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353913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2.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课程改革2.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课程改革2.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课程改革2.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课程改革2.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2.(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一)产生发展 1、清朝末年。在各级学堂课程中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形。 2、1912年的1月,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 3、1952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将课程标准总纲改为“课程计划”,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 4、20世纪90年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程标准”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2,“课程标准”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

2、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或教科书); (2)“课程标准”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3,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颁布施行。 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

3、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4,六项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上的三个“学会”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课程

4、并不是要削弱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双基还是要坚持的,关键的是学生是如何获得双基的; 2应使课程功能回归,起到的原本应有的育人作用。,6,2、课程结构的“优化”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7,1)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课程类型的多样化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可选择性,8,2)课程综合化,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5、,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倾向,9,3)课程的均衡性,减少了课程门类 小学阶段:低段5-6门;中高段8-9门 初中阶段:9-13门 调整了科目比重关系 减少传统强势学科的课时比例,如语文从24%降至20%-22%;数学从16%降至13%-15% 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自然责任感等培养有利的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6%-8%、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12%,10,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

6、次构成。,学习领域,科 目,模 块,课程结构,11,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12,3、课程内容上的“精选”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3,事例,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观察: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 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与其轻触的乒乓球会跳起来。 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14,4、课程实施上凸显“主

7、体”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5,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保证 其次,在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再者,提倡将学习过程应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重要的观点: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对学生终身的影响也有可能不同,16,5、课程评价上的“发展”性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

8、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上的“放权”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7,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一)国家课程标准的涵义: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着国家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着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8,(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区别,1、课程标准关注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进行描述; 教学大纲

9、关注对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规定。 2、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则是学生应达到的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控制严格的、硬性的,限制得比较死。,19,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1),20,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2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22,(三)制定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共性 1倡导 “大众主义” 教育理念 2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3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

10、过程 (四)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自学) 按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水平,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23,1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1)知识: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 (2)技能: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迁移水平。 2、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1)经历(感受)水平 (2)反应(认同)水平 (3)领悟(内化)水平,24,(五)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 体现

11、素质教育理念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课程标准的弹性,25,(四)课程标准与教材 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领域而不是科目,因此它不直接规范教材,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开发校本课

12、程教材,从而使教材更具适切性和易读性等。 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26,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转型,我国原有教材:偏于学科中心,教材设计更多关注系统的学科内容的呈现,较少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去加以设计。 新教材:走向以学习为中心,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将“教材”变为“学材”。,27,1、教材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材改革应有利干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

13、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28,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29,3、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

14、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30,教材出版和发行管理,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 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 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 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31,教材使用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 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32

15、,教材和教师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统一指定的教材 教师可以有效的整合多种课程资源 家长、教学开放、信息交流 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面临着开发教材的任务,33,(五)课程标准与教师 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教为学服务。 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是教师的教学的起码的、规范的衡量标尺,基本上确定了该教什么以及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课程标准是国家和学校管理课程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但它主要是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制定的,是教师的行动指南。因此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手材料,是教师教学

16、的最基本的依据。 教师要真正实施新课程,必须首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自己所教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熟记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领域,知道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大纲,而要学会使用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深刻变化。,34,首先,教师对众多教学材料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学生和资源; 其次,教师将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师既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 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材内容,也可以增加课外的书籍以补充教材,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 第三,课程标准的领悟,使教师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教师的领悟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总之,教学材料选择、课时安排、教学法的要求及评估等与以前相比都将发生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