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本分析(一)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7530024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股票基本分析(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股票基本分析(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股票基本分析(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股票基本分析(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股票基本分析(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股票基本分析(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股票基本分析(一)(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股票基本分析(一)看企业年报有诀窍 首先,挑“两头”的年报看。“一头”是业绩稳定增长、行业又有前景的,去年三季度发过业绩预增公告的公司,当年报出来时,需要看一看,必要时还要收藏;“另一头”是长期亏损,但是在出年报前有实力大股东开始入驻、全面资产重组开始进行、出现经常性的或者跨年度的补贴收益,只要三方面有满足任一方面,且股价处在相对低位,那么这份年报也值得一看,主要看未来大股东的实力、置入资产的价值、补贴收入对每股收益的贡献,以及整合后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其次,关注每年年报调整和新增部分。今年的年报增加了一些内容,其中有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1、“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需要进行详尽披露。在“报告内

2、公司的经营回顾”可以了解管理层是否对其过去一年的经营进行了客观评价,而在“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则可以了解公司将来的发展重心及隐藏其间的投资机会,需要详细阅读。2、已经完成股改的公司需要披露大股东承诺事项的执行情况,未完成股改的公司需要披露未来股改的安排。应特别注意未完成股改公司的说明。3、对于大股东欠款的强制性“清欠”时间安排。对绩差股来讲,这是有望“重生”的机会,值得关注。对一份经过挑选的年报,按照以下顺序阅读,可能会更为有效。1、看审计报告,是否为标准意见。2、看三张报表:对资产负债表,算一下“速动比率”,以该指标去衡量一下流动资产的质量(除房地产行业),如果应收账款过高又不是经常性或

3、季节性的话,那么对利润要打一个现金流回收的折扣。对利润表中,推算主营业务利润率的高低,判断相关公司主业经营状况。对现金流量表,关注经营性现金流大于净利润的公司,因为他们的业绩较保证。3、关注“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表”中的各产品或分行业的毛利率及增减情况,选择毛利率较高且呈增长趋势的公司重点跟踪。4、关注股东情况表,对股东户数减少,又是QFII、基金等机构入驻的个股,如股价还没有拉升,应重点跟踪。5、最后看董事会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并关注或有事项。如何识别上市公司作假大字 小字 2014-07-28 1、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 一般而言,国内的上市

4、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无论是从公司结构、组织形式、还是经营涉足范围、各个运作环节等,大多处于一种复合形的多元架构。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关联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独立核算,但关联企业之间往往在整个集团内又相互配套,甚至互为商业购销客户,这些在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在1997年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之前,由于对关联方交易缺乏约束,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关系,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移价格、转

5、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转移项目、签署各种协议、合约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以调节收入、利润数字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谎言。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实施以后,对关联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但由于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东故意向中介监督机构隐瞒关系和关联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机构的审计不深入,过于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面之词,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告的情况就难以杜绝。2、通过“泡沫重组”,或突击进行资产转让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

6、逐利行为。 每到年底,各家“T”类或准“T”类公司为避免停市摘牌厄运,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一锤子买卖生意”方式调节报表,扭亏为盈,涉险过关。据全景网统计,19992000年间至少有4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60起债务重组和资产股权转让,涉及金额80亿元,其中正是有一些企图利用债务重组和资产转让的“魔方”来一个蛇头虎尾,2001年中报显示老“PT”企业全线扭亏,是否是一种巧合,笔者对此存在质疑。还有一些本来有较好业绩的企业,为了给人以高成长的印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纵二级市场价格等),“大幅”增长利润。实际上,这种通过债务重组和转让资产等方式所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并不是总能得

7、到,由于主营业务没有实际成长,这些企业在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往往又出现业绩大幅缩水的情况,投资者则因为只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而投资失败。3、账面资产与资产本身的实际价值背离,资产负债表中的虚拟资产大量渗透。 仔细阅读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资产类项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较直观的虚资产部分在许多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数额,有的公司高达千万余元,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以往年度不稳健的会计政策造成的后果,同时也是未来必须用盈利来消化的包袱。这还不算,另外还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东西,即应收账项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坏账?

8、存货中有多少滞销、贬值、甚至报废的部分?固定资产中到底有多少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远的部分,有多少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效益但仍反映在账表上的固定资产,还有无形资产部分等等,实际上往往只有在企业最终清算时虚实差别才充分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遇到清算清盘时、重组时、改制时就会出现“大窟窿”的原因。当然,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通过充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相信有相当多的企业由于历史、重组、置换、计提、设备更新、技术发展等诸多原因存在着资产严重脱离其实际价值甚至虚拟资产的情况。4、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形占用其配股资金,风险揭示不明。 由于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

9、,加之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大股东挤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金可以说占了很大的层面,只不过是占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罢了。在二级市场的收购战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转让及各种重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专冲着想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级市场的便利筹资条件进行“圈钱”的图谋行为。在挤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过内部融资、借贷,也有隐形的方式如通过内部银行结算占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时往往是回避或含糊其辞。实际上,控股股东挤占挪用的资金往往因为投资失策或变成其他非货币性资产而不能按期归还或归还时大打

10、折扣,可谓“借钱容易还钱难”,往往形成上市公司的一笔长期应收账项,时间一长,存在着极大的风险。5、大肆公开造假,人为编造原始凭证,出具极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 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国证券市场时有发生,从较早的“琼民源”事件到前不久浮出水面的“银广夏”事件,使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来越产生怀疑,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危机”。一般情况下,纯粹弄虚作假、故意编造原始凭证和虚假商业合同等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占极少数,但笔者认为这是会计信息造假最恶劣的一种,因为它不同于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会计规则的伸缩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调节财务数据。譬如少提各项减值准备以求虚增利润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种欺诈行为。他

11、们通过编造不实的购销、代理等各种合同或协议,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润的原始交割单证,按照其设定的收入和利润数字,从主观意志出发,在具体构成经济事项的表象上蒙骗执业不够严谨的中介审计机构和投资者,采取此种造假行为的上市公司在其幕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如与二级市场黑庄勾结操纵股价、恶意圈钱、免于摘牌而孤注一掷等等。6、或有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揭示不明确、不完整或回避揭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仲裁或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担保等

12、等。可以说目前从普遍意义上讲,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在或有事项上的相关信息披露上是不明确、不完整甚至有些采取回避的态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经济现象认识不深,事前估计不足,认为在或有事项可能发生但没有实际发生前没有必要加以确认记录;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具体会计信息披露人员对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项无法确认和记录,如公司出现担保业务后不反映也不主动向中介机构提示,外界考证起来比较困难,甚至还有个别少数领导签字盖章担保后,企业本身的财务人员都不知情,更谈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项实际发生,公司面临承担责任时,一般数额往往较大,致使广大投资者有一种被愚弄欺骗

13、的感觉。“沪港通”给港股市场带来哪些投资机会大字 小字 2014-07-28 7月1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公开表示,“沪港通”配套规则将于近期发布,并计划于8月底和9月中旬进行两次全网测试,万众瞩目的“沪港通”正式上线进入了后期准备阶段。 “沪港通”分为“沪股通”和“港股通”两大块,对于广大熟悉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人来说,“沪股通”这块无需赘述,我想重点谈下的是“港股通”这块未来对港股市场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按照监管部门公布的试点范围,初期,“港股通”的股票交易范围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和同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14、并可根据试点情况对投资标的范围进行调整。 在4月份“沪港通”消息公布后,不少A股对H股大幅溢价的A+H类的公司,H股价格大多在近三个月内大幅上涨;其中,浙江世宝(01057)涨幅超过300%,洛阳玻璃(01108)大涨200%,山东墨龙(00568)上涨超过150%,成为近期港股市场炙手可热的牛股。“港股通”尚未正式开闸,部分抢跑资金已如离弦之箭,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入市炒作。那么是否会像01年B股开放那样,到了“港股通”正式开闸的时候,投资者面临的机会就很小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性市场,和当年B股那样的封闭市场不同,投资(或投机)的机会是长期存在的;但“港股通”的横

15、空出世,又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什么新的重大影响呢? 首先,我们先从港股市场整体的资本结构开始分析:港股市场早期是英资的天下,上世纪70年代后以五大家族为首的香港本地财阀开始崛起,并逐步取代英资四大行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上世纪80年代后,国际资本开始逐步涌入香港市场,成为影响香港资本市场的又一股重要力量,到90年代后,影响力开始慢慢和香港本地财阀势均力敌,甚至还略占优势。 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香港97回归,大量内地公司开始登陆香港;而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的国企改革,考虑到内地资本市场当时容量较小,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是首先选择在香港上市。中国联通(00762),中国电信(00728),中

16、海油(00883),中国铝业(02600)等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在港上市,加上在97年底金融危机时发行的中国移动(00941),以及回归前上市的中国石油(00857),联想(00992)等大型战略型企业,香港市场上的内地企业比当时正开始由牛转熊的A股市场更具有对经济的代表性。从1998年到2002年8月,内地公司在香港市场筹资5074亿港元,占同期香港市场融资总额的64%。 2004年中国金融业改革拉开了帷幕,2003年底到2004年初,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平安陆续赴港上市;2005年建行和交行在登陆港交所,2006年中行和工行在A股市场大牛市起步的引领下,相继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隆重粉墨登场,预示着中国金融业改革初见成效,也标志着具有中国内地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基本都完成了在香港这个国际资本市场的公开上市。再加上复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