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1河流生态规划

简****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KB
约4页
文档ID:108402101
11河流生态规划_第1页
1/4

河流生态问题及修复建议一 河流生态现状1、开矿采煤引发地面沉陷,造成河川径流减少或断流浊漳河长治市采煤面积为6000km2,占总面积60%左右,大面积的开采造成采空区顶板以上地面沉降、裂缝、塌陷,据统计,目前全市沉陷区面积为360km2,涉及8个县30个乡镇,16.2万人口,造成大量房屋毁坏、耕地塌陷、出现新的饮水安全问题由于地面塌陷,使地下水由原来的水平流径改为沿这些人为通道向地下采空区汇集,形成以地下采空区为中心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导致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大量水井干枯,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断流2、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库的防洪和兴利功能降低浊漳河长治市水土流失面积约8049 km2,占全市山区总面积的65%,这些区域黄土遍布,地势陡峻,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贫瘠、农业低产,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悬移质泥沙观测资料还原计算得出的输沙模数,浊漳河南源为1162t/km2,浊漳西源为900 t/km2,浊漳北源为1237 t/km2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全市11座大中型水库总淤积库容18044万m3,占总库容的19%,关河水库淤积最严重,已达到46%。

78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2890.5万m3,已淤积2222.5万m3,占17%由此可见,全市近20%的水库库容已被泥沙占用,水库的防洪和兴利功能逐年降低3、辛安泉域泉水流量持续衰减辛安泉一向以水量充沛、水质优良著称,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降水量、河川径流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的开采使用加之降水量趋向偏少,直接影响了泉域的补给量,泉水流量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10.90m3/s下降为2000年的5.24m3/s,减少了5.66m3/s,下降了51.9%,其中西流村部分泉水已经断流4、水质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2005年长治市水资源公报》及《长治市水资源评价》资料显示,2005年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地表水劣V类水质河段达到47.5km,占总评价河长的10.6%,主要分布在浊漳干流襄垣、潞城段、浊漳南源郊区、潞城段、石子河城区段、浊漳西源沁县段、浊漳北源襄垣段其中:对浊漳河干流88.5河段进行水质评价,超V类水质河段达到40.5km,占评价河长46.10%,主要污染物氨氮超标13.5倍;浊漳河南源黄碾至峦岭湾河段氨氮严重超标,达到40.9倍;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影响水质的一些主要污染物呈显著上升趋势;漳泽水库、关河水库的水质全年的营养程度都达到了富营养水平;全市地下水污染区分布面积为952.4km2,占总面积的6.9%。

其中盆地平川区受污染面积889 km2,占全市受污染面积的93.3%,可见盆地平川区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由于水质污染,对当地居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5、河道淤积堵塞,影响行洪安全大部分河流缺少控导护岸工程,河道摆动频繁、迁徙不定;河床淤积,主槽萎缩;在浊漳河南源和西源人水争地现象还存在,大面积河滩行洪区被作为农田耕种,一些采煤和采矿企业把河道作为尾矿库占用,再加上大量建筑垃圾的随意倾倒,私自拦河筑堰、修建鱼塘等,使河道行洪能力降低,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6、源头遭到破坏浊漳河在我市境内有西、南两个源头以及7条一级支流,这些河流的源头有一些也因为当地生产活动,水质受到污染,植被遭到破坏7、湿地面积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浊漳河流域湿地总面积45.86 km2,是浊漳河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城市的天然氧吧与加湿器,俗称“城市之肾”,其地貌典型,景观独特,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生态资源耕地面积较多,但播种面积较少,逐年开垦河滩地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此外,改变天然河滩地面貌用做它用的河滩地也在逐年增加,农村总体用地紧张,近二十年来,乡镇企业的崛起及村镇办小型经济开发区都占用了大量河滩地,也使得天然湿地面积下降。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日益膨胀,浊漳河湿地面临的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坏二 修复目标的建议浊漳河修复的目的是促使浊漳河及各支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河流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1)水文条件的恢复浊漳河流域水文条件的恢复,是指适宜生物群落生长的水量、水质和水文情势以及水温、流速、水深等水文要素的恢复浊漳河南源地处长治市经济发展中心,地表水源已属高开发利用区, 而且由于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道严重污染河水,特别是南源峦岭湾至襄垣河段,支流石子河紫坊至暴头河段氨氮严重超标浊漳河水文条件的恢复主要南源取用水量的控制和上述河段水质的恢复加大环保力度,从源头上积极治理,即治理生产污染的大中型工矿企业,使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水的要素处理好加强饮用水源地辛安泉及其集中出漏区和重要补给区文王山垒断层的保护,使其不受污染2)生物栖息地的恢复浊漳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河岸草地和沼泽地的随意开垦和过度开发,使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应通过积极实施退耕(牧)还林(湖、泽、滩、草)工程,通过适度人工干预和保护措施,恢复浊漳河廊道的生境多样性,进而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全流域范围内,改善流域和湿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涵养水源,减少对河道、水库、湿地的淤积提高河流系统的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改善景观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3) 生物物种的保护和恢复,特别是保护濒危、珍稀和特有物种,恢复乡土种三 修复原则一、河流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   要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处理河流生态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这就要求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河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相协调,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项目的目标和规模也要与流域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河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应满足特定的防洪、供水、发电、环保、旅游等社会经济功能,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且应与防洪、河道整治、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整治、城市景观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程相结合二、以生态自我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对待外来干扰的反应总是力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自我恢复的功能自我恢复的过程表现为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和生物群落的自适应能力其结果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动态平衡,恢复原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某些特征。

三、生态修复工程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结合规划中应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生态和环境管理措施以及规划实施后项目区环境维护管理措施 2020年以前以流域内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建设作为核心工程,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林草植被建设与保护、病险水库改造、污染源治理等作为辐射工程全面完成湿地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对浊漳河流域主要河流进行疏浚整治,堤防达标率达到60%,各河段防洪标准分别达到10~20年一遇,完成部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任务;对污染源进行全面治理,主要河段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以上;对浊漳河流域内主城区环城水系全面整治,达到雨污分流,满足城市防洪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率达到50%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各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5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4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