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479860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区建设理论和社区工作实务,郭伟和 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本讲主要内容,社区概念 社区演变理论 现代社区建设理论 中国城市街居体制和动员方式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历程 专业社区实务理论,一、社区概念,(一)社区的定义和要素 1、社区定义:是指这样的一个人群共同体:他们频繁地互动交往、从而产生了共同的情感、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乃至面对共同的问题可以互相帮助和一起行动。 2. 社区有三个要素(Fellin,2001) : 社会空间,是指容括社会生活和社会意义的地理空间 社会交往,是指居民之间相互要有非正式的沟通和协作 和共同纽带,是指要有联系和整合成员的媒介,包括伦理体系、集体礼仪、文

2、化符号、共同利益或共同问题等。,(二)社区的功能(Warren, 1978):,1、经济功能(制造分配消费功能):社区日益从生产制造和分配概念走向一个消费生活社区功能; 2、社交的功能(社会参与功能):让人们从中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关系,进而可以形成各种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乃至中介组织; 3、社会控制功能:通过社区实践,把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内华、强加在社区成员身上 ,保持社会秩序和和谐。具体机制包括社会内华和外部奖罚机制; 4、社会化功能:同过社会交往,个人习得社会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 5、互相支持功能:社区成员在社区里获得资源、机会、服务和情感支持等。

3、,(三)社区的类型,地理社区:传统社会的长期生活在同一地理范围而结成的共同生活形态; 功能社区:现代社会的因为某种需求或任务而结成的集体生活或行动团体; 想象社区:主要是一种靠文化符号来建构的存在于人们的想象领域的集体身份认同; 虚拟社区:主要是指现代网络媒介提供的虚拟社交群体形态。,二、社区演变理论,1、社区衰退论(古典社会学命题):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1881)提出,传统社区和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的理想社会类型。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选择的契约社会,已经没有了传统社会靠本质意志塑造的礼俗性共同体特征。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传统社区不断崩溃和衰退的过程。 而且现代化转型导致诸如是社区的道德

4、混乱(迪尔凯姆的诊断),人性的异化(马克思的判断),社会的怯魅和理性的牢笼(韦伯的判断)。,2、社区转变论(现代社会学命题): 美国的奈斯比特(Nisbite,1953)提出“当最好的生活在社区中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不应当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社区,而是应当体验多个社区”。 巴里.威尔曼(Barry Wellman,1979),克劳德.费舍尔(Claude Fisher,1982)指出,现代城市社会,尽管打破了地理社区,但是依然通过个人关系网络而结成一个社区。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1983)更是提出现代社会人的归属由传统社会的社区嵌入,转为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3.社区复

5、兴论(社会分层论下的社区观): 以英国学者霍加特(K. Hoggart, 1957)、帕乔恩(M. Pacione,1984)、美国学者古斯菲尔德(J.R. Guesfield,1975)、萨特斯(G.D.Suttles,1970)等学者为代表,认为即使在现代城市社会,地域共同体仍然是人们,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获得社会支持、进行社会交往、产生集体身份的场所。社区没有消亡,而是被转移到城市社会复兴。 但是社会学家甘斯(H. Gans)、威尔逊(J.Wilson)等研究指出,城市地理社区主要对于底层社会群体,仍然是其生活机会、社会支持和集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但是对于上层社会群体,地理空间已经不是一

6、个生活、交往和集体身份的来源,他们变成了所谓的空中飞人。总之,地理空间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三、现代社区建设理论,1.区位生态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城市社区研究形成的一种空间关系理论。主要是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的区位动态关系。帕克认为社区的基本属性有三个方面:1)地区性组织起来的人口(2)多少扎根于他们占有的土壤(3)这些个体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这些占有着特定空间的社会群体内部和之间,像其他生物群体一样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社区区产生两类人际关系:共生关系和共栖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大家住在一起相互合作和团结,一起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共栖关系是指大家住

7、在一起,但是彼此之间相互竞争和分裂,导致社区不断进展和冲突。 社区建设就是要把社区关系由共栖关系引导到共生关系。,2. 集体身份理论:社会学家克拉克(Clark, 1973)建议要从华伦强调的结构分析路向后退到心理联系层面。他认为社区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和别人心理认同基础上的团结感。社区不仅仅是满足功能性需求的,而是为了产生一种“我们性”感觉,从而让人们对社区有归属感和依附感。 在此基础上,朱莉安.拉帕波特(Julian Rappaport,1987)提出社区增权(empowerment)的概念。所谓增权是指这样一种过程,借此人群、组织和社区可以获得他们生活事务的控制。主要的策略是通过辨别、催化

8、或创始一个情景,让那些被排斥在外的沉默和孤立的人群可以理解、表达和影响那些和他们生活相关的决策。,3. 社区权力冲突理论:除了上述理论视角,理解社区还应该关注社区中的权力政治和社区变迁的关系。权力视角让人们对社区不要抱有太理想的看法,而是关注具体的权力结构问题。美国社区学者Floyd.Hunter(1953)根据声望和位置分析,得出美国的社区是精英主导结构;而政治学家Robert.Dahl(1961)根据事件分析,认为美国的社区是多元主义的民主结构。,4. 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1999)认为,18世纪的市民社会组织通过通讯、沙龙、出版等活动,创造出一种公共空间。公共

9、空间的沟通交往引导着商业活动和国家政策的价值导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方向,起着矫正国家和经济活动的过度理性化的作用。 萨拉蒙(2007)认为,市民社会组织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组织,主要是靠志愿精神来有组织地推动公民的参与和社会发展,这不同于市场赢利机制、也不同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机制,而是发挥着社会志愿服务的第三种社会行为机制,是对市场营利机制和政府的行政管制机制的补充作用。 所以,许多人认为,社区应该成为一个市民交往的公共空间,通过志愿精神来促进社区参与和自治,而不是靠商业利益和政府管理。,5. 治理理论:治理理论是当代政治学的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罗西瑙等人提出并推动,强调的是公共事务的分而治之

10、协调过程,注重的是协调过程,而不是正式的制度、规则;强调的是协同网络,而不是一个权威中心结构(罗西瑙,2005)。 人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西方治理理论来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尤其是在社区自治的进程。俞可平认为治理理论符合中国的协商民主的传统(俞可平,2002)。但是许多人对中国基层社区到底是民主自治,还是权威的柔性控制存在巨大的争议(郭伟和,2010),6. 社区主义和社会资本理论:社区主义是相对于自由主义而言的一个理论传统,代表人物有麦肯泰尔、 艾奇奥尼、桑德尔、泰勒和沃尔泽等人。他们基层了西方基督教传统,强调社区共同体可以作为市场自由主义带来个人主义弊端。他们甚至提出社会正义标准不是抽象的自由

11、主义道义论和功利主义,而是不同社群的道德传统建构。 法国政治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早在1835和1840年就认为,民主社会的秩序以及对多数人暴政的遏制,主要靠的民间结社的传统。当代学者罗伯特.普特南指出,这种民间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繁荣与滞后的根源。所以,20世纪90年代,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社区和结社的热潮,试图对抗市场主义和政府管制。,四、中国城市街居体制和动员方式,(一)城市街居体制 1954年颁布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标志着城市街居体制的正式建立。当时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和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功能演变(王青山,刘继同,2004): 1。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街

12、道居委会功能由负责社会治安转向组织集体生产,发展集体福利; 2。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城市街道居委会进一步转向兴办集体经济实体,解决就业问题; 3。2000年以来,随着国企改革深化,单位制瓦解,大批职工下岗失业进入社区,城市街道和居委会改变街居经济职能,转为提供居民服务和管理。,(二)街居体制下的动员组织方式,运动性和组织化的动员方式:社会主义中国的动员策略既不是靠苏联的命令,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专业组织进行资源动员,而是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把群众组织到国家基层社区组织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学习讨论过程,进而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道德资源和政治资本(Madsen,1984;Bernstein, 1984

13、)。 制度性庇护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垄断着所以资源,并通过一个科层结构进行再分配,但是我们的分配原则并不是公正理性的,而是根据领袖和积极分子的庇护关系,分配有价值的资源,形成了我国的传统人际关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的组织模式(Walder,1986;Oi,1989),五、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历程,(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动力机制: 社会管理体制转变(由单位制到社区制):原来我们主要通过单位组织来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全方位的管理,城市社区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但是随着国企改革,单位制打破,把城市社区当做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所进行管理。 社会结构转型(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组):原来是由国家通过众多的单位来进

14、行中央计划管理组织;现在转为由市场来调节生产和生活。在社区里出现了各种商业服务组织和物业管理公司。 基层民主政治的动力(社区的政治功能):原来社区居民是被动员到国家政治生活;现在出现了志愿活动和服务,以及民主选举基层自治组织的趋势。,(二)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历程,19871993年,主要是由民政部提倡和推动城市社区服务网络; 19911995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思路,研讨城市社区建设理论,选择天津河西区和杭州历下区试点社区建设; 19951998年,上海、石家庄等城市改革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架构,把街道、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环节; 19982000年,民政

15、部成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从1999年,在全国选择26个城区大规模推行社区建设的实验区;,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简称中办(2000)23号文件。 2001年民政部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区指导纲要。 2006年中央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服务的指导意见。 2009年民政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2010年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意见,(三)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实践的一点反思,政府主导掩盖了社会参与,并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的局面; 行政管理掩盖了社区民主,导致基层社区的自治属性以及社区团

16、结都难以形成; 公共行政服务掩盖了居民生活服务,导致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难以在社区得到福利服务满足; 娱乐性参与代替了政治性参与,但是依然难以形成自主性参与,导致社区活动的娱乐化和保守性,缺乏现代公民意识和精神; 行政代理人取代了社区领袖,导致社区集体利益和需求缺乏畅通的表达机制,难以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六、专业化的社区实践方法,(一)罗斯曼的经典模式: 杰克.罗斯曼1967年提出了经典的三种理想类型: 地区发展: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区发展经验,强调通过社区内在资源的动员,通过共识基础上的团结互助,民主参与决策,来推动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又被概括为民粹主义的发展模式。 社会计划:主要是基于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依靠专家精英的调查和设计,来评估社区需求,设计服务方案,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社区改善。 社会行动:主要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区抗议总结出来的模式,强调对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的培养,辨识社区问题,通过集体抗争,来促进社区资源的公正分配和社区集体控制和分配社区资源。,(二)安.杰弗瑞斯1996年提出的双层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