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652247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5《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内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二、 教学目标1. 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2.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三、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

2、乐与忧五、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有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出自他的文章,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3、。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学生自由朗读3.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4.(1)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篁( )竹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 )然俶( )尔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怆( )幽邃( )(2)检查字词用法的掌握情况。水尤清冽(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 )明灭可见( ) 乃记之而去( )( )(2)翻译下列句子。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 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 佁然不动 凄神寒骨5.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含的感情。6.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1)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

5、都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明写了“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这些句子暗写“石”,“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长的优美形态,“其岸势犬牙差互”侧面写出溪岸的形状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写出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2)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

6、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做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中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如:“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等。(3)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6.自由朗读课文。三引导学生讨论。1.出示总问题: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是怎样融为一体的?预备子问题:(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2)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

7、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中理解:(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在游览中引导我们观赏不同的景物。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澄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

8、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闪光点点;

9、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2)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的身世遭遇的反映。(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本题为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

10、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板书设计】“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石潭记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教学反思:在写景散文

11、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细品味。”我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

12、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

13、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期望,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