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675722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279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史(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79页
中国文化史(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79页
中国文化史(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79页
中国文化史(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79页
中国文化史(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史(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上).(2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史,绪 论,一、“文化”、“文明” 界说 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经有260多种。迄今为止,“文化”仍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 1、文化概念的古义与今义 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 有人认为:中国的“八卦”应该看作是逻辑数理的祖先,计算机使用

2、的二进制计算方法借鉴了“八卦”的进位方法。,“文”:文理、文饰、文章 文德、人伦 “化”:变化、生成、造化 教化 “文化”: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是日本人对西方术语的使用过程中开始的。日本人用“文化”一词来对英、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而以上各词均来源由Colere演化派生的拉丁字Cultura。拉丁字Cultura具有耕种、培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敬神等诸多意蕴。16、17世纪欧洲在使用此Culture过程中由耕种等义引申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从重在物质生产转

3、向重在精神生产。,何谓“文化” 无论中西,“文化”从语源和语词内涵的演变上就含有文化是自然的对立物和人类的创造物的意义。这种意义深深植根于物质生产劳动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之中。古代思想家“制天命而用之”,“以人造天”的认识,就是古史传说中的圣王(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英雄)总结治理自然、社会经验,并用它来教化百姓,即“以人文化成天下”思想的合逻辑的发展。,总之,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规范,礼乐制度等。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说,人造就了文化,文化也决定了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思维、行为、情感方式。人存在的基础条件是种族、

4、语言、地域、性别、宗教等等。人类存在于天(宗教)、地(自然)、人(社会)、我(自我情感、自我意识)之间,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康德179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在康德看来,人是自然的最终目的,文化则是这一最终目的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种形式上的、主观的条件。文化的本质在于,主体(人)不断地获得确立一切目的的能力,即不依赖于自然的行动能力。文化是促进人们更加自由的选择,确立并推动目的实现的力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也就是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力量的显现。康德理性主义的文化观,比较重视文化主体改造自然的活动及其功能。这

5、种文化定义,显然是针对法国启蒙学者把自然看成文化,把自然简化为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文化观的。,康德把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这个看法曾影响了我国学者辜鸿铭和唐君毅等。辜氏在20世纪初出版的春秋大义(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的精神,原华)中指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唐君毅在上世纪中出版的巨著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以“道德自我”或“道德理性”为中心,论述“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表现”,并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哲学体

6、系。,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把文化的领域局限于精神活动的领域,在文化史里排斥物质活动和社会劳动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不过,从赫尔德和歌德的文化观来看,已经有了一些唯物史观的因素。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定义明确地剔除了人的本能,即生物学遗传或先天性行为,强调了“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获得的,是具有社会性的,超个人的存在,同时说明了“文化”是诸要素的综合体

7、。但是,泰勒定义仍旧是描述性的,虽然接触到文化的本质,但还没有深刻地揭示这一本质。泰勒的列举是可以无限地添加的,如我们可以把“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列入;泰勒本人在1881年出版的人类学中加进了“技术和物质文化”,如后来美国的人类学家奥格本等修订这一定义时补进了“实物”可见,对于“文化”的界定,不能停留于外在的描述上。,美国人类学家克鲁柯亨在文化的概念中提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新康德主义者、弗莱堡学派著名代表李凯尔特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里提出了价值论的文化定义,他认为“价值是文

8、化对象所固有的如果把价值和文化对象分开,那么文化对象也就会因此而变成纯粹的自然了”,“不仅应该从价值的观点,而且应当从对文化现象作出评价的那些具有心理的人的观点去考察文化现象”。,虽然众说纷纭,但是还有几点是我们应加注意的。首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一般意义上讲,可以把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种类型。物质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如生产工具工艺艺术文化、生态文化);行为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如礼仪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心

9、态和精神活动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等诸多形式(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其次,在定义文化的时候应注意的是文化本身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与“文化”一词意义相近者尚有“文明”一词。“文明”中之“文”实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在中国古典载籍中也有将“文明”看作一种进步状态来与“野蛮”相对,如李渔闲情偶寄中就有“辟草昧而致文明”。 用“文明”对译Civilization,始于清末民初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郭实腊所编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英文“Civili

10、zation”源于“城市”,表示城镇生活的秩序和原则,是与“野蛮”和“不开化”相对的概念。,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故又称大文化;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3、文化的层次结构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1)物态文化层 (2)

11、制度文化层 (3)行为文化层 (4)心态文化层,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在这个概念中,有如下几个要点: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在尚书所记的西周时期指西周人所居之关中、河洛地区;到东周时期也可指称包括附近各诸侯国在内的黄河流域,进而包括列国全境;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专指全境。而首次在对外文件中使用“中国”,则是在1689年9月所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而作为国名则是1912年,英文写作Republic

12、 of China。,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以上六个方面

13、,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古代文化,是历史沉积起来的动态概念,是一个由多元素结合起来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系统结构。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过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中华文化就其主流而言,最晚从周代开始,就将人置于中心的地位。尚书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连上天也要顺从人民的视听,以决定其好恶取舍。左传里还有这样的话:“夫民,

14、神之主也”。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办神的事。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字书说文解字解释“人”这个字的时候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是和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是万物之灵。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也有宗教,神学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涵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

15、追求人格的完美。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道德,这可以叫做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身而取义。”(孟子还有一段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他们看来,道德和情操比生命更重要。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而且认为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圣贤并不是天生的,是通过自身的刻苦修养达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 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现代西方很不同。小到家庭,大到国家

16、、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整体是“大我”,群就是公。礼记中说:“天下为公”。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宋代的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十二章)孔子倡导:“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的中道观,中庸以“致中和”(礼记中庸)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才称得上君子。,这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