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97117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线束设计初步讲解(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发中心 (电器部) 张玉江,汽车线束设计初步,目录,一.汽车线束概述,A:汽车线束是汽车电器的主体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 B:线束是汽车电器设备正确工作的前提 各种电器设备正确工作的前提是根据电器功能定义,线束连接正确,电器设备才得以按照设计的功能正常工作 C:人们常常把线束比喻为汽车的神经系统 汽车线束素有汽车神经之称,是对汽车进行电信号控制的载体,只要有电器设备,就需要线束的连接,好像神经网络把各种电器设备连接在一起 D:要求更高的安全和可靠性 线束与其他电器设备相比,汽车线束要能保证汽车在各种恶劣环境和行驶条件下,有更高的安全和可靠性,整车电器功能定

2、义 线束结构设计 成本质量目标确定 确定插接件规格 线束原理设计 确定导线规格 整车用电负荷计算 保险盒结构设计 确定保险丝规格 确定继电器规格,二、 线束设计,二维图绘制 线束试制试装试验 调整设计参数 修订产品图纸 重复以上步骤 设计完成,整车用电负荷计算,A: 计算整车用电设备负载电流时,并不是将所有用电设备在额定功率下的电流计算值简单相加而得。 用电设备按工作性质不同分为: 长期用电负荷 连续工作用电负荷 短时间间歇用电负荷 按运行条件不同分为冬夏季、白天夜间、晴天雨天。 B:进行整车用电负荷计算的目的 确定发电机功率 确定蓄电池规格(容量) 确定总保险及分路保险 确定导线截面积,C:

3、计算整车用电电流时,应根据各用电设备的工作性质确定其权值K(设备工作时间/发动机工作时间),然后再求和计算。负载权值可参考(有关说明)。 实际工作电流 I =K1.K2.Pe/Ve (A) K1用电设备的实际系数。设备额定工作电压(Ve)并不是其工作实际电压。假定实际工作电压为14.4,则用电器的实际消耗电流应为额定电流乘以系数K1(K1=14.4/Ve) K2工作时间权值,即用电设备工作时间相对发动机工作时间系数 Pe用电器额定功率 Ve用电器额定电压(Ve=12伏) 根据以上公式算出电路的电流后,就可以确定总保险、分路保险和线径了,需说明的是,选保险时还要考虑温度系数。,有的公司针对本公司

4、的产品,制定了本公司的技术标准,目的是作为设计平台设计、生产、检验以及售后服务提供方便。 A:术语(QC) 单色电线:绝缘表面为一种颜色的电线; 双色电线:绝缘表面为两种颜色的电线; 主色:双色电线中面积比例大的颜色; 辅助色:双色电线中面积比例小的颜色; 干线:电线束中两根或两根以上包扎在一起的部分; 支线:电线束中电线的末端没有包扎的部分或单根电线; 分支点:电线束中干线与干线或干线与支线的交点; 端子:插接件和接头的统称; 接点:电线与电线的连接点; 干区 :安装在驾驶室、乘员室、行李舱内等部位的电线束不需做特殊防水防 护处理的区域; 湿区: 除干区以外,电线束需做特殊防水防护处理的区域

5、 ; 刺破连接(SKT):端子将电线绝缘层刺破与电线导体相接,达到良 好的电接触并具有一定抗拉力的连接方式 。,三.线束设计平台,B:线束尺寸基准 干线、支线以电路分支点为尺寸基准,在图上用黑点表示; 线上所装卡子、胶堵等零部件以其安装位置为尺寸基准; 保险盒以其出线端面为尺寸基准; 插接器以其出线端面为尺寸基准; 片形孔式接头以其孔中心为尺寸基准; 不同捆扎方式的交接处作为尺寸基准; 需明确表示的零部件应标明其尺寸基准 C:电线束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干线和保护套管长度不小于100mm,并为10的倍数; 支线长度不小于30mm,若不标注尺寸,则为2030mm; 接点之间,接点与分支之间距离不小

6、于20mm; 线束未注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QC/T29106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的规定。,D:电线束捆扎方式的表示方法,E:电线颜色选用 优先选用单色,再选用双色,双色电线颜色的选用顺序应符合下表规定; 各种汽车电器的搭铁线应用黑色,黑色电线除作搭铁线外,不作其它用途,线色分配(供参考),F:线号分配(供参考),G:插接器端子编号规则,一般是从插接器的前面(正面)看,插头应与对应插座编号一致,对接同号,插头与插座的区分是以铜端子为基准区分,铜端子为头,即护套为插头,端子为插座,其护套为插座。 插座用Z表示,插头用T表示。 常用护套、插座及继电器插座插座的标号图示:,H:电线线径和种类可按日

7、系选择(轿车多采用日系) (A:低压汽车用线 V:PVC绝缘 S:薄壁型 SS:超薄壁型),四、线束着火原因及整车漏电浅析,几乎所有厂家的汽车都发生过着火事故,由于我们技术人员一般不在现场,很难正确了解起火的整个过程,只能从着火后痕迹和现场判断原因,线束中几个容易引起着火的部位有: 紧靠供回油管路部位,如果有燃油泄漏,线束有破损和地线产生火花,会引燃油路,引起火灾,所以线束应远离油路; 充电电路,发电机正极(充电线)直接和电瓶正极相连,(有的无易熔线),若发电机二极管击穿后,会把充电线烧毁,若遇可燃物,会起火燃烧; 起动线路,若磁力开关(起动继电器)内部触点粘连,会接通起动机,这时发动机会产生

8、很大的异响,起动机内部短路,也会引起着火; 保险盒内接触不良,大电流通过时引起过热,熔化保险盒,使电路异常接通,也会引起着火; 对着火责任的区分,首先查找用户有无对线路改装的证据,若发现用户私自改装用电设备,没有经厂家认可,而没有证据证明改装,是安全可靠,厂家一般对此不承担责任。 怎么判断哪里是首先起火点,从线束燃烧后的颜色和起火部位综合分析,并参考车主对着火时的过程描述,基本上能分析出着火原因,但是如果着火很严重,也难以判断。,整车漏电分析: 1.首先对原理图进行分析,电器控制原理是否合理 例:这是一个皮卡前后雾灯控制电路,出厂时不装前雾灯,上面是雾灯开关,左侧是前雾灯继电器,右侧是后雾灯继

9、电器,保险线路是受位灯继电器控制,大家可以看出,前后雾灯公用一个开关,但后雾灯受位灯控制,即只有位灯(前大灯)开启后,后雾灯才能开启,但是,当停车后,关闭位灯后,后雾灯自动关闭,用户很难发现雾灯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前雾灯继电器仍然是吸合状态,会有几十到上百毫安电流消耗,如果停放时间长了,会消耗殆尽。 对具体电路做具体分析,把各种控制状态进行组合,是否有不合理地方; 2.发电机二极管反向截止性不好,也会有漏电流,(有时用户对车电焊,未断开发动机搭铁线,会击穿二极管,接通电瓶短时间会消耗完新出厂车无此情况),3.常电控制模块(如防盗系统,自动关窗系统,时钟)静态功耗大,需改善模块性能。 4.线束本身

10、漏电,跨接线,接点等之间绝缘不良(特别是湿区)。 5.电瓶本身性能,据测算,电瓶放置一天,电能下降1,整车厂一般做法是:要求电瓶厂家充电多少小时,(未要求一般是快充),放置不超过二天送货,总装线采用周转电瓶,整车出库由销售部门再装新电瓶。,五、汽车线束发展方向,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线束技术目前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 多路传输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一个公共的介质上传输多重信号,使电子控制器能分享信

11、息,避免了单个接线,该项新技术的应用,使线束的接线简化,结构紧凑,既可减轻重量,又能降低成本,由于信息是被广泛的共享,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因此,对于故障的诊断,更加准确,工程更改更加快捷,缺陷的维修更加方便。(早期多路传输系统的应用局限于转向柱和照明区域,后来延伸到座椅、车门和车窗 ),这是总线技术发展初期。,多站连接技术。该技术是指能连接多个智能装置的内部连接系统,它不仅能共享电池能源,可靠接地,更主要的是它能共享数据,该项技术大大减少了模块的输入和输出,计数的数量,简化模块和线束的总成;由于减少了大量的对接点,生产周期,生产成本将明显下降。 电子、电气合一技术。该技术是指现代汽车将有一个电子

12、、电气合一的中央电器盒BEC(Bussed Electrical Center),在电气功能上它相当于一个小型变电站,根据需要将电池能量合理分配到各个回路,在电子功能上,它就像一个小型的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和发送各种信号。 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电子控制技术的普遍应用,再加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上的电器配置、功能也越来越多,电气件越来越多,连接各个电器件的线束也越来越复杂,而且汽车线束也就变得越粗越重。因此汽车就引入了CAN总线配置,采用多路传输系统,目前,总线技术发展相对完善。,由于导线传输信号的局限性,越来越阻碍着整车的发展,因而大量使用光缆,将使汽车线束的制造技术迎来第三次飞跃,光缆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体积小,保密性强,抗干扰好等优势,适用用于适时性很强和数据传输量大的场合,他将很快成为未来汽车数据处理和交换的重要优选材料,使动力和信号分配系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