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2384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变片式传感器-习题综述(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学们好同学们好! 四川 黄龙 五彩池 1 2.2 应变片式传感器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金属电阻应变片主要特性 温度误差及补偿 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2 当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 将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 设有一根长度为l、截面积为S、电阻率为的金属丝 ,其电阻R为 两边取对数,得 等式两边取微分,得 2.2.1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 dr/r为金属丝半径的相对变化,即径向应变为r。 S= r 2dS /S=2dr/r 由材料力学知 将微分dR、d改写成增量R、,则 金属丝电阻的相对变化与金属丝的伸长或缩短之间

2、存在 比例关系。比例系数K0称为金属丝的应变灵敏系数。 4 金属丝电阻的相对变化与金属丝的伸长或缩短之间存在 比例关系。比例系数K0称为金属丝的应变灵敏系数。 物理意义:单位应变引起的电阻相对变化。 5 K0由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是(1+2),由材料的几何尺寸变化引起, 后一部分为 ,电阻率随应变而引起的(称“压阻 效应”)。 对金属材料,以前者为主,则K0 1+2; 对半导体, K0值主要由电阻率相对变化所决定。 6 金属应变丝的电阻相对变化与它所感受的应变之间 具有线性关系,用灵敏度系数KS表示。金属应变片的电 阻相对变化与应变在很宽的范围内均为线性关系。即 K为金属应变片的灵敏系数。

3、灵敏度系数 7 2.2.3 温度误差及补偿 在外界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由于敏感栅电阻 温度系数t及栅丝与试件膨胀系数(g及s)之差异性而 产生虚假应变输出有时会产生与真实应变同数量级的 误差。必须采取补偿温度误差的措施。通常温度误差 补偿方法有两类: 自补偿法 1单丝自补偿法 2组合式自补偿法 线路补偿法 8 应应 力力 正应力: 应力在面元外法线方向的投影 F S o 应力就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内力 应力: dF dS 9 在弹性形变中,当应变较小时,应力与应变成正 比。 对于拉伸和压缩形变 ,Y 称为弹性模量 。 即 拉压形变的胡克定律 10 1、 单丝自补偿法 由前式知,若使应变片在温度变化

4、t时的热输出值 为零,必须使 即 应变片电阻温度系数 ,栅丝和式件的线膨胀系数 满足上式的条件,即可实现温度自补偿。具有这种敏 感栅的应变片称为单丝自补偿应变片。 11 2、组合式自补偿法 是由两种不同电阻温度系数(一种为正值,一种为负 值)的材料串联组成敏感栅,以达到一定的温度范围 内在一定材料的试件上实现温度补偿的,如图。这种 应变片的自补偿条件要求粘贴在某种试件上的两段敏 感栅,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电阻增量大小相等,符号 相反,即 (R1) t= (R2) t 焊点 R1 R2 补偿效果可达0.45。 12 线路补偿法 如图,电桥输出电压与桥臂参数的关系为 式中 A由桥臂电阻和电源电压决定

5、的常数。 USC R2 R4 R1 R3 E 桥路补偿法 由上式可知,当R3、R4 为常数时,Rl和R2对输出 电压的作用方向相反。利 用这个基本特性可实现对 温度的补偿,并且补偿效 果较好,这是最常用的补 偿方法之一。 13 测量应变时,使用两个应变片,一片贴在被测试件 的表面,图中R1称为工作应变片。另一片贴在与被测试 件材料相同的补偿块上,图中R2,称为补偿应变片。 补偿应变片粘贴示意图 R1 R2 14 当被测试件不承受应变时,R1和R2处于同一温度 场,调整电桥参数,可使电桥输出电压为零,即 上式中可以选择R1=R2=R及R3=R4=R。 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若R1t=R2t,即两个

6、应变 片的热输出相等,由上式可知电桥的输出电压为零, 即 = 15 若此时有应变作用,只会引起电阻R1发生变化,R2 不承受应变。故由前式可得输出电压为 由上式可知,电桥输出电压只与应变有关,与温度 无关。为达到完全补偿,需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R1和R2须属于同一批号的,即它们的电阻温度系 数、线膨胀系数、应变灵敏系数K都相同,两片的初 始电阻值也要求相同; 用于粘贴补偿片的构件和粘贴工作片的试件二者 材料必须相同,即要求两者线膨胀系数相等; 两应变片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中。 此方法简单易行,能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进行补偿。缺点 是三个条件不易满足,尤其是条件。在某些测试条件 下,温度场梯度较大,R1

7、和R2很难处于相同温度点。 16 根据被测试件承受应变的情况,可以不另加专门的补偿 块,而是将补偿片贴在被测试件上,这样既能起到温度 补偿作用,又能提高输出的灵敏度,如图所示的贴法。 R1 R2 F F R1R2 (b)(a) F 图(a)为一个梁受弯曲应变时,应变片R1和R2的变形方向 相反,上面受拉,下面受压,应变绝对值相等,符号相 反,将它们接入电桥的相邻臂后,可使输出电压增加一 倍。当温度变化时,应变片R1和R2的阻值变化的符号相 同,大小相等,电桥不产生输出,达到了补偿的目的。 (b)图是受单向应力的构件,将工作应变片R2的轴线顺着 应变方向,补偿应变片R1的轴线和应变方向垂直,R1

8、和 R2接入电桥相邻臂,其输出为 构件受弯 曲应力 构件受单 向应力 17 电阻应变片的信号调理电路 由于将应变等机械量转换为电阻的变化, 此变化的数量是很微弱的,因此须采用高精 度的测量电路电桥测量电路。 2.2.4 电阻应变片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18 4.电桥输出公式 直流电桥、交流电桥均适合: 19 电桥输出公式的使用前提条件: 1)先决条件是:电桥起始是平衡的; 2)无论各电阻如何变化,一定要在平衡点附近; 3) 仅发生微小变化; 4)假定各桥臂电阻起始是相等的。 由于 ,电桥输出公式又可写成: 上式为电桥加减特性表达式。 20 电桥输出公式讨论: 单臂工作 只有一只电阻 R 产生R

9、 变化时, 电桥输出电压 21 双臂工作 设R1产生正R 的变化,R产生负R的变 化,且变化的绝对值相等; 即 , , , , 电桥输出 若R1,R产生R的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同 时,即 , 则Usc=0,电桥无输出 ,两工作臂的作用互相抵消。 22 四臂工作 设R1、R3产生正R的变化,R2、R4产生负 R的变化,且R绝对值相等,即R1、R3产生正应 变,R2、R4产生负应变,且应变的绝对值相等,则 电桥的输出 为单臂工作的4倍。 23 说明:虽为直流电桥形式,但对交流电 桥形式也完全适用。 电桥加减特性 24 重要结论: 相邻桥臂电阻(应变)变化,同号相 减,异号相加;相对桥臂电阻(应变)变

10、化 ,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电桥输出的八字原则: 相邻相减,相对相加。 25 2.5 一个量程为10kN的应变式测力传感器,其弹性元件 为薄壁圆筒,轴向受力,外径20mm,内径18mm在其 表面粘贴八个应变片,4个沿轴向粘贴,4个沿周向粘贴, 应变片的电阻值均为120欧,灵敏度为2.0,泊松系数0.3, 材料弹性模量E=2.11011Pa。要求; (1)给出弹性元件贴片位置及全桥电路; (2)计算传感器在满量程时,各应变片电阻变化; (3)当桥路的供电电压为l0V时,计算传感器的输出电压 。 26 解:(1) 全桥电路如下图所示 2.5 一个量程为10kN的应变式测力传感器,其弹性元件 为薄壁

11、圆筒轴向受力,外径20mm,内径18mm在其 表面粘贴八个应变片,4个沿轴向粘贴,4个沿周向粘贴 ,应变片的电阻值均为120欧,灵敏度为2.0,泊松系数 0.3,材料弹性模量E=2.11011Pa。要求 27 (2)圆桶截面积 应变片1、2、3、4感受纵向应变; 应变片5、6、7、8感受纵向应变; 满量程时: 28 29 2-6 一应变片的电阻R0=120,K=2.05,用作应变为 800m/m的传感元件。(1)求R与R/R;(2)若电源电 压Ui=3V,求其惠斯通测量电桥的非平衡输出电压U0。 解:由 K=,得 则R=1.64103 R=1.64103 120=0.1968 =1.23(mV

12、) 30 2-8 如果将120的应变片贴在柱形弹性试件上,该试件 的截面积S=0.510-4m2,材料弹性模量E=21011 N/m2。 若由5104N的拉力引起应变片电阻变化为1.2,求该应 变片的灵敏系数K。 解: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为 柱形弹性试件的应变 为 应变片的灵敏系数为 K= 31 2-11 在材料为钢的实心圆柱试件上,沿轴线和圆周方 向各贴一片电阻为120的金属应变片R1和R2,把这两 应变片接入差动电桥(如图)。若钢的泊松比=0.285, 应变片的灵敏系数K=2,电桥的电源电压Ui=2V,当试 件受轴向拉伸时,测得应变片R1的电阻变化值 R=0.48,试求电桥的输出电压Uo; 32 解:由R1/R1=K1,则 =0.002 2= 1= 0.2850.002= 0.00057 所以电桥输出电压为 =2/4 2(0.002+0.00057) =0.00257(V)=2.57(mV) 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