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3498685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 企业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1引言企业的安全管理要面对有组织的正式群体,如部门、车间、科室、班组等,同时也要面对职工所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如老乡帮、业余兴趣小组等。任何职工个人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企业之中,他总是位于一个群体或若干个群体之中。在职工群体中,职工个体为了适应群体和群体环境,会表现出与其在单独情况下不同的行为方式,使个体的安全行为产生不同情形和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研究群体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的规律和特征、考察群体动力对安全的影响,对更好地发挥职工群体的作用,提高安全管理效率,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目前,

2、对群体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作用,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相互联系的人的集合体。群体是两个以上人的集合,但个人的简单集合并不等于群体。例如,球赛的观众、候车的乘客、围观的人群等,都不认为是群体。这些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虽然在时间、空间及某些目标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这些人们在心理上缺乏内在的共同点,行动上也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只是个人的集合体,而不是群体。群体与一般人的集合体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这些目标被成员们清晰地意识到,并由共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第二,

3、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也意识到自已是群体的一分子,具有“我们同属一个群体”的感受,即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具有归属感;第三,各成员在行为上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员之间有信息、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第四,群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每个成员在群体中均占有一定的地位,担当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群体中有一定的规范和规则,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遵守。3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很复杂,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对群体分类的研究可以便于人们掌握不同群体形式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加深对群体安全行为的了解。常见的群体类型可分为大小型群体、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假

4、设与实际群体、实属与参照群体、永久性与临时性群体等几种。31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大小群体划分的标准是:群体成员的数量及成员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一般来说,小型群体可由220人组成,其成员具有直接的接触和联系特征,如企业中的生产班组、工段、职能科室、小型车间等;大型群体的成员之间的接触和联系只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共同的目标、群体规范和机构间信息交流来与各组织机构相联系,如工厂企业、公司、大型车间等。大型和小型群体的划分并无严格的界线。划分出这两种群体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研究不同的内部联系方式对不同规模的群体的行为及对群体成员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小型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直接接触,成员间

5、存在着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联系,因而相互行为影响的作用较之大型群体中的作用要大得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一般是由大型群体制定,而遵守执行规章制度却是在小型群体中实现。3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的、有明文规定的群体。上至国家企业集团公司,下至企业的车间、班组、科室等,都属于正式群体。这类群体有既定的目标和完备的规章制度,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以及明确的职责分工。由于受组织纪律的严格约束,所以成员对群体有一种明显的服从心理。通过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在企业中,正式群体占主导地位,安全组织与制度管理就是依附于正式群体而实施的。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

6、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1tonmayo)通过霍桑(hawth。me)实验首次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群体,如在一个车间或班组里工作的志趣相投的伙伴,业余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群体有这样一些特点:很强的凝聚力、浓厚的群体意识、有自然形成的核心(领袖)人物、信息沟通灵敏和群体效率高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它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一致时,就会起到积极作用;当它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抵触时,就会起到消极作用。对安全管理者来说,既要充分认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又要利用组织力量,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协调,形成一

7、个合力,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服务。33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是指为便于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按某种特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例如,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经常划分特种作业人员和普通作业人员,也经常按年龄划分出青年、中年和老年职工等群体。假设群体中的职工可能互不相识:并没有实际联系和交往,但由于某些方面具有相近的特征,在分析研究安全管理问题时可以把他们当作群体来看待。实际群体是指现实存在着的,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和沟通,由共同的目标和活动将其成员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如前所述的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均属实际群体。笔者所涉及的群体,主要指的是实际群体。34实

8、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实属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个体属于其正式成员,行为应服从于其纪律约束的群体,如个体所在的班组、科室等。参照群体也可称为榜样群体或标准群体,是指个体并未真正参加,而又自觉接受其规范、准则,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的群体。实验研究发现:很多群体成员所采用的行为规范,是其他某个参照群体的。参照群体具有比较职能,即个体可用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标准评价,如果发现不符合参照群体的标准,个体就会修定自己的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研究参照群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应该在企业中树立安全生产先进车间、安全管理达标班组等参照群体,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竞争机制。但也要注意到对安全行为有负面影

9、响的参照群体,如因违章作业未受惩处反而获利的班组、上班暗地聚众打牌、喝酒等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对一些安全意识不强的人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把这种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就会养成某些恶习,带来安全隐患。35永久性群体和临时性群体永久性群体是指时间上存在较长久的一种群体,如工厂公司、机关单位、科研院所、学校社团等。永久性群体中的成员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是群体形态是相对恒定的。临时性群体是指为了完成某一临时的任务而形成的群体,如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小组、安全生产检查组、抢险救灾队、事故调查组等。这类群体存在的时间较短,几个月、几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不等,一旦任务完成,群体即行解散。4安全管理的群体行为及

10、其特征4.1安全管理的群体行为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因此,群体行为离不开个体行为但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其原因为:当某群体把成员个体凝聚在一起时,就具有该群体的意识和目的,并且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性,该群体的活动效果反映着整个行为主体的状况,而不再以个体的意识、目的为转移。例如,厂长在考查各车间安全生产状况时,会分析哪个车间安全管理做得好,哪个车间不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标准,但这些标准的出发点均不是衡量哪个职工个人,而是衡量整个车间。实际存在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是作为整体来进行活动并且产生相应影响的。群体内部的一切活动,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大小、方式等,均属于群体行为。

11、因此,群体行为主体在该群体组织内进行的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活动就是安全管理的群体行为。4.2群体行为的特征群体行为一般具有规律性、可测量性、可划分性和对个体的影响性等4个方面的特征。421群体行为的规律性任何群体中,均存在着活动、相互作用和感情3个要素,群体是通过这3个要素而存在的。在这三要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群体行为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群体行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受到社会特别是所从属的组织的群体规范制约,又受到群体内的成员的个体意识、需要、态度和动机等的影响。因此,安全管理对于群体行为的研究目的正是为了掌握群体行为变化规律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422群体行为的可测量性群体行为的某些方面可

12、以进行定性测量和分析,例如,一个车间或班组对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是严格还是涣散,车间职工安全意识水平高还是低,等等。就群体行为的某些具体指标来看,可以进行定量测量,如一个车间或班组的危险隐患整改的个数,违章行为发生的次数,全年安全教育的人数等等。可以通过这些定量指标确定该车间或班组的安全生产基本状况。423群体行为的可划分性对群体行为予以定性和定量测量之后,可以根据测量结果把群体行为划分为若干类型。首先,从群体行为的作用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积极行为类型和消极行为类型。其次,从群体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主要行为类型与次要行为类型。再次,从一定时期内在群体中起主导作用的行为来划分,可以划分为

13、主流行为类型和支流行为类型。最后,从行为持续时间及行为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行为类型和短期行为类型。424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性群体中的个体要受到群体规范和纪律的约束,同时成员个体在群体中具有归属感,因此,群体的行为必然会对其中个体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一个生产班组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以遵章守纪为主流行为,则其成员一般都会遵章守纪。某职工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会与班组的行为格格不入,这就制约了职工个人的违章行为发生。5安全管理中的群体动力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力和影响力。群体动力理论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于20世纪40年代开创。他援引物理学中的力场概

14、念,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群体中的个人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下的著名公式:bf(p*f)式中:b个人当前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个人的内部动力和内部特征;e个人当时所处的可感知到的环境力量。上式说明,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即内部动力)和群体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lewin认为,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有集体的智慧,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行为形态,即两个人以上的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超过各个人单独活动时所产生的力量的总和,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能起质的变化。

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经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同单个骑兵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群体活动中其成员往往会向低水平看齐,他们强求一致,压制了个体独特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泰勒的管理思想,就是以211人个别化”为准则。他认为工人在集体活动时所想的,只是不要比别人多卖力气,因而会降低生产率。总之,群体动力于群体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观点、兴趣、情感等,群体成员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其行为会发生或好或坏的变化。6群体动力对职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群体动力对其成员的安全行为会产生相

16、当大的影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绩效的社会促进与促退作用全社会标准化倾向,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61对安全绩效的社会促进与促退作用个人在群体中的安全行为和他单独一个人时往往不同。在一些情况下,个人在群体中工作或有别人在场时,其工作效率和安全行为会表现较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在另一些情况下,个人由于处于群体中或有他人在场,其工作成绩反而比独自工作时低,或者操作失误性增加,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促退或社会致弱。群体对个人安全作业究竟起促进还是促退作用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工作性质。研究发现,当从事简单、熟练、机械性的工作时,一个人单独操作,不如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效率高,至易发生违章作业的行为;当从事复杂性工作时,例如,在事故隐患原因较复杂而需要及时判断解决时,有其他人在场将会起干扰作用,使工作者注意力不易集中,效率降低,失误增加。但也有研究指出,如果群体中成员关系融洽,有共同的目标和沟通的机会,则成员在一起可以相互启发和促进。第二,竞争心理。人们通常都有一种成就动机,个人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