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860923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形成、解决的原则、思维与方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处:1.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美】保罗·瓦茨拉维克    约翰·威克兰德    理查德·菲什<著>2.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日】高杉尚孝3.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中】金观涛    华国凡<著>一、理论和实践的观点(基本观点)1.1  问题解决的哲学基础问题的出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存在一组基本矛盾:变与不变各种文化都存在这种诉诸于经验的哲思“变得愈多,愈是不变。”法国谚语塞翁失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变与不变的性质虽然表面上完全相反,但需要放在一

2、起考虑,彼此间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人的知觉和思想都是相对的,必须通过比较和对照才能运作。1.2  “解决问题”的基础认知1. 所谓“问题”,就是有其解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课题 2. 所谓“解决”,就是具有不可逆性的行为/结果,即做了便难以撤回。3. “问题”的本质是期望与现状的落差,其落差的大小反映了问题的严重程度4. “问题”的基本类型:·o “恢复原状型”:原有状态为期待状态,应予以恢复。o “防范潜在型”:现状良好,应予以维持,搁罢不管会发生不良状态。o “追求理想型”:现状无碍,但追求更好的境界。5. 解决问题的作业流程:

3、3;o 发现与期待产生落差的Problem。o 选定作为具体课题的Question。o 找到作出解答的Answer。1.3  解释“问题”的内涵这里引用数理逻辑领域中两个抽象而普遍的理论用以说明1.群论(Group Theory)根据群论,“群”具有以下特征:      a.群由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成员所组成,不考虑成员的实际本质,群内成员可存在组合,即存在某一种可能的内在状态转成         另一内在状  态的一种变化。         允许

4、群之内产生无数的变化(可存在无线多的群),但任何成员或成员的组合,都无法置身系统之外。      b.群内成员可以各种不同顺序来组合,而组合的结果仍然不同。过程的变化,不一定带来结果的变化。      c.每一个群皆包括一恒等成员,其特征为:任何一位其它成员与该恒等成员结合,其结果仍为该成员本身,即某成员可能有所         行动,但却不造成任何改变。      d.群内每一成员皆有其相对或相反成员,任一成员跟它的这个相反成员组合,结果为恒等成员。群论

5、基本概念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架构,借以思考变与不变互相依存的奇特现象。但需注意:群论无法为我们提供解释那些超越某既定系统或某参考架构的变化。2.逻辑类型理论“凡涉及某集合的全部成员者,必定不是该集合的一员。”成员组成整体(种类),但种类成员,在系统论的观点里:整体不是且大于部分之和。· 400万人口与单个个体,不是简单的数量区别,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涉及个体间互动的种种系统。方法(method)指的是一种科学的程序方法论(methodlogy)则属于一个较高的逻辑类型的概念,本身为一种哲学探究,研究的对象是各种不同学科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方法论是一种“后设”方法,类似于语言学(语法,词汇,语

6、气,修辞)与特定语句的关系。“变”强调的是一种“后设”变化,即脱离了原有层次在更高逻辑层面的变化。“变”就是提供了一个跳出系统之外的方式。(匀速到加速的过程)· 逻辑层次必须严格区分,以免矛盾混淆· “变”的含义:状态/运作方式的变化,低级层次向高级层面需要“变”来实现。群论提供了“第一序改变”的模型:一种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任何群内特征,或者特性间组合都无法产生“第二序改变“。逻辑类型理论则说明,存在另一种改变,改变了系统本身,即”第二序改变“,这也是我们解决各类”人事“问题追求的改变。需要注意:群的变与不变与第二序改变层次上的变化并不冲突。

7、83; 例:9个黑点,要求笔不离纸地以四条直线将之连接起来。                        解决之道的发现在于尝试者自己关于这些黑点的”假设“进行验视,而不是这些黑点本身。很多人在解决过程重,都采用了一个前提:解题的关键一定发生于正方形内部。而解决问题,实现第二序改变的关键就在于:冲出范围,而非画地自限。第二序改变只有在由第一序改变的观点,亦即从系统之内来看,才是不可预测、突然的、不合逻辑的。求变之道:跳出已有框架审视框架内问题引入外部变量重新结构/

8、影响问题   二、问题的形成2.1脱胎于“控制论”的常规思维作为控制过程的几个特点:· 被控制的对象必须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某一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未来有哪些可能性,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 人们能在这些可能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才谈得到控制。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可能性空间。事物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即事物的矛盾性。这也决定了事物的可能性空间至少面临着肯定自身和否定自身两种状态。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或事物的不确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决定的。人们根据自己

9、的目的,改变条件,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种确定的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控制。控制,归根结底是一个在事物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有方向的选择的过程。一切控制过程,实际都是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了解事物面临的可能性空间是什么。· 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某一些状态为目标· 控制条件,使事物向既定的目标转化绝大多数控制过程,人们并不是把事物的可能性空间精确地缩小到某个唯一的状态,而是只把可能性空间缩小到一定的范围就达到控制的目的了。如果任何控制过程都想以某个唯一状态为目标,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使控制失灵。控制能力:控制前范围与控制后范围的比值。随机控制中,不断扩大和改变探索范围是很

10、重要的。所谓一个选择者具有记忆力,就是指,凡被证明不是目标的状态就不再作为选择对象这些状态将从下一个可能性空间中排除出去。无论随机还是有记忆地控制,都必须注意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本身是否存在着陷阱。即不要优先尝试可能削弱我们控制能力的状态。而很多时候,陷阱正是由控制手段造成的。共轭控制:控制对象,感受器,效应器,控制对象。借力使力,借助工具。负反馈,累积有限的控制能力,从而扩大了控制能力。负反馈是一种趋向目的的行为,当一次控制能力不能达到目标时,可以用负反馈调节放大控制能力。正反馈,偏离目标后就会持续地偏离目标,形成恶性循环。根据以上,变化(甚至在成长和发展的某些层面)的推动者,通常是基于某种

11、常态的偏离。无论偏离现象是什么,只要利用其对立者,即可得到所要的变化。如果单一行动不足以改正偏离现象,只要持续加强同一行动,终将达到预期效果。然而以上对于变化、控制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系统内部的静态模型,不能解决很多实际动态(博弈)问题。“问题”一旦存在,一方面可以视为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被描述成每况愈下的。必须注意的是,在实际问题中,特别是涉及多对象的博弈问题,解决方法经常会成为新的问题。· 例:在一块据推算至少有三千年历史的巴比伦泥板上写道:          “今天的年轻人真实坏到了极点,他们邪恶,不信神而懒惰

12、。他们根本比不上从前的年轻人,他们根本不能保存我们的文明。”· “代沟”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想填平代购。此时,这种想要解决的态度以及解决的方式沦为了“问题”。常规思维中利用其对立者加以恢复常态的作法。在控制论上,只是“负反馈”理论的运用,可以使一个系统重新获得并维持其内部稳定。通俗来说,那叫“抵消”。不适用于作出“第二序改变”。2.2区分“困难”和“问题”在众多的多对象博弈问题中,解决的关键在于系统结构本身是否发生变化,而这一目标必须在实现第二序改变的层面上才能实现。必须发生在“控制论”中提出的阶段性供你变化。如果只是在努力促成第一序改变。其结果不是使应解决的问题

13、恶化,就是使解决方案实际上变成了新的问题。· 什么是“困难”· 什么是“问题”· 需要区分清楚当我们谈到“困难”时,这指的是一种“不可欲”的状态,可以通过一般的行为(第一序改变类型,暖气对寒冷,想吃糖吃糖)来解决,不必运用解决问题的特殊技巧;或者,我们更常指的是一种不可欲而相当普遍的生活状态,因为无解(至少目前如此),所以必须接受。而所谓“问题”,指的是因处理困难不当而造成的僵局,停顿,死结等等。处理不当的方式有下列三种:a.企图以否定问题存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应对有所行动,但无人采取行动。b.企图改变某种困难,而该困难以现实的观点来看,不是无法改变(如代沟),就

14、是根本不存在:不应该采取行动,却采取了行动。c.犯了逻辑层次误置的错误,而导致为没有结局的游戏。   可能情形:§ 试图以第一序改变去改变某种状况,而该状况必须从更高一级的逻辑层次才得以改变(例如“9点问题”,抑郁症,失眠,忌妒)§ 当第一序改变即足以解决问题时,却试图促成第二序改变(如:不满意别人行为的改变,而进一步要求“态度”的改变):在错误的层次上采取行动。A.否认/简化问题的存在· 承认问题的存在,被惯以“价值判断”。· 制造出新问题,火上浇油。B.乌托邦侯群症:无中生有· 人们面对问题时,如果自认已经找到最终的,最

15、完美的解决办法,就很容易陷入极端主义,而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为了忠实自己就会努力去实现这些想法,进而进入恶性循环。正面的乌托邦觉得“没问题”,反面的则认为“问题无解”,两者都将人生中常见的困难和快乐视为反常的现象。· 处理改变的某种错误的方式,不论它是为了内在或外在,“意识”或“潜意识”的理由,这个处理方式本身所引发的问题,如果被简化成只是附带产生的现象,那么这一简化的动作本身又将成为病态的一部分。· 人们根据某一前提而认为事物应当如何,这与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有所差别的。从理论上来说,人们可以借着改变现实,以符合他们所持的前提。但事很可能在同样多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事物的实际

16、状况根本无法加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认为他所假设的“可能”(即“应当如何”的状态)比现实还要真实,即使力求改变,也等于是缘木求鱼。因此,正是这个“应当如何”的前提成为了问题,需要改变的是这个前提,而不是事物“实际的”状况。C.“自动自发”的悖论· 第一序改变能解决的事,却试图以第二序改变解决。· 惩恶的监狱、死刑并没有有效降低社会犯罪率;父母教育“应该做”却收效甚微。· 一位热切求道的弟子询问禅师:“悟”像什么?答曰:饥则食来困则眠。· 说教、命令和计划,不如培养“自然”的习惯。· 人与人产生的悖论,很多情况下源于人有意地去达成协议,而

17、想要解决类似问题,在于人改变(抛弃)协议本身。三、问题的解决重新框定的艺术如果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以为我知道;如果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以为我不知道。莱恩改变的引发有时只是因为一件微小的偶发事件,这和所谓专业的解决方法没有任何关系。(无巧不成书)在很多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行动应直接应对困难本身,而不只是讨论困难为什么会发生。(甚至一些时候就不应该计较问题为什么发生)· 数学领域:数学并不问问什么,但数学的方法却是一种深切分析极具想象性的解决方法。数学的陈述最好是被理解未在一系统之内相互关联的元素;去了解它们的原因或起源并不重要,去捕捉它们的意义更可能误导解题方向。· 控制论领域:在控制论中,因果解释或意义的解析并不重要。“转化是被设定的,而不是它“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