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82965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戴林: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汇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导读期末复习资料1、小学三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2、六书: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六书一般用许慎的名目而依刘歆的次第:刘歆象形、象事、像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3、国学的范畴:国学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

2、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4、十三经: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5、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1 。

3、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7、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4、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8、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9

5、、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汉族文化史之宝库。10、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

6、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1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12、春秋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

7、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13、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14、春秋谷梁传:榖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

8、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15、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16、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

9、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17、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18、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

10、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19、“四始六义”: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20、“九流十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

11、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21、古今词义不同:

12、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

13、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22、钱大昕声母研究成就: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不像韵部研究那样多人,因为研究韵部有上古韵文等,而研究声母难度更大。但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这方面却成就突出。他的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专门发表了研究

14、声母的成果。钱氏确认声母在语音发展中有变化,主要是从下列四个方面材料中分析、研究出来的:1)异文或声训2)谐声偏旁3)类隔:他认为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后儒不识古音,才谓之类隔。4)对音:即用汉字对译其他语言中的某个词的读音。“梵书传入中国,翻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沙门守其旧音不改,所谓礼失求诸于野也。”从上述四类材料的分析,钱氏得出四点: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古人多舌音;4)古影喻晓匣双声。15国学与我国当代外交实践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关系和外交工作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外高层领导人都时常善于

15、将国学知识大量运用到外交实践中。所谓“国学”的范围,历来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广义国学的可包括中医、古代建筑以及琴棋书画等等。如胡适即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包括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籍、制度、语言、风物、民俗。其外延太泛化,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狭义的概念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就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将国学解读为五方面:一小学,二经学,三史学,四诸子,五文学。笔者认为最有道理。按太炎先生的分类,略述近年来中外国家元首在外交事务中运用国学经典知识的情况,以见国学在国际关系研究和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一、“小学”知识在外交事务中的作用“小学”是国学的基础内容,是国学研究的前提。小学“三门”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训诂学相当于当今的语义学或词汇学。清儒曾提出“读书必先识字”的观点。在当代繁忙的国际事务中,外交官员当然不会进行文字音韵领域的学术考据工作,但在语义学的层面上,对外交事务中所运用的国学典籍辞句的准确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