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3556994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摘要:本文是运用哲学观点简述了经济增长由量娈到质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思考、分析、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有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又从哲学的高度结合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说明经济统筹发展的工作“稳中求快、重在加快”的必要与可能。关键词:经济增长;哲学基础;统筹发展;行政管理;现实意义;新实践观;实现办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

2、新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市人口压力大,发展基数低,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滞后,城市化滞后,农村发展滞后。对此,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各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教训,避免经济工作中的盲目性,以实现经济发展稳而快、快而好、速度和效益协调快速提高的目的,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指导,结合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高度来分析实际,对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内涵,是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物质文

4、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昭示人们,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才能进步。违背这些规律,社会发展必然出现问题。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已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问题不解决也不可能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

5、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地方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没有相应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相当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对失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公正、公平相协调,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另

6、一方面,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社会差别开始拉大的新问题,这集中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突出表现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年为,而到年扩大为。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物价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难、收入低。从年到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年没有一年超过,年最高增。收入差距拉大还表现为: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不同职业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这就有可能导致社会鸿沟的出现,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就业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紧迫问题。党和国家对扩大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形

7、势十分严峻:一是就业压力增大。我国近亿人口,年龄为岁到岁的劳动力有亿,比发达国家总和还要多,劳动力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有万新增劳动力,还有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向城镇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是主要的新增就业压力。二是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年,全国农村劳动力亿,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仅容纳亿左右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亿人,外出务工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亿需要逐步转移。四是就业困难人数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失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和重视,但是一些地方还是在一定程度上

8、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人的心理、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人的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维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重视和落实不够。特别是有些企业,置员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甚至违章生产,致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地方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状况与经济增长不相称等等。经济增长与体制创新相对失衡。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历史性进步,但体制创新与快速经济增长仍不相适应,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次经济体制性问题

9、以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些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战斗力较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尚需转变和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成长制度、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社会危机的能力亟须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权力监督机制尚需加强;相对经济体制改革而言,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影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二、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

10、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与我们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把“发展也是硬道理”曲解为“只有经济增长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曲解为“经济增长是唯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以为中心”;把发展的最终目的曲解为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物质目标;把发展曲解为一时的经济增长。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没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只有站在马克思

11、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保持统筹发展,我们理解为是在稳定原来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协调发展,也是符合近年来中央对经济工作多次强调的“稳中求快”、“重在加快”的工作方针和要求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运用。1、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具备了客观条件。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运动和变化的,而事物的变化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当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一个飞跃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规律,在事物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

12、变的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经济发展也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当前经济势头仍然看好,农业克服了灾害和困难,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效益有了回升,财政增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喜人,工业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显现,经济发展呈回升势头。同样,整个玉林各县(市)区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经济速度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提高,这种积极稳定发展的统一,为经济工作的渐进性提供了可能,为保持快速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提供了客观条件。原理和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渐进和加快成为可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事物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由小的部

13、分质变到大的部分质变。轻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它离开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区。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运动状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事物发展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2、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

14、物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因此,运用唯物辩证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认识到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办法解决这些矛盾。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人高层建瓴、高瞻远瞩,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

15、为新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核心就是经济建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死路一条”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工作重点不动摇。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中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且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实现了稳定增长的目标。中共十六届全会精神抓住了下个主要矛盾和主要“环节”,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统筹发展。3、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抓住了事物发展规律,是邓小平同志“台阶论”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指出了事物和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不可

16、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九十年代经济转型期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个发展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规律理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提出了波浪式前进的思想。九十年代初,在总结经验,使用人才一文中,他概括我国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规律,提出并充分论述了著名的“台阶论,的思想。他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理论的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了新的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能清醒地注意把连续性和阶段性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