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1165416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学校教学改革思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与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答:学科与课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科确实是我们学校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重要课程形态之一,也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每时每刻必须面对的;学科门类、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等作为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进入课程中。然而课程与学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程不仅仅是学科,也不止于学科。从课程的角度看,学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学科是否进入课程和如何进入课程却必须遵循课程组织和设计的内在逻辑;从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角度看,学科课程只是课程类型之一。2、课程与教材的关系是什么?答:从课程编制的逻辑顺序看,课程标准是核心,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基本的、统一的、法定的,而教材是

2、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可以是多样化的、开放的、市场化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种国家行为,教材的编制是一种社会行为,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学校行为。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教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所提供的仅是一种符号式的、抽象性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发展还需要更为真实的、情境性的、丰富的、复杂的、交互性的课程资源。3、课程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关系是什么?答:教学计划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统一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学科设置、教学顺序、各学科教学时数、学年的编制等。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明确化、具体化、操作化,即将教学计划中的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教学目的、

3、教学任务、知识范围、教学重点与难点、顺序或结构,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出原则的要求。教学大纲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教科书编写、教学管理与教学操作的基本依据。但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对教学的范围、教学科目、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所作出的规定和要求,是以教为主线对课程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的一种描述,体现的是一种“教的过程”与“教的结果”的统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为教科书的编制和教学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提供了统一性的要求、规定和规格,不适应不同地区、学校、教师甚至学生的实际;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只是抽象的课程概念,观念形态的课程概念,不是真实的、具体

4、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概念。4、泰勒课程原理的主要意义是什么?答:第一,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第二,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但是人们对泰勒的目标模式也有较多的批评。5、学科结构包括的两个基本含义是什么?答:一是由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含义的统一。6、杜威认为思维过程分为哪五个形态?答:(1)暗示,在情境中感觉到要解决的某种疑难;(2)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排除的疑难;(3)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搜集事实或论据;(4)推演观念或假设的含义;(5)在实际行动或构想的行动中检验假设,

5、从而解决疑难获得经验。7、杜威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提出的教学的五个过程是什么?答: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8、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系,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此外,保加利亚教学论专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也独具风格,该教学设计主要建立在情感理论的基础上。9、新课程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答:(1)民主性,即课程权力的合理合法的分享,意味着课程权力由集中走向分散,由统一走向多样;(2)发展性,即体现“

6、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3)开放性,即强调课程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走向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与实用化;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打破学科的人为壁垒,确立开放的课程体系。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答:第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第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第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什么?答:(1)倡导“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

7、。“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确立了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学习是儿童的学习。(2)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针对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纲要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课程范式的转型。(4)本次课程改革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契机12、教学目标具有哪些特征?答: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3、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

8、要有哪些?答:(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14、简述课程目标表述的主要形式。答:(1)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这种目标所表述的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2)行为目标:是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方式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泰勒是行为目标的创始人,布鲁姆等人建立“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行为目标的实质是追求教育过程的可控制性,其特点是简单明了、

9、易于把握,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但是用行为目标方式陈述所有课程目标是不适合的。(3)生成性目标:代表人物是斯腾豪斯,他认为课程目标不是遥远的,而是当下的;不是超然于教育情境之外的,而是时刻处于教育情境之中的;不是控制的,而是引导性的;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与行为目标相比,生成性目标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即教育是为了促进儿童身心某种形式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被看作是目标,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手段,是目标得以是实现的保证。(4)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形式。表现性目标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结果是开放的,非规定性

10、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扩展和加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15、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也可以说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16、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区别是什么?答:第一,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具有终极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达到目标,具有程段意义,经过几个成段教学目标的连续达成,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第二

11、,教学目的是对教学的总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起指导作用,为教学提供高层次的指导;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只对特定范围的教学活动起规范作用,它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为教学提供具体指导;第三,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在某一历史时期常常是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更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动。17、教学目标的功能是什么?答: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调解、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功能有:(1)教学目标为设计与实施教学提供依据;(2)教学目标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3)教学目标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18、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哪几类

12、?答:(1)认知领域:包括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2)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领悟、模仿、习惯六个层级目标;(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全身运动、细微协调动作、非语言性表达、言语行为。19、 “理解”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答:将学习的材料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理解学习材料,对学习材料作简单判断。20、 “综合应用”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答:对具体综合问题各组成部分的辨认(属于分析性质),部分之间各种关系的分析(分析与综合的联用),识别组合这些部分的原理、法则,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属于综合性质),这里,实际上是把分析与综合糅在一起总称为综合应用,也有一定特色。21、 “创见”

13、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答: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提出独到的见解或解题方法,按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过程的材料整理分类,自己设计方案解答一些实际问题,这里,想象有了一定的地位,含义上也比“评价”更具体、更确切。22、教学目标的陈述标准是什么?答:(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2)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测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3)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23、论述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答:(1)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台湾学者郭生玉认为,行为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行为主体、行为

14、本身、行为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标准五个要素。(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为此,格朗伦提出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折中陈述方法。这种表述方法,既保留了行为目标表述的优点,又避免了行为目标只估计具体行为变化而忽略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3)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生成性目标不是在教育过程之前和教育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而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自己的结果,其价值不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依据,它关注的是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内在于过程的具体目标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活动。在生成性目标

15、设计时,教师应该为生成性目标留有空间,让目标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同时注意在活动中丰富与发展已经预设的目标。(4)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法: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的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它指明教学的情境,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或要处理的问题,但不规定学生将从中学到什么,表现性目标指明将要进行的教学事件或活动。24、论述课程标准的性质:(1)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所谓统一性是指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对未来公民素质的统一要求;所谓普遍性是指这种标准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就学的所有学生,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基础教

16、育阶段内的所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所谓强制性是指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必须到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的表述。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从而成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3)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将课程目标系统化、层级化,使课程目标从抽象到具体,从应然到实然。(4)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教的依据和学生学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归宿点。25、论述如何理解课程标准。答:(1)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表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