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356295 上传时间:2017-10-1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本章概述】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每年的高考和毕业会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材内容虽然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但对于这些自然要素并未要求深入了解,而是紧紧抓住要素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即重点是要了解自然要素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影响。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表达了三个要点

2、: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从地壳的物质组成入手,认识矿物与岩石,特别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对正确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2“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具体还体现在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上。教学中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上。3“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 “方法”的强调。运用简明地理图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反映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基本能认识最常见的矿物或岩石。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

3、循环过程。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方法。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2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4、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壳的物质循环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转化。【教学准备】自制 PPT 课件,矿物、岩石标本【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广袤的维多利亚大沙漠中,有一块硕大的岩石。这块岩石周长 9 千米,高 330 米,一块岩石就构成了一座小山,堪称世界最大的岩石蔚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这块被称为艾尔斯石的巨石还有奇异的特性,当阳光从不同角度射向巨石时,会变出许多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周围是沙漠而艾尔斯巨石会出现在这里?它为什么会变色?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自然地理工科环境中众多要素的

5、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学生活动:1 播放矿物的视频材料。2 将你所知的矿物写出来,并 进行分类。3 按座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 组发一套“ 常见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利用颜色、硬度对矿物进行简易识别。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 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讲解: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万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中存在的基本单元。作者: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3补充:硬度指矿物的软硬程度

6、。如指甲的硬度 为 2.5。小刀的硬度为 55.5。金刚石硬度为 10,是最硬的矿 物。条痕矿物在白色釉瓷板上磨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它与矿物的颜色并不一致。顺口溜记忆“莫氏硬度计” 简表:一滑(石)二石(膏)三方解(石),四萤(石)五磷(灰石)六(正) 长(石),七石(英)八黄(玉)九刚玉,硬度为十是金 刚(石)。矿物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而金属矿又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 、岩石学生活动:播放岩石的视频。思考: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的相互关系。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元素 矿物单质或化合物矿产岩石富 集聚 集

7、岩石组 成讲解: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学生活动:1 播放岩石视频。2 阅读 P31-33 教材,并同桌 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下表。类 型 成 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岩浆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喷出 地表冷凝而成 流纹岩、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具有层理构造,化石变质岩岩石的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而片麻岩、大理岩、石英、板岩形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4承转:组成地壳的岩

8、石有时会互相转化。二、地壳的物质循环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33 页,回答:1 什么叫地质循环?2 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3 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小结: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承转: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岩石圈中的岩石等物质是不断转化的。(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学生活动:阅读 P33-34 页。将你理解的地壳中的物 质循环

9、用示意图画出,并与同学交流。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 ,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地质循环示意图: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窍门:窍门一:岩浆是“岩石之本” ,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窍门二: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成岩浆,大多要 经过变质,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可能为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浆

10、岩浆岩变质岩A 岩浆活动 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B 外力作用沉积岩岩 浆CDDDABB C作者: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5窍门三: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 积岩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课堂小结】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矿物, 矿物集合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 积岩、 变质 岩,而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这就形成了自然界的基本 规律物质循 环。【板书设计】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概念2、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4、矿物的分类5、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二)岩石的转化1、概

11、念2、分类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二)岩石的转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6【课后活动】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5.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教学后记】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内容“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它表达了四个要点1

12、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重心应放在“变化”上,而非“地表形态(地貌) ”本身上。研究其变化,必须研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分布、高大山系、大裂谷等宏观地形的分布,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二是区域大地构造。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3外办作用与地表形态。在内力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作者:wtlin 工作室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7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4“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13、 ,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 “方法”的强调。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应列举典型的地貌加以说明分析,从中学会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

14、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运用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难点

15、: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准备】自制 PPT 课件【课时安排】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8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 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学生活动:阅读 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交流后,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来自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