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8402842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河北经贸大学MBA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案 例 实 验 论文题目 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 年 级 2013级 专 业 工商管理 姓 名 吕 乾 学 号 201301460040 2015 年3 月 5日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情况分析摘要:关于政府对汽车行业使用外资研究文献较少,部分中外学者对于外资对汽车行业发展影响和使用外资的手段进行了一些讨论。本文以中国汽车行业实行对外合资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汽车行业对外合资合作现状以及国外合资合作的经验和当今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汽车行业外资合作建议。关键词:汽车行业 外资 一、引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于1886年,1901

2、年,匈牙利人李恩思从香港运到上海的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足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汽车。短短的2年后,上海便蜂拥出现了从事汽车或汽车零部件销售、或出租的洋行。1930年,随着各大世界汽车品牌的进入,当时处在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已达到38484辆,但由于工业水平的相对落后,竟没有一辆产自中国。1931年,一辆“民生牌”75型汽车试制造成功,是历史记载的中国试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这辆汽车,是年东北易帜后,由张学良主张建立的辽宁民生工厂(原民用工业制造处)试制成功的。由于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任何制造汽车的经验,于是聘请了美国的工程师进行技术辅导,这是中国汽本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外资的记载。改革开

3、放以来,我国汽车行业通过引入外资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取得了迅猛的发展,2013年全球汽车产量8738万辆,中国生产221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和14.8%,中国产量在全球占比达25.3%。据报道称,我国马上就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汽车产销量大国。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崛起,外资在汽车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竞争实力雄厚的外商投资车企赢得了显著地位,并且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车企外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挖掘我国汽车行业在使用外资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据此为政府等公共管理机构如何利用好外资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提供参考。二、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回顾汽车行业是全球工业体系的

4、支柱产业。为了达到抢占市场、最大盈利的终极目的,众多的汽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各国政府对待合资或外资的经营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思路和方法。2009年澳洲政府已着乎修改国外收购及并购法案(Foreign Acquisition and Takeovers Act1975),以确保可转换债券能够得到与股权一致的法律效益。此次的修改的目的是要为了确保外投资者对澳洲企业的投资不会对澳人利亚的国家利益造成损害。来自德国的消息显示,德国政府有意出台新政策,对欧盟以外的投资者收购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德国企业25%以上股权的行为加以阻止。该提案授权德国经济部,目的在于当外国投资者收购对德国安全至

5、关重要的德企业25%以上的股份时,德经济部可以及时阻止这些不受欢迎的外资收购德国公司,以体现政府监管的力度。对汽车行业外资涌入现象带来的影响,各国学者都尝试从外资与政府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詹姆斯波斯特认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日益新颖,作用程度日益加深,政府正扮演着经济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乔治斯蒂纳认为“企业不能独立于它所在的环境而存在,也无法主宰这一环境,同时,企业又是导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政治环境”。英国学者通过对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汽车产业实证研究,讨论了本国汽车生产网络嵌入全球汽车生产网络的特征与机制,德国学者讨论了

6、文化、制度差异对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二)国内文献综述随着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国内学者也对政府对其使用的现状开始思考。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最终是要通过政府体现出来的,当企业目标和社会价值不一致时,政府是要求企业进行变革的正式的合法代表,政府拥有社会认可的对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和管制的权力。”而“外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基本属于警察与司机关系,作为监督者的政府没有立场过问和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但作为企业生存的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由于政府的职责、权利以及政府所拥有的众多资源的支配权,使得企业必须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尽量通过有效的政治战略而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政府关系形式和生存环境。”在这种相互影响关系中政

7、府的监管,“影响到企业与各自行业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条件,涉及到企业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从产品生产到包装、流通、市场营销和服务各个环节。”有学者也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对外资使用的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认为政府的监管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两种不同类型的管制都分别存在问题,主要存在:一外资分布地区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异大。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汽车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过度集中。三跨国文化沟通存在矛盾和冲突。也有人认为使用外资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投向不合理,政府无规划。(2)人方流失,影响研发。(3)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外资资金不稳定影响我国经济波动。三、我国汽车行业外资使用概况(一)我国汽车行业

8、外资使用的由来1979年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团,由副部长饶斌带队,为上海的轿车引进,几乎走遍了世界所有人汽车公司。当时西方家对中国汽车市场还普遍持谨慎的态度,评估市场的增长前景“很差”。多车企不敢冒险,只有位于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属于极少数对上海项目感兴趣的生产商之一。当时德大众在全球汽车业实力尚属二流,恰好希望在亚洲找个生产基地,目的是与日产汽车进行一番博弈。所以,德国大众接过了中国方面抛来的“绣球”,与中国方面讨论先从15万辆的规模开始合作,产括商用车、高尔夫和桑塔纳轿车。但是80年代初突然爆发的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破坏了上海和大众草拟的所有计划,大众董事会下令,停止洽谈中的合作项,已合

9、作项目规模明显缩小,仅剩组装高尔夫3万辆。1982年之后,大众和上海的合资谈判前后进行了六年。毕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相应的法律、法规、机构尚在还没布成型,“第一个吃螃蟹”需要深也熟虑。建立个合资企业,需要花人民币,还耍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设备、引进技术、外籍员工的工资、进口的轿车散件,都需要美元元、马克等硬通货来支付,而当时的中是个穷国,外汇是最稀缺的财富。80年代,大众所做的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举措是,拟议在上海建立大众发动机厂,产量是国内需求的二倍,多余的发动机出口,供应大众其他企业,外汇将源源不断地流入。以此为契机,合资企业终于通过“外汇收支平衡”这一道至关重要的市批门槛。中国汽车合资企业沿用

10、至今,并被政策固化下来的对的50%对50%股比,也是大众和上海在合资合同中最早提出来的。50%对50%股比对是越于这样个考虑: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国家,不是访问几次就可以了解的。毕竞外资足外来者,很多事情需要中方的配合与合作。50%对50%是最平等的比例,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有助于双方的平等交流。1984年10月10日,上海与大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合资合同两天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典礼在上海安亭举行,正在访华的德总现科尔和中副总理李鹏亲自为合资公司奠基。(二)我国汽车行业使用外资的现状从上海大众签约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迄今过去了30年,中国汽车行业一直在合资路上从年产销量不足20万辆上升

11、到近2500万辆,产能增长了125倍,山此可见就市场规模而言的确是成绩辉煌。在中国,中高端汽车市场主要被合资企业占据。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中国中高端汽车市场的市场份额70%属合资企业所有。对于成为世界销路第一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合资企业功不可没。当前合资品牌汽车存在着多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政策优势汽车产业政策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纵观我国近些年来的汽车产业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在对小排量的汽车的优惠和鼓励政策尤为明显。第二,技术研发优势;与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相比,合资品牌汽车在技术研发方面可以更好的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容易进行新的技术研发。第三,产品定位优势;随着我国

12、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我国一线城市汽车逐渐呈现饱和状态,未来我国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存在着较大消费空间,合资企业将发展合资自主品牌汽车,扩大低端车市的市场份额,无疑在我国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上分一杯羹。第四,品牌定价优势;2011年合资自主品牌汽车未上市之前,合资企业的汽车主要是合资企业生产,技术和品牌均是使用国外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企业品牌技术优势明显。四、我国汽车行业外资使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1、汽车行业自身发展需要所产生的问题世人皆知“合资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然而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唯一的拥有众多汽车合资企业的国家,而且合资协议一签就是30年,更严重的还有“

13、第一期合同未到期又再签30年”。当初的出发点未免想得过于简单,而现实是骨感的。几十年过去了,市场被外资瓜分了,核心技术却依旧得不到。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长远的打算“合资”下去呢?利益。从某些合资企业一年能发个月薪水就能喚到合资的利益多么可观。但这只是表象,一家合资企业的诞生从考察、项目谈判、政府审批、直到正式投产,由始至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利益链。所有参与的人员和部门都能得到层层的好处,这样一来谁不想“把合资进行到底”,有人说“中国深化改革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集团”,那么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真正的汽车强国的阻力从何而来呢?其实,从最初中国汽车业提出“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就注定了中

14、国汽车业的合资命运。因为根据实力真正能做到的,只有汽车跨国公司,也就注定中国汽车业只有合资一条道可走。为了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不动摇,政府部门几十年来最坚持的就是反对“散乱差”,即不许国企自主生产轿车。一直到中国“入世”,国内一个自主品牌项目都未获批准。所有汽车“保护政策”的阳光雨露,全都洒在了合资企业头上,这不得不使跨国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等到国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进入轿车领域时,合资企业不仅已经形成了“经济规模”,品牌美誉度更是深入人心,于是,今天合资企业中方的子品牌无论性价比多高也卖不过合资产品。政策的干预,使中国本土企业失掉了最好的发展时机“输在了起跑线上”。2、我国汽车

15、行业使用外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签订的合同一般是二、三十年,而且2000年左右第二波合资高潮在中国出现。可想而知,2030年的中国将迎来合资汽车企业的生死考验。中国的首批合资企业在业纪八十年代成立,从结果上不得不说没有那么成功。政府规划的“市场换技术”并没能如愿,但同时也意外的活跃了中国汽车市场,并且将中国汽车市场培养成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发展本国民族汽车企业当然是最终目标,但是从现状来看,将来结束合资企业并没那么简单。因此,合资企业在“合同到期”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可能将面临以下几种结果:第一种,中途被迫终止运营。从中国合资企业目前大大小小儿十家来看,肯定会有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的,这也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从另外的角度看合资企业关闭将有助于中国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上海大众入驻南京菲亚特工厂就很好的利用了南京非亚特的工厂。使得生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第二种,合同期满后协议分手。如果感觉没有合作的必要,合资双方在合同期满后协议分手然后清算资产。这是发展本国汽车工业必走的一步,因为经过多年的合资经验,本土方母公司在自主研发上己经获得了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