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818982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分解(七)语言连贯12练语句复位题组1.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 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_。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

2、,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解析这是一道句子衔接和句式选择的综合的题目,首先注意整个文段以短句为主,“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是一个表意较复杂的长句,由此排除C、D,再看A、B两项的

3、不同,A项“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B项“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A项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从文意看没有目的性,由此排除A项,因此选B。答案B2.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灰喜鹊叫晨之时,闲庭信步银杏黄叶铺就的小路,十分怡然恬静,置身其中平添宁静致远之意境。驻足树下,仰观枝上螺旋状散生和簇生的叶片,顿觉其生动和灵慧。安坐长椅,摘上几片,详端其细长的叶柄和扇形的叶状,可品味其幽雅与古朴。登高俯瞰,小巷名园十里长街,_,愈发瑰丽。A.升腾宣泄着的霞光与银杏枯叶交相辉映B.银杏黄叶与升腾渲染着的霞光融汇交织C.升腾渲染着的霞光与银杏黄叶交相辉映D.银杏枯叶与升腾宣泄着的霞光融汇交织解析本题考

4、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文“驻足树下”“安坐长椅”两个分句观赏的主体都是银杏叶,可推知选项应以银杏叶为主,排除A、C两项。枯叶与黄叶,无论是从美感上,还是从语段的优雅意境上来说,用黄叶更好,况且前文已有“银杏黄叶”一说,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他人讲述,他绝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_。没有任何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B.没有人分

5、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D.快乐没有人分享的绝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解析从连贯上讲,“有没有”是一致的句式表达:从意思和结构上讲,先说“快乐”再说“痛苦”是对前文的自然衔接和对下文的提示。答案B4.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思路就不广。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_。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A.第一遍可静心坐下来读,这

6、叫吟味;第二遍就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B.第一遍可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C.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D.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三遍便要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读后可知,文段是按照“粗读”“精读”“研究”来讲的,依此思路判断,很容易得出答案为C。答案C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

7、项是()大气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5千米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_。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A.逆温层由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升温而形成B.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升温而形成逆温层C.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D.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逆温层形成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下文语意看,横线上应填关于“逆温层”的语句。C项以“臭氧”开头承接上文,运用顶真手法谈“逆温层”的形成过程;以“逆温层”结尾,运用顶真手法引出下文“逆温层”的影响。答案C6.填入下面空

8、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人对小说的欣赏习惯,讲究的是无巧不成书,_。也就是不喜欢一般化,而喜欢特殊化。A.爱看不知道的事情,而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B.爱看新鲜的事情,而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C.不爱看已经清楚知道了的事情,而爱看不知道的事情D.不爱看陈旧的事情,而爱看新鲜的事情解析由横线前面的“无巧不成书”和后面的“不喜欢一般化,而喜欢特殊化”可知横线内容应与其后面内容一样,是阐释“无巧不成书”的。“无巧不成书”即人们喜欢“巧”,在此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即可得出结论。答案C7.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将腾格里大沙漠比喻成浩瀚的天空,那沙坡头和通湖草

9、原就是围绕其运转的一双日月,_。站在沙坡头上,一面是起伏纵横的大漠,一面是生命怒放的绿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何等气势。A.日月、草原、沙漠组成了一种世界逆袭性的山川奇观B.大漠、草原、黄河组成了一种地球逆袭性的山川奇观C.大漠、草原、黄河组成了一种世界垄断性的旅游奇观D.日月、草原、沙漠组成了一种地球垄断性的旅游奇观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日月”是比喻性的说法,并不是画面中确实存在的景象,因此不能与“草原”“沙漠”并列出现,后文中描绘了“大漠”“绿洲”“黄河”,从表达主体一致的角度考虑,可排除A、D两项。“大漠、草原、黄河”之景还不足以上升到“地球逆袭性”的高度,因

10、为它并非违背了自然规律,只是“世界”上的奇特景观。因此,选择C项。答案C8.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涧有泉水在动,水色灰黑,_,冰上绣满花纹,冰下有水在流,气泡儿就浮在水里游走,像一颗灵动的卵石,走走停停,走着走着就不见了。A.一层厚厚的冰在水面宽阔处B.水面宽阔处是一层厚厚的冰C.水面宽阔处就有着一层厚厚的冰D.一层厚厚的冰冻结在水面宽阔处解析从前句对水的描写来看,A、D两项与前文不衔接,故排除A、D。由后文的“冰下有水在流”可知C项“就有着”更符合语境,故选C。答案C9.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祭祀是我国古代社会中较婚姻更为经常的一种礼制和生活内容。那么,

11、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作祭祀的呢?一般认为“_”。这也即是说,茶叶只有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之中。A.我们把茶当作饮料以后,就派生出了一系列的次生文化B.饮料吸收了茶元素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C.茶是在被当作饮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D.茶被我们当作饮料以后,就派生出了一系列的次生文化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把握段意,此外要从话题是否一致、语气是否贯通等方面考量。逻辑上看,B、C两项突出了前后条件;A、D两项突出前后顺承关系。原句强调的是条件关系,排除A、D两项。B项主语是“饮料”,与后面的“茶”不吻合。选C项。

12、答案C语句排序题组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科幻小说是一种展示不同可能性的文学。三体作者刘慈欣借着主人公之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_,_,_,_,_,_。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他必须小心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所给几个句子中的“他”指的是“猎人”,因此应该排在首

13、位,排除B、D两项。中的“因为”这个关联词表示解释说明,应该与紧密连接,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同时,的内容是对中的“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的补充说明,应该连在一起。答案C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A. B.C. D.解析

14、建立模式利用保护是手段措施;结果是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是评价突破口“也是”重要举措,完全符合逻辑顺序。答案D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寒冬一过,气候转暖,家燕就从南洋、印尼、澳大利亚等地飞到我国各地筑巢。_,_,_,_,_,_。这种材料干燥后,就变得很坚硬,好像“混凝土”一样。白居易在诗里写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便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场面从外面叼来泥丸子这时,雌雄家燕合力协作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家燕的泥巢,可以发现泥土里混有其他东西一个一个粘在屋梁等处,砌造成碗形的泥巢原来,家燕是用湿土混合着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来筑巢的A. B.C. D.解析横线后面“这种材料”显然指的是“稻草、羽毛、毛发及唾液”,所以放在最后。备填句中的“白居易在诗里”(第句)是对燕子筑巢的描述,应承接在之后。答案A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2.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