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四课时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398638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教案四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离骚》教案四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离骚》教案四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离骚》教案四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离骚》教案四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骚》教案四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案四课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

2、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二、解题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

3、指什么?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二、解题: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

4、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概述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罗江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

5、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2、简介“楚辞”2、文学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6、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3.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

7、、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三、听读并诵读课文1、放配乐朗读磁带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2

8、、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第二课时一、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二、重要字词:(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2)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鸷鸟

9、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一词多义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

10、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第三课时一、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二、研讨课文: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

11、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1、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明确:(1-7):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2、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伏清白以死

12、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三、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2、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提问: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为什么“

13、朝谇而夕替呢”?明确: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

14、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5、第2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6、第3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