狄摩西尼的演说字 字珠玑,具有深度 和强度,往往是一 语中的,引起人的 强烈共鸣。 “宛若电光一闪,照 彻长空”,能够产生 雷霆轰击的效果。 既然崇高的效果是“不可抗拒的”狂喜,是人的理性所不能把握的 ,是感性的一种感情,因此朗吉弩斯就承认了它是非理性的,这 相对于从希腊罗马美学中培育出来的审美知觉的理性主义理论是 一种偏离。因为雄辩家要把“感情灌输到旁听者的心中,引起听 众的同感”,要完全迷住听众的心情,引发听众的狂喜,这种狂 喜是一种热情,包含着非理性的、迷狂的成分,“它仿佛呼出迷 狂的气息和神圣的灵感”

10、,这就引发出艺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 题想象。在朗吉努斯那里,想象是一种充满激情、心驰神往 的现象,这样理解的想象已经很接近于近代欧洲美学中的想象。 因此可以说,朗吉弩斯是一位很有天分的先知先觉的美学家。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成为若干年 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新古典 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 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激情。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 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 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 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

11、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 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 神气魄的浪漫主义倾向。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重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 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 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 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 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 德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 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 ?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

12、风暴 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 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 、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 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 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 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 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 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 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 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 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 、粗犷的、野蛮的气魄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 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 浩瀚的海洋、晦

13、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 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 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 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 事物有共同的特点 ,就是可怖。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 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 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 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丑本 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

14、 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 高度重视。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 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 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 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 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气 和尊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体积 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 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 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来 ,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羽翼怒张,奋不

15、顾身地 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 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 数量的崇高主 要涉及体积 力量的崇高指 巨大的威力, 同时我们心中 有足够的抵抗 力和这种威力 抗争。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 家屠格涅夫写到 的麻雀抗拒猎狗 的例子反驳康德 的这个观点。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 的天主教堂。 建造这座建筑 历时120年, 多名重要建筑 师与艺术

16、家参 与设计,其中 以伯拉孟特和 米开朗基罗最 为著名。 圣彼得大教堂 2、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 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 各种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 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 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 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一种 优雅、秀丽的美。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姚鼐 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 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而柔性美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