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28102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孵化器研究前沿与突破方向探析张 力 一、引言 企业孵化器实践始于 2O世纪中期的美国,1956年美 国人 JosephMancuso率先提出了“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各国孵化器的运作实践证明,孵化器在客观上大大提高了新创企业的存活率,并且加快了技术商业化的进程 ,是一种帮助新创企业克服新企业缺陷的有效政策和制度工具。在我国“促进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企业孵化器更已成为一种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制度安排和组织创新。 孵化器实践的发展为孵化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证样本 ,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有学者通过整理现有孵化器研究文献,对已经取得的研

2、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对孵化器研究的不同分支进行了脉络梳理。但是,这些综述性研究偏重于对 已有成果的总结和概括 ,而没有分析已有研究所存在的瓶颈及其产生原因,更没有明确指出今后的突破方 向。 本文通过整理孵化器研究不同分支的已有成果,指出了该领域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总结了这两方面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在跟踪相关研究思路并理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两方面研究一直没能取得进展的原 因,最后根据孵化器理论发展的特有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开发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思路 ,指出了可能实现突破的研究方向。 二、企业孵化器研究脉络梳理 现有孵化器研究可以分为五个分支,它们分别是孵化器演进及发展研究 、孵 化器组织架构和

3、成功要素研究、入孵企业发育成长机理研究、孵化器孵化绩效研究以及孵化机理研究。第一,孵化器演进及发展研究。这一分支主要关注孵化器的演进路径。并认为孵化器是通过不断改进自己所提供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演进和发展的。这个分支的研究通过总结前后三代孵化器所提供的不同服务对孵化器进行了分类:第一代孵化器主要向人孵企业提供 “硬增值服务”,第二代孵化器还向人孵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咨询、创业辅导 、构建社会 网络等方面的 “软增值服务”,而第三代孵化器能够为人孵企业构建获取“软增值服务”的外部关系网络集成平台,个别第三代孵化器 已经完全变成 了网络化虚拟孵化器。这一分支的研究旨在弄清哪种孵化器 (如虚拟孵化器、专业

4、孵化器、网络孵化器)最符合当今的潮流,最能代表孵化器的发展趋势。 第二,孵化器组织架构和成功要素研究。这个分支的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来探索孵化器的最佳组织构架,并总结成功的孵化器必须具备的功能要素。研究表明,设施完善的物理空间、高效的管理团队和员工是孵化器正常运行的基本组织架构要素,而孵化器的服务功能是决定孵化器成败的重要因素。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大致是:通过孵化网络提供的各种孵化服务是孵化器成功运行和促进入孵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而孵化服务提供者(孵化器)以及孵化服务受益者(入孵企业)是孵化服务的两个互动主体 ,它们的组织特性也是影响孵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三,人孵企业发育成长

5、机理研究。这一研究分支以孵化器和入孵企业这两个视角为切入点来研究孵化器发挥孵化功能的机理。孵化器视角的研究表明,入孵企业在孵化功能的过程黑箱中发育成长,而孵化器在孵化过程中功能发挥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入孵企业的发育成长;而入孵企业视角的研究则表明,人孵企业是在与孵化器的资源流和知识流 的互动 中发育成长 的,入孵企业的先天资源禀赋 (如组织架构和异质资源)在其发育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 ,后一种视角的研究还缺乏深度 ,但为探讨入孵企业的发育成长机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背景,为逐步破解如何挑选入孵企业和入孵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架构等问题提供了更为合理 的研究切人点 。 第四,孵化器的孵化绩

6、效研究。这个分支的研究旨在构建计量模型来定量评价孵化器的孵化绩效,并分析造成孵化器绩效差异的原因。但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仍未得出定量评价孵化器孵化效果的统一指标。学者们已经提出的评价指标有入孵企业雇员增长率、入孵期、成功毕业率、吸引本地毕业生的能力,以及孵化器提供的增值服务、孵化场地面积、场地使用率、创造就业机会数、成功孵化的企业数。近几年来,相关研究更加关注入驻孵化器的外部效应,主张把入驻孵化器对入孵企业在获得外部信任、树立正面形象等方面产生的“晕轮效应”纳入评价孵化器绩效的指标体系。 总体来看,目前的孵化器绩效研究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有关孵化器绩效的定量研究又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构建计量模型

7、定量分析孵化器绩效,二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比较不同孵化器的绩效差异。不同思路的研究和模型在因变量或绩效指标的选取方面大相径庭,目前常见的绩效指标包括入孵企业的成功毕业率、销售和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销售额、净收益和资产回报满意度)、研发产出指标(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数量 、专利数和专有技术数)以及孵化器的成长指标(孵化器全职人员增长率)等,常用的模型有多分类 Logistic模型、Tobit模型、Prob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也有学者采用其他实证方法,如采用负二项回归法和二步负二项回归法把孵化器界定为虚拟变量 (dummyvariable),以检验孵化器的作用。除计量模型以外,还有学者运用

8、数理统计方法来进行孵化器绩效定量研究,如运用独立样本 T检验(针对连续变量 )和卡方检验 (针对离散变量)来定量分析孵化器的绩效。 在孵化器绩效定性研究方面 ,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深度案例访谈来总结归纳孵化器的绩效。比较典型的研究有:Rice通过对丹麦和英国两个孵化器的深度访谈,讨论了孵化器在产学合作中的中介作用;Kihlgren考察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科技园成立以来的业绩,阐明了孵化器在推动新企业的创建、技术由学术界向企业界的转移、新技术商业化开发以及实现创业者收入和价值提升等四个方面的作用。Rothschild和 Darr(2005)则在对以色列大学附属孵化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以后

9、,用描述性对比的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了孵化器 的作用。Oh对韩国 Taedok科技园的案例研究则表明,孵化器是一种促进技术转移的重要政策工具。 第五,孵化机理研究。孵化原理的探索和突破是关系到孵化器研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孵化器研究试图回答何为孵化器的问题和描述孵化器的功能,目前的孵化器研究 已经深 入到孵化 机理研 究 。孵化机理研究涉及许多理论 ,如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网络理论 、合法性理论、制度理论、结构理论、实物期权理论,等等。孵化机理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孵化器取得成功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怎样 、为什么、在什么情形下才能促使孵化器发挥孵化功能等问题。

10、三、研究所遇到的瓶颈 在以上五个分支的孵化器研究中,前三个分支的研究基于半个多世纪的孵化器实践以及大量案例分析和描述性定性研究 ,已经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但后两个分支的研究还 比较“肤浅”,是当前孵化器研究的瓶颈(参见图 1的阴影部分)。 (一)孵化绩效定量评价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孵化器具有大体相同的硬件,并发挥大致相同的孵化功能,但实践证明:入驻不同的孵化器,入孵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呈现很大的差异。具体而言,不同的孵化器在提高入孵企业的存活率 ,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商业化等方面的绩效大相径庭,犹如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大致相同的硬件,但学生的总体成长情况以及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却大相径庭。如何评价孵化器的

11、绩效并据此弄清孵化绩效差异的成因,进而找到改善孵化绩效的措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孵化绩效是一个多层面、多视角的概念 ,很难用单一指标来评价,而应该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因此,在因变量或者说评价指标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就无法构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目前用来解释孵化绩效差异的特征变量不是缺乏系统数据 (如入孵企业的年度统计数据大多难以获得),就是过于主观(如与入孵企业满意度相关的评价指标主观性太强),从而导致孵化绩效计量模型的构建以及因变量和解释变量的选择 陷入 了混乱 ,而孵化绩效研究则主要是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比较来进行现象和结果描述以 及定性的绩效比较。现有的定量研究大多是运用数

12、理统计方法来比较不同孵化器某一特定绩效的差异 , 少数构建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孵化绩效的研究也都把孵化器作为虚拟变量或调节变量,从总体上检验孵化器的孵化作用。个别模型虽然分析了孵化器的不同特性对入孵企业成长的影响,但完全没有考虑人孵企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孵化器与入孵企业互动的背景和界面。 另一方 面,孵化绩效是孵化器和入孵企业“合作”产生的结果;孵化器是各种支持性资源的提供者,而人孵企业是这些资源的消费者和吸收者,也是支持性设施和服务的受益者。入孵企业在孵化阶段参与越多,可能得到的“定制孵化”也就越多,最终的孵化效果也可能会越好,正如范秀成和张彤宇(2004)所指出的那样,顾客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是

13、服务企业提升生产力的第四种要素。孵化绩效是孵化器与入孵企业二元主体互 动的结果 。相对于运用一元主体的计量模型进行的定量评价研究而言,针对孵化器和入孵企业这两个互动主体、将两者的组织资源和组织特性同时纳入实证计量模型的定量评价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孵化机理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有许多研究者运用组织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学习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孵化器现象,但孵化器的理论基础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和粗糙。 孵化器是一种新生事物 ,而且孵化器的创建者大多是大学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 ,这使得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假设不能成立或需要进行重大修改。另外,孵化器作为一种公私合作组织,多头控

14、股会对孵化器 自 己完成任务和流程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有关孵化机理的研究大多属于非原理性研究,往往只是简单地描述孵化器的操作和运营实践,解释孵化现象、入孵企业的行为取向,总结孵化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等,结果导致孵化器研究不得不被动地适应孵化器发展和实践的需要,甚至导致了孵化理论研究与孵化器实践相互矛盾的问题。同时,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已有的孵化器研究没有对孵化器提供服务的功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开发精确的度量方法,从而导致孵化器运营管理实践底气不足,发展策略的有效性也常遭到质疑。 目前孵化器理论研究分别在哲学(主要是科技哲学,侧重于科技与社会学研究)、管理学 、经济学三个层面展开,但这

15、三个层面的研究缺少相互间的必要沟通,基至存在一方轻视或诋毁另一方的现象,从而阻碍了孵化器理论研究的发展 ,当然也影响了孵化器理论的创新。 最后,造成孵化器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还在于孵化器的绩效(如入孵企业毕业率、成长速度等)会因地理位置以及政策 、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加大了开展旨在验证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的难度。 四、可能的突破方向 解释孵化器孵化功能的理论研究为数众多,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为数不少,但是,孵化器是基于特定社会和经济背景发挥孵化功能的组织机构,仅仅运用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开展研究,很难获得重大突破。首先 , 企业孵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企业孵化器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

16、能满足入孵企业的需要。因此 ,孵化器研究也可以基于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视角,而不必拘泥于某一学科的视角;对孵化器的绩效研究应该以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为主 ,对孵化器 的组织结构研究应该 以管理学视角为主 ;而孵 化器发展和治理研究则应以科技与社会学视角为主。另外,今天孵化器已进入网络化时代 ,基于孵化网络的“专业孵化器”更是对孵化器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融合多学科理论,发展能够正确解释当今孵化器实践的理论,是孵化器研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关键 。 毕竟,孵化器的终极目标是要发挥孵化功能,孵化器就像孵小鸡的母鸡,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因此,在深入开展孵化器研究的过程中,从生物学的视角来开展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机理研究,也许是在企业孵化器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的一种思路。我们认为,企业孵化器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受到生物孵化现象的启发,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的企业孵化器研究还必须与生物学的孵化理论相整合,这样才可能产生灵感,真正揭示企业孵化器的多种内涵。从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