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50609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0 过秦论(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各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

2、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D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困窘【答案】B【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未可专以罪秦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子孙视之不甚惜【答案】A【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是(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4、不知天下之势也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D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苏辙认为六国的灭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他认为,抗击秦国的关键在于要保全和秦国毗邻的韩魏两国,俗话说“唇亡齿寒”,正是因为其余四国未能在暗中帮助韩魏,联合抵御秦国,而是被某些眼前的小利益所麻痹,最终韩魏灭亡之后导致了自身无力去抵抗饿虎一般的的秦军,因此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李桢认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

5、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因此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

6、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2)彼秦者将何为哉?(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答案】(1)让韩魏

7、二国对付秦国,让齐、楚、燕、赵四国在内休养生息。(2)那秦国将能做些什么?(3)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4)因此最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走向灭亡。【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六国论苏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

8、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

9、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六国论李桢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象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二、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

10、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11、。”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

12、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商君列传)6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 固:本来B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法:效法,取法C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制:制约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举:全部【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13、孝公既用卫鞅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B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乃亡赵走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副词,已经;B表被动;C即使 ;D副词,于是;副词,却。所以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商鞅看来,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只可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B甘龙认为圣人不改变

14、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商鞅肯定了他这一奉公守法的观点。C商鞅制定的法令很苛酷,比如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D有一个人把在立在国都市场南门的木头搬走了,当下得到五十金奖赏。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不正确,并未“肯定”,而认为是“世俗之言”。所以选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1)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答案】(1)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3分)(2)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3分)【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孝公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名望,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常行为之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