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1646289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移民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日本新华侨华人为例鞠玉华(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赴海外留学,就职,并定居,加入所在国国籍或取得永久居住资格的人数激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华侨华人”族群。他们在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面对已经“当地化”的子女非常苦恼和忧虑:他们希望子女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又能学会汉语,这不仅是民族感情的倾注,也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如何让子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和品德,成长为中外文化兼通、多元文化兼容的国际型人才,这不仅是新移民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应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关键词 新移民

2、;子女教育;研究自 8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莘莘学子走出国门,到海外留学的人数逐年递增,时至今日,我国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员总数已超过58万人,其中15万人学成归国 佚名25年来我国58万人留学海外15万人学成归国四川在线 2003年10月9日 。如此众多的留学生,在汲取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也在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发挥着作用。时至今日,已有相当多的学有所成的留学生滞留国外,他们或在所在国就职,或取得了永久居住权,甚至有一部分人加入了所在国国籍。据日本法务省统计,在日中国人近 13 年来加入日本国籍者已达到 42232 人(截止 2001 年底),近 5

3、 年来一直以平均每年 5000 人左右的速度增长 日本的中文导报2002年8月29日。在日本取得永久居住资格的中国人有 42212 人(1999年12月末日本入国管理局统计数字) 日本东京华侨总会华侨报2000年10月15日第2版,加之改革开放后通过与日本人结婚、日本残留中国战争孤儿眷属与“就职”签证持有者等总计已达205419人 佚名在日华人人数增长迅猛日本中文导报2003年9月17日。而且历届毕业的留学生还在不断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这些新华侨华人多数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与建国前移居日本的老一代华侨华人不同,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他们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既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

4、的文化素质,又与国内亲友、师长同窗保持着密切的难以割舍的联系;他们既具有经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世界观,又具有因接受日本文化而产生的新思维。正因为如此,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竞争的日本社会取得了成功,跻身于日本的主流社会之中。据日本法务省统计, 1990 年,在日本各大学任教的中国人仅为 331 人,而到了 2000 年,已突破了 3000 人大关,达到了 3300 人东方時報2002年9月20日 (日本)。另外,在日本的文化、科技、医疗等领域,也活跃着数目可观的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侨华人,他们大多具有博士学位,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了日本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5、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国策的缩影,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才华,也正因为他们所具有时代特点,而被称之为“新华侨华人”。新华侨华人在经过了两种教育的熏陶,承受了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正是基于这种中华情结,他们在事业成功的同时,面对子女教育的现实而承受着艰难的抉择:如何让生活在日本的子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和品德,成长为中日文化兼通,多元文化兼容的国际型人才。这不仅是新华侨华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应引起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新华侨华人子女的状况分析这里所说的新华侨华人子女,是指父母已加入了日本国籍和在日本工作定居取得

6、了永久居住权的子女。据日本法务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3年5月1日止,体内流淌着华夏血液的在日新华侨华人二世总人数已达91300 中新网人在海外望子成龙 在日华人二代渐兴回国求学2003年12月25日人。这些新华侨华人子女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 生在中国,长于日本 这里所说的生在中国,是指在中国读过几年小学,或是完成了小学,初中学业的孩子。这些孩子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到日本后,基于不同的客观因素,他们的成长向两方面分化:一种孩子是仍能保持着在中国学校时养成的勤奋,刻苦努力的精神,到日本后仍坚持不懈地学习中文,吸取中

7、华的优秀文化。开始时尽管由于语言不通,遇到一些困难,偶尔受到歧视等,但他们不气馁,反而把它变成动力,刻苦学习,勤奋努力,受到了日本师生的认可,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考上日本名牌大学的孩子不乏其人;另一种孩子,到了日本后,由于日本国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吸收了太多的日本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意愿低下,汉语水平迅速退化,中国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时间一长,甚至连中国语都不愿意讲,看中国的文章因都是汉字感到头痛。这样一来就成了学会日语,忘了汉语。特别是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不至于因为语言问题在“孩子社会”受欺负,或者是为让孩子尽快融入日本社会,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孩子以日本语为“母语”而放弃对中国语和中国文化

8、的学习。结果他们在融入日本社会的同时而失掉了自我。2、 生于日本、长于日本 新华侨华人中,一部分是在国内结婚在日本生子,一部分是在日本结婚,在日本生子。这里也包括学龄前来日本的孩子。这些孩子自小就进入日本保育园、幼儿园,其后是小学、中学、高中,接受的完全是日本教育,无论是语言、行为、思考方式等都已日本化了。他们的父母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多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较高。基于自身的经历与条件,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或将子女送入私立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接受更加传统的日本式教育,或送入普通的公立学校学习。这些日本出生、长大的孩子的“母语”是日本语,能自然而然地融入日本社会,但要他们

9、学中文真是难上加难。新华侨华人面对已经日本化了的子女十分苦恼,他们希望孩子在融入日本社会的同时不丢掉汉语,并具有中华文化修养。这不仅是民族感情的倾注,也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二、新华侨华人在子女教育上的抉择新华侨华人的大多数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在国内接受了系统,完整的教育。他们都具有浓郁的中华情结。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延续这种情结,继承中华的传统文化。但是,实现自身价值与子女教育难能两全其美:既然为了更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在日本求得更大的发展而滞留不归,那么,让子女接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愿望就难以实现。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前,他们因人而异作出了不同的抉择:1、 忍痛割爱 送子女回国学习 在日本出生的新华侨

10、华人子女,自小进入日本的保育院,所感触、所接受的语言、事物、生活习俗等,无不体现着日本文化的色彩。尽管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想方设法努力给子女灌输些中国文化,可是,这种努力在强大的社会生活包围下是渺小无力的。一些新华侨华人清楚地认识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孩子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可是,他不可能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会成长为一个对中华文化淡漠的“日本人”。有些已经加入了日本国籍的新华人,孩子也随父母入了日本籍,对此,他们还有更深层次的忧虑,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哪里是日本人?我们认同的仍然是中国的祖宗,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他们认为:“我们的归化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孩

11、子的归化是由我们做父母的替他决定的”。将来“孩子会不会埋怨我们,当初替他归化成了日本人呢?”东方時報2001年9月13日(日本)因此,他们“选择了把孩子送回中国去接受教育,将来让他自己再作一次决定是做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为了子女的未来,忍痛割爱,作出送子回国的决定,把子女寄养在自己的父母或亲戚家中,让他们在国内接受中国的初等甚至中等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然后再来日本,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2、天伦难舍 对子女言传身教 送子女回国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或许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但对大多数新华侨华人来说,很难下这个决心。他们在感情上承受不了与子女分离所带来的痛苦。他们选择了

12、把子女留在日本,尽自己所能,言传身教,使子女尽可能多的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接受中华文化,首先是语言问题。新华侨华人子女的家长如果不重视对孩子的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就丧失了学习华文的基础。所以,新华侨华人为了使孩子掌握汉语,真是煞费苦心,首先,他们坚持在家里讲汉语,努力营造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他们或是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用中国的小学、中学课本教孩子学习汉语、汉字,并以中文杂志,小说等作为辅助教材教授。还有通过让孩子看中国优秀的电视剧,如一年又一年、牵手、雍正王朝、康熙帝国、大宅门、大雪无痕、罪证等,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更是全体新华侨华人及其子女最期盼的节目。

13、但是,他们深知,父母、家庭的努力,与强大的社会相比,毕竟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同一地域的新华侨华人往往联合起来,自发创办“中文学校”,由中华文化修养较高的家长轮流给孩子们授课,创造更大的空间和环境,使孩子们能更多地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三、对新华侨华人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将年幼的子女送回中国。这一举措,可谓用心良苦。可是,子女教育不仅仅是文化教育,亲情的融合对孩子品德、情操、人格的形成具有更重要作用。长久与子女分离,势必造成父母与子女感情的淡漠,无疑将会影响到孩子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的正常观念。同时,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思想、行为偏差,需要父母随时发现、及时引导,如此才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

14、成长环境,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同时,新华侨华人送子回国的目的,并不是准备让子女永远在国内发展,而是想让他们在国内读完小学、中学之后再来日本上大学。而到那时,子女同样面临接受、适应日本文化的过程,子女适应新环境将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为了使孩子能够学习、掌握中华文化而将孩子送回祖国,远离父母,其最终结果恐怕是利弊兼半,并不是理想的模式,也许会有违父母的初衷。留在身边接受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侨华人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此,他们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内,在强大的异民族文化的重围中

15、,本民族的家庭教育功能将被削弱到十分微弱的境地。而且,新华侨华人的目的仅在于努力使子女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他们对日本的文化并不排斥,也不希望子女游离于日本文化之外。那么,这种家庭教育能否最终成功是令人怀疑的。他们的子女从保育院到小学、中学接受的是日本的文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中华文化是他们的一种额外的外在负担,如果不能启发、调动孩子学习中华文化的内在欲望,仅注意在家庭对子女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而不能营造学习中华文化的更大氛围,即使下再大的气力,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综观新华侨华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苦恼和忧虑,笔者认为,让子女留在日本,在接受日本系统教育的同时接受中华文化教育是最佳选择。子女

16、教育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要求营造适当环境及浓郁的学习氛围。基于这个特点,创办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学校,可以培养新华侨华人子女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进而达到逐步提高他们的中华文化素养之目的。目前,日本已经出现了几所面向新华侨华人子女的中华学校,但尚需进一步的完善。1、中华文化学校的定位:中华文化学校,既不同于目前日本已有的华侨学校,如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也不同于现在新华侨华人联合开办的文化补习班。日本目前有五所与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性质相同的学校,它们是具有完全独立性质的全日制学校,面向华侨华人子女,虽然遵循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但语文课使用国内的教材,历史、地理等课程和教材也紧密联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日本的中、小学所用教材属于不同体系,进而给毕业生的升学造成困难;同时,因其特殊性质,日本政府也不将其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