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2811839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的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会计算人口增长率=( 出生 人口 死亡 人口)/ 初期 总人口2.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读课本P4图1-1-2:世界人口增长折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二、人口增长模式 1770年,第一次产业革命;195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结束1.人口增长模式比较(理解课本P5图、P6、7文字) “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三低”模式的特征,分布地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的原因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3.【常考点】地区发展中

2、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影响资源紧张 、 环境污染 、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社会管理困难劳动力不足 、 兵源不足养老负担重措施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适度鼓励生育、适度移民、延长退休年龄老龄化: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7 %以上,或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10 %以上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读课本P8“图1-1-10”: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会阅读“三角坐标图”: 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课本P9、10):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三年自然灾害)我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计划生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什么出现了两次小的增长高峰?(生育高峰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一、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分类】 永久、季节;自发、有组织;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国际、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清代以前:黄河流域 长江、珠江流域 原因:政治因素(战争)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原因: 经济因素 (2)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国家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人口自由迁移少: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后:欠发达

4、地区 发达地区(内地 沿海城市、工矿区;乡村 城市)原因: 经济原因 (3)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 乡村 人口向 城市 迁移和集中, 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 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 就业 机会较多、 经济收入 较高、生活条件较好、医疗教育水平高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 例如:人口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民工潮等。2 政治 因素:(战争、移民戍边) 3 社会文化 因素:(宗教种族、外出求学) 4 生态环境 因素:例如

5、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 5.其他因素(性别年龄、家庭婚姻)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利: 提供劳动力 , 促进经济发展 , 提高城市化水平 ; 弊: 资源紧张 , 环境污染 , 就业困难,住宅紧张,交通拥堵,社会管理困难 ;2.对迁出地的利:缓解人地矛盾、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与外界联系; 弊: 当地人才减少,劳动力不足 。【我国人口现状】人口自然增长: 三低 模式;原因是 计划生育 ;影响: 人口老龄化 ;措施: 见左页人口机械增长:迁移方向为 欠发达发达(内陆沿海,农村城市) ;原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影响 见上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指标环境承载力人

6、口合理容量定义环境能容纳的最大值人们感觉最舒适的适宜值特点警戒值 生存 层面,有相对性合理值 发展 层面,也有相对性影响因素正相关:自然资源(首要因素),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负相关:消费水平侧重点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首要因素,估算根据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 综合考虑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意义控制人口增长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的地域形态 团块 状、 组团 状、 条带 状、 点 状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区形态特点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 点 状或 带 状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交通、通信发达 人流量大 地价高,土地利用

7、率高位于 市中心 或 交通线交汇处 中心商务区呈 点 状位于 市中心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最 广泛 的用地方式由于经济原因,呈现 高级 和 低级 分化高级住宅区:环境 优美 ,交通 便利 ,临近文化区低级住宅区:环境 恶劣 ,临近工业区工业区集聚成片工厂在空间上集聚 在环境污染 城市边缘 交通便利 考虑环境(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不同) 注意: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经济因素:城市内部地租的差别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形成 ( 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通达度 ) 注意:地租曲线原因 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影响今后土地功能分区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

8、、宗教信仰行政因素:政府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易考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选择及原因分析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城市规模功能区分化服务功能服务范围城市距离城市数量高 大 明显 强 大 远 少 低 小 模糊 弱 小 近 多【提示】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区越明显,服务功能就越强;反过来,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作用范围的增大、吸引人口的增多,相应的城市规模也必然扩大。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弱成正比。 第二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内涵: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9、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城市化的本质内容是 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很大(课本P34图2-2-5)国家类型城市化阶段起步时间水平目前速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达国家 后期 阶段早高慢相适应发展中国家 初期、加速阶段晚低快不相适应另外,发达国家出现了 郊区 城市化、 逆 城市化和 再 城市化现象; 而发展中国家仍以 城市化 为主,个别大城市出现了 郊区 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进程加快 3 特大 城市迅速发展 ( 发展中 国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 城市带 上述城市带的共同特征:地理位置上 中纬度地带 ;自然条 平原地带 ;政

10、治经济 中心枢纽 ;空间分布 带状延伸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不利影响: 环境质量下降 ; 就业困难 ; 交通拥堵 ; 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 。【措施】:环境治理与保护(如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城市绿化;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居住环境,规划城市道路,住房建设;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 卫星城的意义: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利于保护、改善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上: 1空间布局上: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 摩天大

11、楼 ,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 急剧下降 ,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 递减 ;而欧洲很多城市的中心是广场、大教堂以及市政厅,高层建筑大多位于 城市中心区外围 。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 发展历史 不同。 2建筑结构上:中国园林讲究 含蓄 ;西方园林直率敞朗。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地域文化不同,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 内向 性和 封闭 性,而西方文化以 外向 和 开放 著称。 3.建筑风格上:中西宫廷,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均不同 注意: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长期 的。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地形

12、(平原发展 种植业 山地丘陵发展 畜牧业、林业 )、土壤、水源(灌溉水源)、耕地面积思考:为什么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引 黄河 水灌溉)河西走廊发展种植业的水源来自哪里?( 祁连山冰雪融水 ) 2、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 类型 和 规模 )、交通、劳动力、农业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地价等小结: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到底种了什么。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世界农业大体可分为13种不同的地域类型:原始农业(3):游牧业、 迁移 农业、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业(4): 传统旱作谷物 农业、 传统稻作 农业、 传统混合 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现代农业(6): 现代旱作谷

13、物 农业、 现代混合 农业、 乳畜 业、 大牧场放牧 业、市场园艺业、种植园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主要农产品区位分析传统稻作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水稻自然;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东岸,如华北地区小麦自然;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传统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桑/蔗/果、鱼地中海式农业地中海气候区亚热带水果(橄榄、葡萄、无花果等),粮食(小麦)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东北地区)小麦、玉米、大豆自然;地广人稀;市场;交通;工业基础(科技)现代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等谷物、牲畜同上乳畜业北美五大湖周边,西欧肉蛋奶自然;城市边缘,靠近市场,交通便利;饮食习惯;地价高大牧场放牧业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阿根廷肉皮毛自然;地广人稀;市场;交通;地价低市场园艺业城市周边蔬菜、水果热带种植园农业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大规模热带作物经济【注意】:稻作农业的特点: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的特点: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现代混合农业的优势:互惠互利(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时间互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市场灵活)经济收入稳定 城郊农业的主要农产品是 肉蛋奶、蔬菜、水果、花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