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107511656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的证中学教育教学方针知识材料与能力简答题精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题(2012下)简述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措施。(2014上)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2011下)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协调同伴关系。(6)与家长合作。(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2012下)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

2、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2014上)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相互转化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2011下)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处于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高亢而热烈,他们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

3、甚至会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一切。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2)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都十分敏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3)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情绪的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原因。他们对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情绪特别敏感,对情绪的理解也较为准确,对直接引起情绪的事情反应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渐渐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4、(4)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当遇到情绪困扰时,能够应用有效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中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中学生,其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2011下)必修课程及其特征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其主导价

5、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2012上)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012上)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但

6、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针对性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要从爱护和关心中学生出发,抱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中学生着想,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而不能以惩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二要使说服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

7、使他们喜闻乐见,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使说服真诚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即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要对学生讲实话。所谓艺术性,即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这就要求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词和方式。(2012上)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1)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

8、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控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2012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18个月4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46

9、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6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1220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第六阶段:2024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第七阶段:24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第八阶段: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

10、与沮丧。(2012下)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 课程计划即课程方案;(2)课程标准;(3)教材或教科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常称这三个文本为“三本书”(2012下)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2013上)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2013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

11、)含义: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2)基本要求:第一,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013上)人格的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2)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跨情境一致性(

12、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4)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2013上)品德的结构。(1)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知即品德认识,品德认识是

13、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013下)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

14、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

15、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2013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2013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1) 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深度加工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 有效运用记忆术 (4) 进行组块化编码 (5) 适当过度学习 (6) 合理进行复习(2013下)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