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村上春树简介

简****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99.50KB
约22页
文档ID:112053250
村上春树简介_第1页
1/22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 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 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 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 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 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 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 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 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 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 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 年代的文学旗手 1979年 - “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 1982年 - “寻羊冒险记”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 1985年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得谷崎润一郎奖 1996年 - “奇鸟行状录”获得读卖文学奖 1999年 - “约束的场所 ”获得桑原武夫学艺奖 2006年 - 捷克法兰兹卡夫卡奖、短篇小说选集“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 获得Frank O’Connor 国际短 篇小说奖 2006年 - “海边的卡夫卡”获得World Fantasy Awards 2007年 - 2006 朝日奖(文学) 2009年 - 耶路撒冷文学奖 2009年 - “1Q84”获得第63回 每日出版文化奖 2011年 -荣获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 在30岁前,村上春树只是一个普通人 村上春树至29岁起才开始写小说,在过去七年内 曾经想写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首作《且听风吟》 写作动机源于某日在涩谷区千驮附近的神宫球场观赏 职棒球赛时,看到养乐多队洋将大卫·希尔顿(John David Hilton)击出一支二垒安打后的所见光景村 上称这是“一种契机刺激了心中的某种不寻常东西”让 他投入写作 随后他每晚在餐桌上挥笔不止,写罢投给“群像新 人奖”评审委员会投稿的原因在于“有字数限制”6 月,《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 在写作开始时,他的酒吧正经营惨淡,然而在回忆里 他却这么说…… “每日早晨四点起便进行写作,至上午十点前终止 当日的写作工作我没有一天不写作随笔也好,翻 译也罢总是要写些什么 “走出校门后几乎从未提笔,刚开始写得异常吃力 唯一给我鼓励的是菲茨杰拉德那句话:‘如果叙述与 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但毕竟不 是件容易事边写边这样想道:40岁时肯定能写出像 样些的东西来现在仍那样想获奖固然让我欣喜万 分,但我不愿意受有形物的束缚,已经不再是那样的 年纪 这一年也是他决心从事专业创作的一年 所以,村上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人的一 生中平淡得似乎一无是处的真味,那种无伴的心 灵的孤寂即使你什么都有了,你依然无法驱遣 这一人生长河中断断续续的真实。

世间有无数的 窗口,也就有无数寂寞的人;有多少间仓房,就 有多少无奈之人、无着之人在同情之泪模糊了 视线的作者笔下,我们生活、生存,又被放逐、 消泯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样地,其中 隐藏着人生的真味 村上春树与中国 村上的父亲战前是京都大学的优秀生,在校期 间被征召入伍村上小时听父亲讲过在中国的骇 人经历此后他“对中国及中国人的情感便十分矛 盾” 在《去中国的小船》这个短篇从中可以看出 他对自己接触的几个中国人心怀歉疚,“看出村上 的确持续地对中国反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中国 是日本人的一段痛苦回忆 可贵的是,村上没有至此止步,他还把笔锋 指向日本这个国家最黑暗的部位《奇鸟行状录 》最后一段出现“犹如一把中国刀”的尖锐的上弦 月,而此时“中国代表着日本军队在战场上犯下的 骇人屠杀恶行”村上在美国创作这部长篇的第三 部期间,一次接受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你们这一代 人要对自己出生前即已结束的战争背负责任”,村 上回答:“因为我们是日本人当我从某些书上读 到日本在中国的暴行时,简直不敢相信……我 想知道是什么驱使他们做这种事,去杀死或伤害 数不清的人们并且断言“暴力是理解日本的关 键” 也正是从《奇鸟行状录》开始,村上开始告别 “淡漠”和“距离”,转而拥抱责任,尤其对日本渐渐 怀有社会责任感,其中最主要的是开始质疑那段不 少日本人讳莫如深的历史。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今天的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许许多多重建,但 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归根结底,日本最大的问题 点在于:战争结束后未能将那场战争劈头盖脑的暴 力相对化人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以非常暧 昧的措词改口声称‘再不重复那样的错误了’,而没 有人对那架暴力机器承担内在责任,没有认真地接 受过去 坦率地说,能够对那段历史采取如此态度的日 本作家是极为罕见的在这个意义上,村上绝不仅 仅是执著于个人主义的或所谓“后现代”作家,同时 也是敢于追问一般日本作家不愿或不敢追问重大历 史事件及其意义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作为中 国读者,更应对此、对这个日本作家的勇气和良知 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评价 村上春树的言论 关于创作动力我已经写了二十多年了 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 念头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 由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而 这大约就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关于奇异的想像力想像力谁都有难 的是接近那个场所,找到门、打开、进去而又 返回——我并没什么才华,只不过具有这项特 别的专门技术如果读者看我的书过程中产生 共鸣,那就是说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 关于孤独与沟通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但 同时又能通过孤独这一频道同他人沟通。

我写 小说的用意就在这里人们总要进入自己一 个人的世界,在进得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 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 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而用围墙把自 己围起来是不行的 关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最重要的 是读者获奖不获奖对于我实在太次要了何 况一旦获奖就会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匿名性’ ,非常麻烦再说诺贝尔文学那东西政治味道 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村上春树获得过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 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 )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 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 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 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里是人的灵魂所在 地自己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日子久 了,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 ——村上春树谈成功的秘诀 2009年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值新一 轮巴以冲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 极力劝阻,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前往以 色列受奖,并发表了以人类灵魂自由为主题的 获奖感言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 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此举使村上 名声大噪,一跃成为和平主义者的典范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不准情绪化, 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 的绝望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 失去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迷失的人 迷失了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迟早要失去的东西并没有太多意义,必失之物 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时,所看到的 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 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 间而过 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出可去若扔石 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 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 立的位置 人死总是有其相应的缘由的看上去单纯而并 不单纯根是一样的即使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只 是一点点,但用手一拉就会连接出来很多人的 意识这种东西是在黑暗深处扎根生长的盘根错 节,纵横交织……无法解析的部分过于繁多真 正原因只有本人才明白,甚至本人都懵懵懂懂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 身影,无记忆,无心。

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 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 化为“古老的梦”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人多多少少都是都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活下来的 当别人和自己差别太大时会感到生气,过于相像 又会觉得悲哀如此而已 任何人都有一两件不愿失去的东西,在找出那种 东西方面我们可谓行家里手人必然有欲望与自尊 之中间点那样的东西,如同所有物体都有重心我 们可以找出它来现在你也心中有数失去之后你 才会意识到它曾存在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 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 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 久不了 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我体味 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生活以从未有过的幸福 和美丽诱惑着我深入其中 村上春树的文字平实自然,是无数个真实的生 活姿态的集合而忙碌于生存的我们早已模糊 了生存和生活的界限,直到跟随村上字里行间 泛起的回忆,才觉过去的自己仿佛还在跳跃, 生活还是那么充满真味在青涩岁月里,膨胀 的身体渴求着释放,爱情与孤独的交错,弥漫 着荷尔蒙的味道,烙印着成长的痛楚最初的 本能超越了精神,回不到从前的我们,被 时间胁迫着跌爬着向前,即使肩上常常 背负的是众人口中那平面化的坚强,但, 我们也要让自己的那个世界变得立体。

----END----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