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698834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与朱元思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弄清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3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培养审美能力。(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三)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骈文”的文体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2.感受富春江“奇山异水”之美,体会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分层次的写景方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示富春江图片,教师做下面的介

2、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

3、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1听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

4、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他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听读完后给出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

5、品的语言美。教师提示:本文是骈文,文中出现多出对偶句注意体会妙处。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朗读示范和老师的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读完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课文,标画出自己解决不了的词句。 2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

6、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小组内自主检测,交流反馈。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二)理清课文结构。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山水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出示明确: 总写 奇山异水分写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奇山

7、: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1)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

8、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学生展示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明确: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

9、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生: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师

11、: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生:树木茂密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作者触景生情

12、,生出哪些感慨呢?)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

13、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

14、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五)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多媒体显示)(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 急湍

15、甚箭,猛浪若奔。(5)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7)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4)“箭”,本是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