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69907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索2011-3 -$数学花园$- QIUSUO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张卫霞24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一、体验生活体验数感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

2、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

3、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二、创设情境启蒙数感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

4、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

5、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三、动手实践,领悟数感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数学活动的平台来让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体验和发展数感。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

6、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认、读、写各种钟的时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获取和培养数感。又如在“认识11到20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让学生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是多少,再数出来,还让学生根据数轴估计: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

7、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提高作业评讲有效性的思考 王玲玲 作业评讲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作业评讲似乎总在重复着相同的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题论题,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源点;学生的疑难困惑之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看法及体验,通过反复的讲解强行灌输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评讲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知识的查漏补缺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方面均得以进步与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优化作业评讲的方式上做些尝试:1深入挖掘评讲的习题,充分的利用作业资源作业中的每一个要求、问

8、题背后都蕴藏着特定的意图,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仅仅满足于学生会做这道题,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浅层次的,并不能完全发挥习题全部的作用。要充分挖掘习题的“含金量”,打造吸引学生的评讲课堂,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所评讲习题的深入挖掘是重要前提。教师在评讲之前要从“面”上对评讲的习题有整体性的把握:充分思考本次作业涉及哪些知识;解决的方法有哪些,题中蕴含了哪些思想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解题时障碍在哪里;区分基础巩固题和拓展提高题,以此确定评讲精与略;评讲完作业之后,让学生找一找这次作业中,相同类型的题目、相同解法的题目、有相同注意点的题目、要加以区分的题目在学生对作业的回顾总结中,提高自身对知识的认识。对作业

9、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对错误资源的再利用。“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错题、错解最容易暴露思维的缺陷与不足。记录、分析、理性反思这些错误,可以让我们找到学生思维的“死角”,评讲时,重点评错例、错解,以错引思,以错促思,通过辨错、识错、纠错、防错,让学生在“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中不断弥补认知盲区,完善认知结构。2适当评讲利于思维提升的题目有些题目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小题大做、精讲精评,则能使其成为学生思维交流的平台,促使思维更趋深入,全面。遇到这样的题目,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与精力,通过对一道题的放大处理,让学生充分领略数学知识的广博魅力。例如这题:把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拉成一个平行

10、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相比,( )A.长方形面积大 B.平行四边形面积大 C.面积一样大。评讲这道选择题时,不光是要让学生知道谁的面积大,还要清楚的知道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大,我想这才是这道选择题的真正意图。在完成本题的评讲后,我们可以追问:他们的周长有变化吗?是如何变的?那如果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会变化吗?怎么变?为什么?在我们对这题的放大处理中,有效地比较了“拉”和“剪拼”过程中量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3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传统的“灌输式”评讲,教师只重视自己对题目的体验,喜欢用自己一人的思考来代替

11、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低效而乏味,学生思维机械而僵化。评讲作业的过程是促使学生不断构建、完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对所评习题学生已独立思考解决过,他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已形成个性鲜明的认识,这就为我们“放手”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努力创设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尝试并尊重他们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激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应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讨论中不断丰富对数学

12、的体验。当然,学生思维的百花齐放还需教师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评讲的效果。教师要做课堂的有心人,随时捕捉学生的想法、疑问、创见等精彩瞬间,带领学生观察比较、辨析优劣、沟通联系、概括规律,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积极互动,促使评讲优质而高效。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游晓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按顺序正确地计算。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式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教学重点、难点:会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

13、实际问题,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口算:46+54-70= 8320= 67-23+30= 4052= 说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创设情境师:(出示例题图)开学了,小军和小晴到超市想买一些学习用品。大家仔细观察,超市里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是有用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三、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1师:小军想请同学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

14、多少钱?2.让同学们先思考再独立解答。师:先请分步列式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解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列算式,并请学生说说每个算式的含义。53=15(元) 1520=35(元)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列了两道算式,这两道算式叫“分步算式”。3.认识综合算式。师:你能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两步算式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 ),像这样它是由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两步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用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道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有层次的推进,遵循了学生

15、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师:在这道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介绍递等式。 (首先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然后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1) 5320=15+20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接着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最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2) 5320 =15+20 =35(元)答:一共用去35元。5.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回答(板书:2053 ) 在这道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为什么也要先算53?(让学生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设计意图: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