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白菜”说课稿

上传人:zh****ng 文档编号:115646847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白菜”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白菜”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白菜”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白菜”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白菜”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白菜”说课稿一、关于教材本文为高三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品位与格调。我们常说:一个人可以没有物质上的享受,但却绝不能没有品位与格调。因为它能显示一个人的道德与修养。而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他们在心智方面却是相当不成熟。有很多学生以行事乖张、另类为时尚;做事讲求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这篇文章对学生有一定的益处。二、关于教学目标我把“掌握文章由物及理的写作手法”与“领会推导出白菜的辩证法的辩证思想”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我觉得高三的学生应该掌握“由物及理”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既然要会写,那么首先就要会读这类文章,以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抓手,应

2、是明智之举。我把“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作为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特别是让学生要好好探讨有关“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三、关于教学过程见谈白菜的教案谈白菜(教案)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章由物及理的写作手法。2.领会推导出“白菜的辩证法”的辨证思想。二、过程与方法推导法、讨论法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抓住文章的思辩性,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四、教学过程1.导入白菜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极其普通的蔬菜,人人见过,人人尝过,但不是人人对他的本性做过一番深邃的思考。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李锐的谈白菜。2.作者简介李锐:知名的

3、毛泽东研究专家,湖南人。1917年生于北京。1958年庐山会议受错误批判,撤除党籍及一切职务,下放劳动。文革时,被关押了8年。1979年平反复职。3.分析课文(1)文章是怎样引出“谈白菜”这一话题的?答案:以齐白石的白菜辣椒图入题,指出“白菜实为菜之王”。(2)白菜为什么是菜之王?答案:不择时地,易于生长;高产、易于保存。(3)而白石老人所要称颂的显然不是这些,那么这层深意是什么呢?答案:白菜的性格淡、有自然之味(4)这种“淡”有什么特点?(寻找文中的关键字)答案:自然不相侵相扰纯正不自命不凡淡本原不巧言令色持久不跟万物相争(5)在介绍白菜这种“淡”的性格时,作者用了哪两种写作手法?(寻找文中

4、的关键句)答案:与水的类比;与五味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作者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白菜的辩证法全体朗读,理解其为“白菜之王”的深意:淡而不厌,久而不倦。(6)至此为止,作者已经针对白菜谈出了一定的深意,但是作者还是意犹未尽,继续由白菜的辩证法引申出去,那么接下来作者又谈了些什么呢?答案:社会风尚交往政治言行(7)具体分析“君子之交淡如水”学生谈,教师适当点拨,小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不掺杂任何私利的东西,要纯正。与人交往要听其言,观其行。请学生举例说明“花言巧语、哗众取宠、玩弄权术、文过饰非,虽说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不能长久的。”(8)联系“为人、为文”看看如何强调一个“淡”字?(9)分析

5、写法杂文:往往是借此喻彼,以形象生动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所谈论的“此”与“彼”之间不一定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是因作者的联系而架起“此”与“彼”之间的桥梁。话题相似点正题白菜性格:淡社会风尚自然不相侵相扰纯正不自命不凡交往淡本原不巧言令色言行持久不跟万物相争淡而不厌,久而不倦(10)拓展题:在21世纪的今天,讲求竞争,提倡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你认为作者所提倡的“淡”是否过时了?强调:淡泊与竞争是两个范畴的概念淡泊:针对的是名利、为人、待人接物,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竞争:体现社会价值两者之间也有联系,要体现社会价值不等于就可以不讲道德、修养,竞争也要提倡公平竞争。(11)作业:淡的品格自古以来就倍受称赞,许多事物都被人们寄寓了淡的精神,如:“梅、兰、竹、菊”,而本文却选择了白菜,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理由。教后记:整堂课基本按照预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实施,思路比较清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较好。对文本的处理比较合理,挖掘有一定的深度,做到了讲好教材,用好教材。但也存在几个问题:1、引申的实例中,林彪的例子、秦桧的例子、魏忠贤的例子是正确的,但有关“来俊臣”的例子是否恰当,值得商榷。2、本文的体裁是杂文,在授课过程中说成是状物散文似有不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