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920395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影响建筑形式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地理、气候等外,很重要的是材料的不同以及经济和伦理的原因。因为建筑形式的明显特征和差异,并不主要反映在物质生活上,而是出于观念的需要,这种观念首先来自社会伦理的等级制度。也就是说是体现在传统的礼法等级差异上,而这种伦理等级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材料尺度的标准。一、选材的原则中国古建筑结构和设计最主要的两个实践原则:一是五材并用,二是以材而定分,这是古代建筑营造过程中最基本的精神所在。这种朴素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宋工部郎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中,他在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曰:“五材并用,百堵皆兴。”五材并举,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所确立的一个基本观

2、念。时至今日,土木工程仍是以不同材料的制作和加工来划分工种的传统分类法来组织施工的。材分等级是指根据不同建筑的类型选择合于法度的材料,它在宋式中是以模数制的形式加以严格规定的,是中国古代关于材料选择尺度标准的基本原则。何谓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天生五材”之句,是指古代认为物质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所构成”(尚书洪范)。五材并用事实上肯定了一种观念,即世上一切物质都可以作为建筑的材料加以利用,无可偏废。从原始社会采自天然的土、木、石、树枝、茅草,到后来运用科技手段制作加工成的各种砖瓦、琉璃、金属等人工材料,无不加以利用。中国建筑之所以发展成为一种木构架

3、的建筑体系而非石构架,并非因为中国多木材而少佳石,而是因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反复确认木材的性能更符合结构的要求,而石材更适用于作为台基、柱础、栏杆、墙身、台阶、地面等的构造。这种对材料的选择观念一方面源于长期的建筑实践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基于结构实用和施工进度的考量。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用木材作为构架是最为便利的,既经济实用,又可大大加快施工进度,这也更加固了人们对木建筑类型的审美倾向。勿庸讳言,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形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或者说是基于一种文化观念,那就是五材中唯有木材是有生命的,木在五行中代表东方,乃一切生命之源。木材从种子破土而出到长成苍天大树的过程,就如同人有

4、生老病死,这种对生命的体验很自然的使人们联想到建筑中居住着的人以及家族的盛衰荣枯。“固作千年事,宁知百岁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明计成园冶)与其为千年大兴土木,毋宁为匆匆人生而求安乐,这多少代表着一般中国人对建筑所持的态度。“不着意于原物长存的观念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子孙若有出息,丕振家声,尽可以拆除祖屋以建新构,光大门楣。倘若建筑结构要求高度的稳固性,如城廓、桥梁等,或是建筑意在千秋万载的陵墓时,便会用石材。义乌许多祠堂建筑,也多用石柱,以求永固,而不必虑及金石气太重。至于人住的建筑,则绝大多数用木结构。起家愿托乔

5、木的观念不仅因为木材更具亲和力,还因为木材是可以再生的,“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只要根本不移,就能薪火相传。典型的义乌建筑是一种混合结构,尽量使用各类材料,使之能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工匠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首先是基于经济实用的考虑,其次才是建筑的体面和气派,因此对于选材,民间大体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人们最初对于一个安身立命的家的追求,不过是寻求一种基本的防护,逐渐地才有了文化上表达的精神涵义。义乌把起造房屋看做是创建基业,称做“行大事业”,往往需要经历两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祖父辈用一生的心血购置好一块地,并买下一座合适的山,从种子落地到华堂落成是漫长的期

6、盼。在这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等椽料、柱梁、桁枋抽条长成,有的是时间准备。农民会利用农闲、晨昏到河滩用扁担将合适砌地基、铺天井的块石、卵石、砂石挑到预定的场地内放好。凭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着贮材的计划,“伐木丁丁,储上木以等良工”(不只中国木建筑),从运材挑土,到烧砖作瓦,整个家庭的成员都会为之努力。有的大户人家甚至备料期长达3年至4年,等到工料大抵备齐,才聘请老师班,择吉奠基开工,正式进入营造阶段。为什么要提前备料?简单地讲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材不易得,这点好理解,尤其是大规模营建。二是入山伐木要避煞。古人对于起造非常谨慎,有许多忌讳,比如工匠入山伐木宜立冬后,立春前;伐木当择吉日,不可犯穿山杀

7、;伐木根数当取阳数;木料到场堆放应避凶方,不可犯杀。三是须让木料自然风干,这样可以使加工成形后的木作活不至于走样,并且不会因缩水产生大的裂缝。若是备料时间较仓促,木材含水率较高,木材就会因季节变化产生较大的收缩缝,影响受力和美观。据了解,黄山八面厅营造前筹工备料期长达2至3年。木材到场后,要刨去外皮,在水中浸泡7至10天,捞出后,择吉方阴凉通风处整齐码好,让木材自然风干。我们知道,黄山八面厅建筑为保持建筑木雕的本色,完全采用“清水白木雕”,木构件表面不用桐油髹饰。经过200年的岁月剥蚀,主体建筑构件仍基本完好,大木很少出现劈裂,门窗、板壁等也很严整,这与它的备料科学有很大关系。关于选材,还有一

8、个很重要的原则,便是材皆可造的原则。“材,木挺也。凡可用之具皆曰材。”(说文段注)小径材可以拼合成大材,如义乌一些明清厅堂中就使用了拼合梁。大材损耗,即可截为短材应用,在这旧料用作维修材料时是很常见的现象。最难堪的是小材无故大用,大材无辜小用。“凡木可分正木与脚木脚木有八病,即空、疤、破、烂、尖、短、弯、曲”(宋李诫营造法式)。大自然中的木材无可避免地会带有这样或那样与生俱来的生命形态,工匠的智慧就在于如何避开或配合这种生命的意象。树干刚好用做栋梁,弯曲的木料可作为月梁,截下的树枝也能充作椽条铺顶,哪怕是刨下的杉树皮,也可以做为屋面铺顶的防雨材料。更特别的,义乌民居中,一些工匠还巧妙地利用柱脚

9、的自然弯曲,达到柱侧脚的目的。二、材料的类型建筑材料按其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大类型。天然材料是指土、木、竹、砂、石、石灰、茅草、麦秸、苎麻、糯米等采自天然的材料;人工材料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科技手段制作加工而成的材料,如各种砖、瓦、琉璃、水泥、金属、油漆、白矾、明矾等材料,人工材料一般是为弥补天然材料性能之不足而创造出来的。比如,原始居民用土阶茅茨,因为人们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茅茨并非理想的屋面材料,不能抵御水火的侵扰,所以才发明了陶瓦,后世逐渐又发明了铺地的砖以及用于檐口或屋脊的各式瓦当。南朝时还用“栽柱入地”的做法,为了防止木柱的腐朽,就将柱子升到地面

10、以上,并在柱下垫以石础。桐油和油漆也是保护木构件的表面处理措施。总之,人工材料是与生产力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若按材料所使用的功能来分,又可以划分为基础材料、屋架材料、墙体材料、屋顶材料、涂饰材料等。从义乌考古发现与建筑的实物来看,本地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致可作如下分析:1.基础材料。义乌民间普遍使用的基础材料无非是素土、灰土、石料、砖块和木桩五大类,体现不同建筑类型规格等级差别的是对材料的加工程度及其不同的做法。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史前干栏式建筑的基础采用立柱桩式,后来发展到台地上建地面建筑,采用夯土台基、红烧土地面,这一时期同时也

11、采用天然的石头垒砌,属石头与和夯土混合型台基。铺地砖的出现大约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出现了一种大型的空心砖。义乌市民广场建设工地中出土了汉代的铭砖(如图),东汉墓中已采用砖拱券结构,汉砖表面有纹饰。除了条砖,汉墓中还使用了楔形砖,证明当时砖的烧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汉六朝时期砖主要用于地面材料和墓葬中,砖的尺寸和形制也有了些变化。唐代时出现了楔形年糕砖。六都青石的大量开采大约在唐宋时期,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和建筑的台基、门面,以及修桥铺路等工程。从双林铁塔的造型来看,五代时须弥座这一形式已在义乌建筑中出现。从明清建筑的遗存情况分析,明清建筑的基础材料主要采用石、土、砖及石灰砂浆等,赤贫人家起屋往往就

12、用最简单的素土夯实地基,这在明代建筑中是多见的。普通民居往往采用较经济实用的方法,一般在基槽中用灰土找平夯实,以毛实、卵石、碎石等杂石混砌,直至室内地平,不铺压面石,只铺一层窑砖或条砖。而一些做工考究的厅堂、府第、祠堂、寺庙等建筑,在基础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方面,不但要考虑基础牢固,还要在台明、铺地、陡板石、散水等部位做一些美化装饰。埋深部分在槽底找平夯实后,一般用块石铺垫大致平整,用碎砂石填实找平,再在上面垒砌毛石或条石至地面。台明部分按所使用材质分,大致有5种形式:石陡板须弥座式;砖石混合须弥座式;虎皮墙压面石式;卵石压面石式;杂石碎砖墙式。其中前二种是最讲究的做法,往往在石陡板、地栿和上下枋

13、等部位做一些雕饰。砖石混合须弥座式一般采用磨砖雕刻。2.屋架材料。义乌民居建筑属木构架建筑体系,因此屋架材料主要用木材,但也不排除用石料。全部用石构架的建筑多见于亭子、牌坊之类的建筑,一些寺庙建筑偶见用石构架,如林山寺观音阁。厅堂民居中也有用石柱代替木柱的,多用于檐口部位,用石柱可避免斜风雨淋湿而损坏。清代宗祠和戏台建筑中较普遍用石柱,主要是出于防雨、防白蚁和防火的考虑,属木石混合型构架。民国19年(1930),稠城出现了钢混结构的三层楼,为现代建筑之始。3.墙体材料。墙体材料种类较多,最初的原始建筑是没有围护墙的,用茅草、树枝等盖顶。后来用木柱将屋顶支撑起来后,渐渐学会用夯土版筑墙、土坯墙挡

14、风遮雨。或是用石头垒起来,防止野兽出没。砖用于砌墙材料大约始于东汉,当然仅见于一些王公贵族的府邸或是官署建筑,而百姓的住宅仍以泥板墙或毛石墙为主。唐宋以后,在一些高级的厅堂构架中采用版筑墙夹木墙筋的做法,以提高墙体的牢固度,墙上采用木门窗装修。从北宋大安寺塔的建造用材上看,宋代时已用石灰砂浆作为砌墙黏结材料,而这一时期的砖作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证明砖砌墙已较为盛行。明代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砖作为墙体材料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由贵族走向民间。明代砌墙砖多用条砖,砖的尺寸较清代时条砖要大。明代建筑中已普遍采用编竹夹泥墙,一般与砖墙混合使用,下身或槛墙用条砖,上肩用编竹夹泥墙,既减轻墙体荷载,又改

15、善通风效果。除了条砖之外,清代还有一种开砖,用之十分广泛,是义乌民居墙体材料的特色。所谓开砖,实际上是一种超薄型的青砖,其长宽厚的比例为1:1/2:1/12,其厚度仅为普通条砖的一半。开砖实际上是将条砖入烧前用钢丝弓在砖坯上一分为二的薄型砖,因端头仍有23cm相连,烧制成砖时仍似条砖。泥水匠在使用时只需用砖刀在相连处稍用力一砍,即一分为二,开成2块砖,故俗称开砖。义乌民间砌墙普遍采用开砖陡砌法,比条砖陡砌少用一半的砖,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砌墙法。但由于开砖是一种薄形砖,工匠的砌墙技术要求相当高,难度也大些。加之传统民居外皮粉刷层很薄,一般不超过2mm,外皮粉刷前一般不似现代建筑先打糙底,再抛光粉刷

16、,对砌墙的平整度要求就相对高,稍不平整,外皮粉刷就会显得凹凸不平,不能讨东家满意。20世纪30年代,在佛堂、廿三里、苏溪等地,一些商家开始进口水泥(俗称洋灰),之后水泥作为砌筑黏结材料渐渐替代了石灰,70年代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除了砖墙和用三合土版筑墙外,民间还可见到虎皮墙、卵石墙、窑砖墙等。4.屋顶材料。屋顶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防雨水、防火等基本要求,从原始聚落的茅苫顶建筑到瓦屋顶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博物志中就有关于瓦的起源传说的记载:“桀,汉,作瓦。”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解也有相关的记载:“李时珍曰: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瓦最初是用陶土烧制的,称为陶瓦,并且它的作用主要是防雨水,而不注重其装饰性。目前发现最早的陶瓦实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宫殿遗址。不过西周早期的瓦没有筒板瓦之分,只是一种弧形的瓦。西周中期后,出现了筒、板瓦?譹?訛,还出现了瓦当?譺?訛。之后,瓦的形状和种类都有了变化,可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