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膜过滤法.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6283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膜过滤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膜过滤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膜过滤法.(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第一讲,2,本讲的主要内容,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材料与膜的制造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 各种膜分离技术及其分离机理,3,膜分离技术,概念: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碍层,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它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4,概 述,人类认识到膜的功能源于1748年,然而用于为人类服务是近几十年的事。1960年Loeb和Sourirajan制备出第一张具有高透水性和高脱盐率的不对称膜,是膜分离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5,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的膜过程在

2、工业上得到应用 30年代 微滤 40年代 透析 50年代 电渗析 60年代 反渗透 70年代 超滤 80年代 纳滤 90年代 渗透汽化,概 述,6,膜分离的特点 操作在常温下进行; 是物理过程,不需加入化学试剂; 不发生相变化(因而能耗较低); 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性较高; 浓缩和纯化可在一个步骤内完成; 设备易放大,可以分批或连续操作。 因而在生物产品的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概 述,7,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膜分离技术兼具分离、浓缩和纯化的功能,又有使用简单、易于控制及高效、节能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膜分离技术,可替代过滤、沉淀、萃取、吸附等多种传统的分离与过滤方法。 膜分离技术得到各国重视:国际学术界

3、一致认为“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工的未来”。 膜分离技术在短短的时间迅速发展起来,近30年膜分离技术,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及水处理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概 述,8,膜的分类,按孔径大小: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 按膜结构:对称性膜、不对称膜、复合膜 按材料分:合成有机聚合物膜、无机材料膜 多孔膜与致密膜:前者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后者反渗透膜、渗透蒸发,概 述,9,常见膜分离方法,按分离粒子大小分类: 透析(Dialysis,DS) 微滤(Microfiltration,MF) 超滤(Ultrafiltrati

4、on,UF) 纳滤(Nanofiltration,NF)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PV),概述,10,截留分子量: 微滤 0.0210m 透析 3000 Dalton 几万Dalton 超滤 5010或500050万Dalton 纳滤 2001000Dalton或1nm 反渗透 200Dalton,11,膜分离法与物质大小(直径)的关系,概述,RO NF UF MF F,12,5.1 膜材料 与膜的制造,13,膜材料的特性,对于不同种类的膜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耐压: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

5、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力,一般模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膜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 耐高温: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 耐酸碱: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 化学相容性:保持膜的稳定性; 生物相容性: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 成本低;,14,(一)膜材料,天然材料:各种纤维素衍生物 人造材料:各种合成高聚物 特殊材料:复合膜,无机膜, 不锈钢膜,陶瓷膜,15,醋酸纤维特点:,透过速度大 截留盐的能力强 易于制备 来源丰富 不耐温(30) pH 范围窄,清洗困难 与氯作用,寿命降低 微生物侵袭 适合作反渗透膜,16,聚砜膜的特点,(1)温度范围广 (2)pH 范

6、围广 (3)耐氯能力强 (4)孔径范围宽 (5 ) 操作压力低 (6)适合作超滤膜,1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膜材料,复合膜; 无机多孔膜; 纳米过滤膜。 功能高分子膜; 聚氨基葡糖,18,膜材料 - 不同的膜分离技术,透析:醋酸纤维、聚丙烯腈、聚酰胺、 微滤膜:硝酸/醋酸纤维,聚氟乙烯,聚丙烯, 超滤膜:聚砜,硝酸纤维,醋酸纤维 反渗透膜:醋酸纤维素衍生物,聚酰胺 纳滤膜:聚电解质+聚酰胺、聚醚砜 电渗析:离子交换树脂 渗透蒸发:弹性态或玻璃态聚合物;聚丙稀腈、聚乙烯醇、聚丙稀酰胺,19,(二)膜的制造,要求: (1) 透过速度 (2) 选择性 (3) 机械强度 (4) 稳定性,20,相转变制膜

7、,不对称膜通常用相转变法(phase inversion method)制造,其步骤如下: 1将高聚物溶于一种溶剂中; 2将得到溶液浇注成薄膜; 3将薄膜浸入沉淀剂(通常为水或水溶液)中,均匀的高聚物溶液分离成两相,一相为富含高聚物的凝胶,形成膜的骨架,而另一相为富含溶剂的液相,形成膜中空隙。,21,5.2 表征膜性能的参数,22,表征膜性能的参数,截断分子量、 水通量、 孔的特征、 pH适用范围、 抗压能力、 对热和溶剂的稳定性等。 制造商通常提供这些数据,,23,1. 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以截留率R(rejection)来表示,其定义为 R1 CpCb 式中Cp和Cb分别

8、表示在某一瞬间,透过液(Permeate)和截留液的浓度。 如R1,则Cp0,表示溶质全部被截留; 如R0,则Cp Cb,表示溶质能自由透过膜。,24,截断曲线,得到的截留率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截断曲线。 质量好的膜应有陡直的截断曲线,可使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分离完全; 反之,斜坦的截断曲线会导致分离不完全。,25,分子形状:线状分子易透过,R线 R球; 吸附作用:溶质吸附于膜孔壁上,降低膜孔有效直径 浓差极化作用:高分子溶质在膜面沉积,使膜阻力,较小分子溶质的截留率,分离性能。 温度/浓度,T C,使R,因为膜吸附作用; 错流速度,R; pH、离子强度影响蛋白质分子构型,影响R。,影响截留率的

9、因素,26,MWCO与孔径,截断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MWCO)相当于一定截留率(通常为90或95)的分子量,随厂商而异。由截断分子量按可估计孔道大小。,27,水通量:纯水在一定压力,温度(0.35MPa,25)下试 验,透过水的速度L / hm2。 JW 同类膜,孔径,水通量Jw。 水通量Jw不能代表处理大分子料液的透过速度,因为大分子 溶质会沉积在膜表面,使滤速下降(约为纯水通量的10%) 由Jw的数值可了解膜是否污染和清洗是否彻底。,2. 水通量,28,3 孔道特征-孔径,孔径常用泡点法(bubble-point method)测定,对微孔膜尤为适用

10、。 将膜表面覆盖一层溶剂(通常为水),从下面通入空气,逐渐增大空气压力,当有稳定气泡冒出时的压力,称为泡点压力 根据下式,即可计算出孔径: d4 COSP (17-3) 式中d为孔径,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为液体与膜间的接触角,P为泡点压力。 孔径和孔径分布也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特别是微孔膜,其孔隙大小在电镜的分辨范围内。,29,4完整性试验,本法用于试验膜和组件是否完整或渗漏。 将超滤器保留液出口封闭,透过液出口接上一倒置的滴定管。自料液进口处通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当达到稳态时,测定气泡逸出速度,如大于规定值,表示膜不合格。,30,5.3 各种膜分离技术及分离机理,31,微滤、超滤、纳

11、滤、反渗透相同点: 以膜两侧压力差为推动力;按体积大小而分离;膜的制造方法、结构和操作方式都类似。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区别: 膜孔径:微滤0.1-10m 超滤0.01-0.1 纳滤0.001-0.01m 反渗透 小于0.001m 分离粒子:微滤截留固体悬浮粒子,固液分离过程;超滤、纳滤、反渗透为分子级水平的分离; 分理机理:微滤、超滤和纳滤为截留机理,筛分作用;反渗透机理是渗透现象的逆过程: 压差:微滤、超滤和纳滤压力差不需很大0.1-0.6 MPa,32,1 透 析,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高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的亲水膜,将含有高分子溶质和其它小分子溶质的溶液与水溶液或缓冲液分隔;由于膜两侧

12、的溶质浓度不同,在浓差的作用下,高分子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如无机盐)透过膜向水透渗透,这就是透析。 透析过程中透析膜内无流体流动,溶质以扩散的形式移动。,33,透析原理图,水分子,大分子,小分子,透析膜,34,透析法的应用,常用于除去蛋白或核酸样品中的盐、变性剂、还原剂之类的小分子杂质, 有时也用于置换样品缓冲液。 由于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透析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35,2. 微 滤,以多孔薄膜为过滤介质,压力差为推动力,利用筛分原理使不溶性粒子(0.1-10um)得以分离的操作。操作压力0.05-0.

13、5MPa。,36,微滤应用 1) 除去水/溶液中的细菌和其它微粒; 2) 除去组织液、抗菌素、血清、血浆蛋白质等多种溶液中的菌体; 3) 除去饮料、酒类、酱油、醋等食品中的悬浊物、微生物和异味杂质。,37,2. 超 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超滤膜不同孔径对液体中溶质进行分离的物理筛分过程。其截断分子量一 般为6000到 50万,孔径为几十nm,操作压0.2-0.6MPa。,38,蛋白酶液,恒流泵,平板式超滤膜,P出,背压阀,超滤过程示意图:,P进,透出液,截留液,当溶液体系经由水泵进入超滤器时,在滤器内的超滤膜表面发生分离,溶剂(水)和其它小分子量溶质透过具有不对称微孔结构的滤膜,大分子溶质

14、和微粒(如蛋白质、病毒、细菌、胶体等)被滤膜阻留,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产品的目的。,39,超滤应用,超滤从70年代起步, 90年代获得广泛应用,已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 蛋白、酶、DNA的浓缩 脱盐/纯化 梯度分离(相差10倍) 清洗细胞、纯化病毒 除病毒、热源,40,微滤和超滤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简单的筛分过程,大于膜表面毛细孔的分子被截留,相反,较小的分子则能透过膜。 毛细管流动模型:膜是多孔性的,膜内有很多孔道。水以滞流方式在孔道内流动, 因而水通量服从Hagen-Poiseuille方程式;,41,3. 反渗透,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能通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离子物质性质,以

15、膜两侧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过程。 操作压差一般为1.510.5MPa,截留组分为小分子物质。,42,反渗透法,分离的溶剂分子往往很小,不能忽略渗透压的作用,为反渗透;,渗透和反渗透,43,反渗透法对分子量300的电解质、非电解质都可有效的除去,其中分子量在100300之间的去除率为90以上。 反渗透工业应用包括: 海水和苦咸水脱盐制饮用水; 制备医药、化学工业中所需的超纯水; 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 用于浓缩过程,不会破坏生物活性,不会改变风味、香味。包括:食品工业中果汁、糖、咖啡的浓缩;电镀和印染工业中废水的浓缩;奶品工业中牛奶的浓缩。,反渗透法,44,反渗透中溶剂和溶质是如何透过膜的,在膜中的迁移方式如何? 溶解扩散模型 优先吸附模型 溶解扩散模型适用于均匀的膜,能适合无机盐的反渗透过程, 对有机物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比较优越。,反渗透的分离机理,45,反渗透:溶解扩散模型 (无孔学说),认为膜是均匀的,无孔,水和溶质分两步通过膜: 第一步:首先吸附溶解到膜材质表面上; 第二步:在膜中扩散传递(推动力为化学位梯度),扩散是控制步骤,服从Fick定律,推导出溶剂和溶质透过膜的速度公式:,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