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861693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1、 新闻与宣传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1、 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第2、 新闻重新异,宣

2、传重反复。第3、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第4、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第5、 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第6、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2、 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3、 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第三、新闻是可以公开

3、传播的一类消息。第四、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 新闻价值1、 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第一、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第二、接受者的不知。第三、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2、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3、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四、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

4、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五、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六、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第七、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八、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第九、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4、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第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第二

5、、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负责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第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5、 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第一、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第二、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第三、事实的清晰度。第四、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第五、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第六、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第七、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六、新闻价值的

6、五个属性:时新性、接近性、兴趣性、重要性、显著性)第三讲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1、 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第一、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第二、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第三、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第四、选择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1.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是老故事)。2.新闻礼仪化。3.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第五、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

7、差异。2、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因素第一、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第二、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第三、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第四、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第五、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第六、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第七、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4、 传媒对科学的误解第一、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第二、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很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第三、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

8、,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5、 传媒假事件(新闻真实、新闻自律)传媒假事件,即传媒可以制造或推动了事实的发展,然后报道该“事实”。本来事实很小,没有新闻价值,媒体推动事实的发展,或者事实不存在,媒体找个由头,制造真实,然后再去报道。这种新闻是不真实的。“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传媒假事件是指一些传媒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加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1、假事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 最简单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某些街头采访,实际是找人念稿。(2) 相对基层领导的表演事实,传媒明知是表演是在表演,仍然当做新闻加以报道。(3) 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

9、(4) 陷阱新闻。2、“假”的特征:第1、 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第2、 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第3、 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第4、 事件媒介化。即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第5、 暧昧的“真实”。这种由传媒自己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社会真实。 3、一些“假事件”中,目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所说的“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通常情况下,目的会对手段形成先在的

10、限制。“以公众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第一、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第二、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第3、 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等)支持着客观性理念。总之,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让人感觉,传媒和记者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来。客观性理念在无形中形成。2、 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公正”“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的

11、观点,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恩格斯则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报道方式的基本原则,就是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3、 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第一、诚实。第二、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第三、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第四、不牵扯个人利益。第五、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来。4、 客观性成为一种报道方式第一、

12、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第二、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第三、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不同表述体裁做更为具体的说明:第1、 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第2、 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第3、 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5、 客观主义以往的“客观主义”,是指不分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张。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在以前的背景下,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6、 我

13、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纵现象第一、主题先行,不能客观地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某种宣传目的,这种报道很难客观,也难以让公众接受。第二、对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负面报道,则有效地防止了人们认识上的片面和偏激,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内社会的安定团结。第三、我们的传媒在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和方向性的位于动词,传达了太多的主观意愿。7、 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第一、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想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营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第

14、二、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第三、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第四、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8、 有闻必录过去的新闻理论教材里,“有闻必录”是指只要有人讲过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的真假负责。这里的“有闻必录”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一种扭曲理解。如果某篇报道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得出负面结论,有人就会说,我们不能有闻必录,你这

15、是客观主义。“有闻必录”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它是报纸的广告招徕语,从来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有闻必录”也可以正面使用,它的内涵是自我宣传,尽可能让受众指导一些新闻,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录下来,我说得很全面,仅此而已。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一、 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二、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1. 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新闻的党性、阶级性、政治性)2. 把传媒的只能比喻为“喉舌”3. 传媒的只能表现为某种“工具”,如阶级斗争的工具4. 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说法5. 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只能6. 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党派属性7. 法西斯主义对传媒性质或职能的极端错误的认识8. 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职能定性三、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1. 拉斯韦尔和赖特关于传媒四大职能的观点第一,对环境进行监测。第二,是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第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第四,提供娱乐。2. 瓦耶纳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