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110922944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刘景源(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景源,银翘散一方,出自清代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卫外失司证候的代表方剂。因其价格低廉,疗效良好,临床使用率颇高,至今更被制成多种剂型广泛用于临床。但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对其疗效也存在疑义。究其原因,多是因为煎法、服法不当以及剂型不符等原因所致,现谨就临床体会谈谈个人看法。,一、银翘散的方剂组成,从临床实践来看,外感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或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分析其病机,发热,是因为邪气侵袭到体表,正气就必然要调动到体表来驱邪

2、,就如同敌人打到哪里,就要往哪里派兵反击一样。因为正气与邪气都集中在体表,正邪就相争于表,从而使,体表的功能亢奋,具体表现就是体温升高而出现发热。因为是病变初起,邪气侵袭的部位表浅,邪浅病轻,正气与邪气斗争并不很激烈,所以发热不重,热势不很高,一般是中等度的热,体温在38左右。微恶风寒,是因为体表有风热邪气。风热虽然是阳邪,可以开泄腠理,但是腠理虽然开泄了,阳气向外宣发却并不通畅。这是因为邪气要向里进,阳气要向外,发散,这样正气与邪气就在体表相争,阳气向外宣发就受到了阻碍,这种情况称为表郁。由于邪郁于表,体表的气机不畅,阳气的宣发受阻,所以病人体表的阳气不足,就出现了轻微的恶风寒症状。温病初起

3、的恶风寒与太阳伤寒初起比较要轻得多。因为伤寒初起是寒邪束表,阳气内闭,不能宣发到体表,这种情况称为表闭,所以病人自觉恶寒重。,风温初起不是表闭,而是表郁,阳气向体表宣发虽然受阻,但并不是完全闭于里,体表的阳气虽然不足,但并不像伤寒初起那样严重,所以恶寒轻而发热症状更为突出。温病初起邪袭肺卫,既可以无汗,也可以有少量汗出,这是因为,病人感受的是风热邪气,风热邪气与正气相争,使功能亢奋,体温升高,所以津液被热邪蒸发而随着阳气向体表调动,就可能有汗。,如果热势不重,蒸发津液的力量不大,也可能无汗。这种病人表气虽然不通畅,腠理却并不完全闭塞,津液能够渗出到体表,所以虽然无汗但皮肤并不干燥,是潮润的。总

4、的来说,这种病人的特点是有汗也不会是大汗;无汗皮肤也不会干燥,而是潮润的。头痛,是风热上攻所致。因为风与热都是阳邪,这两种阳邪都主升,,风热阳邪上攻,就逼迫气血上行,使气血壅滞在头部,头部充血,所以头部的经络就不通畅,不通则痛,就出现头痛。因为病人有汗,所以身痛不明显。咳,是由于表有邪气,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肺气上逆所致。由于肺气逆而上行,冲击了呼吸道,就出现了咳声。口微渴,是次要症状。温病初起由于风热两种阳邪耗伤津液,可以出现口干、口渴。但是邪气在表,损伤津液并不,严重,所以口渴程度轻微,也可能不渴。舌边尖红,是因为舌尖属上焦,邪在上焦,气血充塞在属上焦的舌尖部,所以舌边尖部呈红色。因为邪

5、气在表而未入里,所以舌苔无变化,仍呈薄白苔。脉浮,是因为邪在表,气血就要调动到体表来抗邪,所以使脉浮在皮毛,轻取即得。脉数是因为有热,热邪鼓动气血,使气血运行加快,而导致脉搏跳动频数。,风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应当用辛凉轻解法治疗,以疏风清热,解除表邪,代表方剂就是辛凉平剂银翘散。其方剂组成是: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

6、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中说:“ 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

7、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 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

8、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叶天士所说的“在表,初用辛凉轻剂”的治法中,“辛”,是指药物的味,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表邪的功效。“凉”,是指药性,凉性有,清热的功效。“轻”,是指药物的质地,质轻的药物有轻扬升浮,宣透表邪的功效。用辛散、凉清、轻宣的药物组成方剂,就可以达到疏风清热,宣肺透邪的目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治病法论中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是强调治疗上焦肺系的病变要用轻扬宣透的药物。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吴鞠通总结叶天士的临床处方用药经验,制定了银翘散这个方剂。,银翘散里加上鲜苇根共有10味药,君药是甘寒的银花与苦寒的连翘,

9、臣药是辛温的芥穗与豆豉,芥穗就是荆芥的穗。在银翘散中,芥穗与豆豉是辛味药,但它们却是温性;银花与连翘是凉性药,但它们却不是辛味。可以说,银翘散中具体到每一味药物来讲,并不具备既是辛味又是凉性的特性。那么,为什么说它是辛凉之剂呢?,这就涉及到中药学中“五味”的概念与方剂学中“方剂”的概念问题。 中药的“味”,有天然味与功能味两个概念。天然味,是指药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比如说,麻黄、桂枝、细辛、生姜、荆芥是辛味,用舌头尝一尝,它们确实有辛辣的味道,这种味道是天然生成的,属于天然味。而有些药物,比如石膏,用舌头品尝未必有辛辣的味道,,但中药学却认为它是辛寒药。之所以说它是辛味,是因为它有“解肌”作用,

10、能使肺、胃的热邪从肌肉向外发散,就以它的“散”热功能符合辛味能散的特性而说它是辛味,这类药的辛味就属于功能味。从药物的特性来看,凡是具有天然辛味的药物,一般都属于温性,而既具有天然辛味又是凉性的药物实属罕见。所谓“辛凉解表”药,实际上是以这类药物具有清解表热的功能而归类的。,也就是说,它们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辛味,说是辛味,其实是指的功能味。 治疗外感风热的证候,既需要天然的辛味来发散风邪,又需要药物的凉性来清除热邪,就不是天然味的“辛凉解表药”所能奏效的了。因此,就需要用辛温与寒凉的药物来组成方剂,共同起到疏风与清热的作用。中医学的方剂组成,并不是多种药物的堆砌,,而是有着严格的组方要求的。方剂

11、中的“方”字,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意思。规,是画出圆形图案的工具,就是圆规。矩,是画出方形图案的工具,就是曲尺。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就是指做事要有标准,要符合规矩。怎样才能使一个方剂方方正正,中规中矩,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呢?这就需要遵循中医学的理论,依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原则,把众多的药物组合到一起,使它们的治疗作用互相促进,以增强疗效,同时各药物之间又互相制约,以降低、消除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在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相互配合,起到了增效、减毒作用。方剂中的“剂”字,繁体字写作“劑”,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把刀,右边把刀反过来写,,是个反刀,

12、两边一边一把刀,中间是个丫字,形容枝枝杈杈,不整齐,左边一刀砍下,右边一刀砍下,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个刂,是一把竖立的刀,再砍一刀,经过反复砍削,枝枝杈杈就被砍削得整整齐齐了。可以说,剂者,齐也。“方剂”二字,就是方正整齐,符合规矩的意思。 中医师的处方,与厨师做菜是一个,道理。做菜要用很多调料,比如要做酸辣白菜这道菜,就要放醋和辣椒,还要放少量的白糖,就成了具有酸、辣、甜味的“酸辣白菜”了。白菜本身既不酸,又不辣,也不甜,加入调料,所需要的味道就出来了。中医师调配方剂和厨师的调味是一样的道理,在治疗疾病时,根据病情,把性味不同的药物调配在一起,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临床治疗的要求。,银翘散

13、这个方剂里的银花与连翘两味君药是凉性,芥穗与豆豉两味臣药是辛味。取臣药的辛味,取君药的凉性,就共同产生了辛与凉的作用。芥穗与豆豉是辛温药,这里只需要它的辛味,不需要它的温性,所以方中银花、连翘的用量是各一两,用量大;而芥穗的用量是四钱、豆豉是五钱,用量小。另外,芥穗与豆豉在辛温药中是比较,平和的,温性不像麻黄、桂枝那样大,所以在方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取其辛而制其温,取它的辛味,而用银花与连翘的凉性制约了它的温性。就像往开水里兑凉水一样,往少量的开水里兑入大量的凉水,最后热水也变凉了,把它的性给矫正过来了。从这四味药的质地来看,银花是花,连翘是外壳,芥穗是穗,也都符合轻扬的原则。这四味药共用,,就奠

14、定了辛凉轻剂的基础。关于豆豉,由于炮制方法不同,药性也有所不同。一种炮制方法是用少量麻黄、苏叶与大量黑豆同煮后发酵,所以性味是辛温的。另一种炮制方法是将黑豆煮后发酵、晾晒,在晾晒时上面盖以桑叶、青蒿,所以性味是辛凉的。银翘散中使用的豆豉是辛温的。为什么说它是辛温而不是辛凉的呢?,因为在温病条辨中治疗发疹性疾病的方剂“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中,为了防止辛温之性太过,去掉了豆豉,可见银翘散中使用的豆豉是辛温的。 银翘散中以君药银花、连翘与臣药芥穗、豆豉配伍共同组成辛凉之剂,有疏风、清热、透表的作用,给热邪以出路,使从表而入之邪,还从表解,截断了邪气向里传变的道路。,方中的其它药物

15、是佐药、使药,薄荷辛凉轻扬,清热透表,辅助君药与臣药透解表邪。牛蒡子辛平,疏散风热,利咽喉。这种病人由于风热邪气上攻,使咽部气血壅滞充斥,往往有咽红、咽痛的兼症,所以用它清热利咽止痛。苦桔梗配生甘草是伤寒论中的桔梗汤,能利咽喉,止咽痛。同时,桔梗还能宣肺止咳。银花、连翘、芥穗、豆豉,祛邪宣肺就有止咳的作用,再加苦桔梗就更增强了宣肺止咳之功。竹叶寒凉,轻扬宣透,向外清透热邪。竹叶还能下行,从小便中泄热,给热邪找出路,使热邪从下而去。因为热邪易伤津液,所以用鲜苇根汤煎药。鲜苇根就是鲜芦根,有甘寒清热,保津生津的功效。银翘散中的10 味药共同发挥辛散、凉清、轻宣,疏风清热,,祛除表邪的作用,同时兼顾

16、了保津生津,是辛凉轻解法的代表方剂。所以吴鞠通在方论中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二、银翘散的煎法、服法及 剂型对疗效的影响,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中为什么要强调“用之得法”这句话?这个方剂怎么用才算“得法”呢?这就要求后学者临床使用本方要严格遵循吴氏所提出的用量、煎法与服法。首先要搞清楚银翘散的剂型,方名是银翘散,当然是散剂。但是为什么散剂还要煎服?说明它与一般的散剂与汤剂都有所不同,它的剂型是“煮散”。之所以用散剂,是因为“散者散也”,使它有发散,在表的风热邪气的作用。但是银翘散与五苓散又不一样,五苓散是把五味药研成细末,用米汤或者热水送服。银翘散是把除鲜苇根外的9味药捣成粗末,制成粗散,先煎鲜苇根,再用煎鲜苇根的水来煎粗散。煎后“香气大出,即取服”,也就是趁热服,使药物的散邪作用更强。 吴鞠通在银翘散的煎服法中所说的 “上杵为散”,就是把方中的9味药,共,五两六钱,也就是168 g,捣成粗末,就成了散剂,它比未捣碎的生药更容易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