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2277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鲁迅作品的批判意识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2009级 谭启霞指导老师 郝明工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其人生使命就在于唤醒麻木、沉睡的中国人。面对各种苦难的处境,他既剖析自己也剖析别人,形成了独有的批判意识。本文主要从鲁迅所处的境遇,面对这种境遇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和绝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批判和抗争意识来简单分析这种批判意识的形成及表现,进而剖析他抗争与创造的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受苦痛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关键词:鲁迅;绝望;批判意识Abstract: Lu Xun; Despair;Critical consciousnessKey words: Lu Xun as

2、the Chinese great writer and revolutionary, whose mission in life is to awaken the sleeping numbness, chinese. The face of suffering situation, he not only analyse their analysis of others, formed a uniqu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Lu Xuns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

3、ion has shown the loneliness and despair, and thus criticism and struggle consciousness to simple analysis on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i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n analyzes his fighting spirit and creative, independent self, suffering and the ability to save the worlds great love.古今中外对鲁

4、迅作品进行研究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张梦阳的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 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美国威廉.莱尔的鲁迅的现实观,原野昌一郎的长文中国新兴文艺与“鲁迅”,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注重鲁迅思想的变迁,或者只注重别人对鲁迅的评价,而并非鲁迅自己的思想,亦或是只关照他为中国人寻找出路过程中的艰辛和他作品对新文化成长的主要影响,而基于其众多作品,从作品内容挖掘其为民请命的斗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批判意识是比较欠缺的,本文将基于此而展开论述。一鲁迅生命中所经历的恐惧、复仇、反抗、憎恶、冲突等和他那颗爱国爱民的炽热之心使其作品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意识批判意识,这一点首先就与他在作品中描写自身

5、境遇,且常把它比着 “墙”和“荒原”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曾然是可贵的,可一旦进入“社会场”,就成了被漠视、被迫害的对象。人的命运便也变得无从选择:一面被吃,一面吃人。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里则清楚地表现了这么一种境遇。一方面狂人自己被残暴、阴险的家族人所吃,同时也发现自己在无意间吃了自己妹子的几块肉。吃人世界的批判者自身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吃人者”。对于狂人和“吃人”世界的每一个生存者来说,每个人自身也无可奈何地成为“罪人”。即便是狂人,也不过是一个无法决定自身的历史性的微不足道的创造物。据狂人日记的写作时间来看,这篇小说无疑就是自己对当时的世态和自身生活的寄寓。在鲁迅生活的境遇里他常常

6、以“碰壁”为喻。这“壁”便是在鲁迅作品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物象“墙”。这一堵堵“墙”包含的象征意义概括起来可以总结出三种意思:一、“墙”将世界分为“里”和“外”两个部分,在某个程度上来说,两者互不沟通,互不关怀,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如故乡里的作者与闰土之间产生的“厚障壁”。少年时代两人一起玩,有着最纯真的伙伴关系,可当中年时,他见到“我” 却毕恭毕敬地叫“我”老爷。造成前后变化的便是封建等级制度这一堵“墙”。在现实生活中,1927年鲁迅与其弟周作人决裂,就是最好的佐证。二、代表造成某种围困状态的残酷的现实,并且这种现实却时常又不见其具体而实在的形影,然而孤凉冷寂感无处不在。如“碰壁”之后

7、中说的“鬼打墙”,在酒楼上中无任何大风大浪却颓丧的吕纬甫以及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所经历的“漏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都很真切说明了他所受到的生活中阴暗而晦涩的现实的围攻和迫害。三、代表找不到出路的现实中的物象,从而给人造成的绝望。如自序里的著名象征物“铁屋子”,代表的便是当时无法冲破的社会的黑暗现实。另外,鲁迅还说过他身上带有“鬼气”鲁迅.并非闲话.鲁迅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3,时常使自己不得脱身,这也不得不说是萦绕在他心里的一种绝望和幽愤。 然而即便是绝望和愤概,却始终得不到消除,于是便产生了一种释愤似的批判。鲁迅作品中的“墙”这一的物象,同样也是他对现实生活中

8、的各种必然性的阻力发起的“以头撞墙”的冲锋,即使他预见到自己的斗争或许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是没有结局的呐喊和斗争,但他更相信斗争本身包含着远比结局丰富和深刻得多的意义。关于鲁迅的境遇的另一种状态可以说是“荒原”的,既正如他所说的自己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无从措手”,“无从把握”的失助感。他在自己的作品自序里说:“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7一方面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经常会衍生出“高丘”、“旷野”、“沙漠”等一

9、些荒芜的意象群,另一方面鲁迅毕生奋斗、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国人“颓丧”的灵魂。这期间他呐喊过,但到最后还是彷徨。正因为“荒原”,才对中国封建社会“缄默”和“吃人”的精神本质的认识更加清晰和心有余而力不足。荒原上站着的是“个人”,鲁迅把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人的对立强调到这种尖锐的地步,不是他看不起群众而是他看到呐喊之后他们仍然沉睡。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状态,也使得鲁迅的一生都内心空旷如荒原。“墙”与“荒原”多次出现在鲁迅的生活和作品中,“这种体验和感受还表现为对于墙和荒原的复仇情绪和行动上,但是这种复仇情绪和行动往往并不能打破和扰乱墙和荒原的坚固和沉寂,倒强化了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汪晖.

10、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28在鲁迅人生的境遇里,“墙”使人从敌意的对象中反观自己,“荒原”使人从空无的平面中直接感知存在。即便是那可以关住人的“铁屋子”,也是一个封闭了的、让人窒息的“荒原”,即便是空旷的“荒原”也只是一间禁锢了人呐喊和斗争的“铁屋子”。在鲁迅看来,这一切都是险恶的,所以他便选择与之对抗,即使只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无力空喊,即便只是绝望。二鲁迅作品中“墙”与“荒原”般的境遇使其批判意识得以在内心深处萌芽,而使其进一步深入的,便是这种境遇所造成的身心的孤独与绝望。绝望,往往包括了对人类现状的险恶性的全部接受,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本来意

11、义上的非人性的根本拒绝。鲁迅的绝望与孤独往往与其另一概念“虚无”是紧密相关的,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作品呐喊、彷徨里都有,野草里最多。他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鲁迅.伤逝.鲁迅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5鲁迅.书信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66希望往往被他看作是非实非虚的东西,于是常觉得“惟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吴中杰.吴中杰点评鲁迅诗歌散文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7,而为之奋斗的也只能做“绝望的抗争”,这正是他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药里的夏瑜,献身革命,结果鲜血却被做成了“血馒头”,却仍然没

12、有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孤独者里的连殳爱人,反而为人所共弃;伤逝追其的是幸福,所得到的却是墓碑一块和无尽的悔恨。复仇里四面都是敌意,求乞者四面都是灰土,颓败线的颤动四面都是荒野这些文本里反映出来的死寂般的场景,凝固沉重的气氛,这正是现实生活中那“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肩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时期呐喊而不得的彷徨” ,绝望而孤寂。许多哲学家都把孤独当成人类最基本的存在状态,如克尔凯郭、尼采。其中尼采曾把自己比作根植于绝望而悬视深渊的一棵树。鲁迅一生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很大,无独有偶,他也曾描写过那么两棵象征着自己的铁似的枝干直刺天空的枣树。一部野草更是让我们看出了关于一个孤独个体冷峻阴郁的思想和生活历

13、程。亲情、劫难、救国的风波,让这个孤独的战士在对待群体存在和个体存在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冲突和坼裂。另外,社戏、祝福、在酒楼上等一系列被称之为“回乡”的小说中,故乡是一个淡淡的诗意的空间,但同时更是有着“女吊”这种“鬼魂”的充满死亡气息的墓地,在鲁迅的信念里,故乡是一个能给人心灵慰藉的最好的地方,可是,这一切却在时光里收缩为一个即将消亡的传统世界,被时光的车轮席卷而去,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心理上“回乡”与现实“回乡”不得的相互对立以及狂人日记里通过对“死亡”的体验而产生的对世界感到的无名恐惧的陌生和迷惘,都让我们在鲁迅身上就看到了寂寞感和孤独感,以及反抗、批判而不得的自轻自贱的多余感。绝望有很多种,

14、其中很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不愿做自己而绝望,另一种是做他自己而绝望。很明显,鲁迅的是把小我的生命放置在民族生存发展的洪流当中而“愿做自己”的绝望,更确切地说是“愿做自己而不得”的绝望,在他的实践里,始终怀有要改造国民性精神的崇高使命感,即使很多时候这种行动只是受着绝望感的折磨和驱使。他曾自嘲说:“好像全世界的苦恼,卒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鲁迅.二心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6 可是这种受罪并没有换来多少成效,所以鲁迅有时就认为自己的存在注定是成了一个“过客”。有时既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只能不停地走在这“似路非路”的路上,正如著名学者林贤

15、治所说:“卡夫卡只有天堂,没有道路,鲁迅则是只有道路,没有天堂。”林治贤.一个人的爱与死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92鲁迅在当时被很多人看着是本阶级的“逆子”,社会的“叛徒”,知识界的“异类”,这就说明了外在世界造成了孤独和绝望,但实际上他也是自己的反对者。在坟的后记里鲁迅宣称:“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0当一个人过多地怀疑自己时往往就会让自己落入绝望和孤寂中。在现实生活中,鲁迅患有肺病,在当时无法治愈的情况下让他赤裸裸地面对死亡,虽然勇敢而真诚,然而同样也让他们在绝望中寻觅希望的

16、可能性显得严重而艰难。他在一次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有时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拼命的做。”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1肺病具有不可阻止的“传染性”,这样他就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地处于某种“隔离”状态。“隔离”,在不自觉间便导致了孤独感的产生和弥漫。如果只是外在的窘境就摧毁了鲁迅的坚强,那也就构不成他满怀的孤寂,思想上的蛀虫成为了啄食他快乐的隐患。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没有爱这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他爱中国人,想要拯救他们于水火,但总是以痛惜国人的愚昧、麻木来表达内心的灼热。传统社会、传统文化所给予他的旧教养,现实生活使他背负的精神创伤和罪与耻的意识以及他自己的“个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