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868608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201205180闫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西姓氏文化的差异浅析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学号:201205180姓名:闫 蓓中西姓氏文化的差异浅析闫 蓓(西安科技大学 化工学院 西安 710054)摘要: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系统等信息。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姓名体系。中国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西方人的名字一般分三部分,前部分是在教堂里洗礼的时候,教父起的教名。中间部分是家长起的,中间名可以不止一个,中间名一般可以省略,后面的就是姓了。

2、一、 中西姓氏起源的差异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旁这说明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内禁止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被父系所取代,子女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的标志。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合一,不再区分。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 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

3、容丰富、出出具体。中国的姓氏,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1、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任等姓。2、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彭等姓。3、以邑命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卿、大夫的后代,有的便将邑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4、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5、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等姓。6、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7、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等8、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等姓。9、以技艺为姓。

4、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10、 以谥号为姓。11、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12、 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等姓。13、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西方国家的姓氏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姓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以职业名称为姓。西方国家中以职业名称为氏的情况同中国相似,但职业的范围要广得多,以职业名称为姓的人名比中国要多得多。比如:Smith 姓,是西方国家中十分普通的姓,因为在早期的英国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匠。2、以自然现象为姓。如:雪 Snow、雨 Rain等。3、以动物名称为姓。汉语中也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但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所选动物也不同。相比之下,英语国家以动物名

5、为姓的要多得多,而且有的确实还有点滑稽。如:有姓鸟的 Bird、有姓鱼的 Fish等等。4、以表示人的外貌和体形的词为姓。如:Longman 表示高个子、Small 指身体瘦小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史一个世界民族的大熔炉,人们求新求异的价值观非常突出凡事都追求标新立异,别具一格,他们的名字也是如此。二、 中西方取名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宗族裙带关系有关。姓有单姓也有复姓,名有单名也有双名。传统上中国人的名字有两个字,但现在一个字的越来越多。人们取名时再意义上和形式上都有讲究,而且男女有别。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词,普

6、遍带有阳刚之气;而女子的名字常带有那种秀美、贤淑、可爱的形象。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方法很多,历朝历代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种:1、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负为名。如:建国、治国、定国、建华、招弟、志强、永康、长生等。2、以出生时的季节或天气为名。如:春生、秋生、雨生等。3、以出生地点为名。如:衡(阳)生,京(北京)生、长江等。4、以植物、花卉为名。常用于女子名。如:梅、桃、菊、莉等。5、以生辰八字为名。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得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照排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如缺水,名字中既要有水字或带“氵”的字。6、以历史事件为名。这主要盛行于当代。

7、如:解放、新生、卫国、振华等。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也许是中国人名字的最大特点。西方国家的姓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其排列次序刚好于中国的做法相反,即“重名轻姓” 。有的人只有一个名,有的人有两个或三个名。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称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有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Linda Jami Smith,为了方便,常写成 Linda J. Smith或L.J. Smith。西方人取名的方式与中国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如,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 Charles Robert Darwin,他的父亲叫 R

8、obert Darwin,他父亲的哥哥叫 Charles Darwin,在父亲的名字前加上伯父的名字,即 Charles Robert Darwin就是他的名字。2、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名为名。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开国之父) 、Lincoln(林肯,美国第 16任总统)等均直接取自圣经 。三、 从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姓名的认识有时还反映一种强势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西方人的名在前,姓在后,但是,西方人总是按照他们的习惯去理解中国人的姓名。比如,你是“张三” ,他们就以为你姓“三” ,名“张” 。无奈,海外华人也只好随乡

9、入俗,将自己的姓名倒过来写和念。比如,张三,李四,王老五,变成了“三张” , “四李”和“老五王”了。有些人为了工作和交流方便,在原来中文名字前加个英文名字,如 John(约翰),张三约翰,或约翰三张,简称约翰。从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名字是一种代号,也反映了家庭的出身文化素质。西方人更多的把名字看成第一种代号。而中国人的名字则反映家庭的出身和文化素质。西方是受宗教影响,中国是受儒家尊卑思想。两种思想本质是有不可调和的差异的。西方世界人人都是神的子民,神对待每一位都是平等的(除了犯下神所认定的罪名的。为了区分要一个代号。中国世界是不同的,人类生来就有着本质的尊卑不同。有些仅

10、仅有着类似一、二、三、四的名字,起这样的名字本身就是家庭出身的落后(乳名除外)。2、某种程度上说,西方更重视姓,中国则更重视名。如果姓名是三个字的中国人,平辈间无上下级关系我们习惯以名称呼。西方则更多的是叫姓。姓比名字更重要。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西方常用名字就那么几个。据书上记载,西方的姓起源要早于中国,至于来历却并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国人的姓多半是官职,古国名,甚至山水自然。中国重视姓,是因为它代表血缘、家族,姓是区分家庭与家庭的纽带。中国人更加重视名,是因为在中国名字反映家庭的出身和文化素质。所以许多中国人经常为小孩的名字绞尽脑汁,甚至花钱请人代为取名,这也与文化差异有关。3、中国人重字的烦琐

11、和数量的简洁,西方人重音的复杂和大的长度。这与语言习惯有关,西方由于是表音文字,主重逻辑。中国人是表意文字或受表意文字影响,所以注重字的烦琐,字越烦琐越体现了起名人的学问。4、中国人起英文名的问题。这点极其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广东作为开放较早省份,起英文名者较多,洋名一叫,农民也是洋人。有的孩子中国话还都不会说(包括广东话粤语)就找人起英文名字(有些可能还是法语名字),整天叫着那些中国人听不懂,西方人听不明白的音把孩子呼来唤去的,简直不伦不类。这也是我说的某些中国人小民意识在作怪。西方人绝对不起中国名字,中国人为什么就要用洋名字来壮身份?5、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文化差异。在西方,有的家庭祖孙几代

12、的男性都用同一个名字,其用意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如小布什和老小布什都叫“乔治” ,中国或中国文化里名字里包涵着辈分,不会出现同名。 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符号和标志,它不仅是怨言现象,文化的载体,反映这社会的变化,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姓名系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我对我们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外来的文化业有所认识,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误会与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参考文献:1王全根.华夏姓名面面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3於奇.英语姓名文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4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