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483823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资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悟旧时西北角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 陈宵宵 学号:1030115014051西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垠而壮美,这是古时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感受。可是在大西北生活了20年的我,入眼所见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街道宽阔,环境优美;是学校里书声琅琅,居民区欢声笑语。20年所见,兼是大好之景;20年所闻,甚少恶语之言。这,应该就是大西北长久以来的样子吧。然而,范长江先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却重重的打破了我根深蒂固的想法。恍然惊觉,我的生活之地竟然有过这样一段过往。原来苦难这抹深沉的色调,曾在这里这样浓墨重彩,后来之人一旦触碰,心神竟如此难安。 一:初闻,感于路

2、艰最开始翻阅中国的西北角之时,感受最大的别是路途的艰辛。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范先生意识到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现状却很少为人所知。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多的了解西北的情况,他以惊人的勇气踏上了前往西北的旅程。这次考察旅行西打敦煌,北至包头,全程4000余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曾经有幸和家人去四川旅游,走的便是陕西途经甘肃到四川这一条路。路上,柏油马路宽阔,两边风景优美,便不曾细想历史,只沉迷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在细细想来,一路穿过的隧道,走过的桥梁,翻过的草地,在当时应该都是自然无比,没有太

3、多的人工修建吧。更何况,在通往目的地时,偶遇修路,便走了最原始的公路,只容两车之宽,路面坑坑洼洼,还要不断地爬山下坡,在晚上行车之时,差点冲下山崖,让人心惊胆战。因为有过一点儿亲身经历,所以对这段路途的不容易更能感同身受。可是先是在写成都到新都路途的颠簸时,却玩笑般的说:“黄包车走在上面,尽管如酸秀才哼古文观止一样,左右摇摆,只要小心谨慎的坐着,头碰车篷的次数总可以少些。”这样的乐观与豁达也许就是先生不畏路途旅途艰辛,坚持到底的一大原因吧!先生的乐观更表现在不顾艰辛,仍可以用和谐平静的心态去看沿途的自然风光。在白水江上源,先生写到“林树荫茂,盛暑旅行其中,气候如仲春,勒马溪边,引吭高歌,高山迥

4、应,曾不知跋涉之劳矣”。当我们要去经历一段有意义却艰难的旅程之时,我们应当如先生,满怀乐观,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走过这段时光。这段旅程,除了路途的艰辛,最难忍受的便应是孤独了吧。先生说:“为他们彼此用突厥语谈话,记者丝毫不解,颇有深入异域之感。”当他在无边的戈壁滩独自前行之时,也念起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诗句。然而这样的孤独感并没有让先生陷入绝望,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的意义。如川西高原的夜晚,“记者当值时,身披棉被手持手枪,仰观满天星斗,耳听呜呜风声,极目向四面黑暗中侦查。此时心境旷逸忽东忽西深觉人生之平淡,所以终生奔劳不休者,特为生存之必要所驱使,并无特别之意义,故

5、本于生存之必要而活动,此即为人生之真谛。”这些思考或许正是由于旅途的不易和所见所闻吧!或许某一天,笔者再次背包远行,若有幸再走一次先生所走过之路,体会这时光带来的迁变,与书中的内容相对比,或许心中久存的压会有所减少吧! 二:再感,悲于民苦这里所说的民,并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豪门望族,而是真真切切的平民百姓,在这个社会中人数最多的民。先不谈书中所说之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如今中国的平民,虽然仍有部分的平民居处寒屋陋室,可是现在的百姓至少有屋可以遮风避雨,有粮可以果腹,有衣可以遮体,可以在闲暇之时,上街走走,去公园坐坐,更可以拿着手机联系一下远方的亲人。世景日好,相比书中人民的生活,现在的日子真当是犹

6、如天堂。再说笔者回避了这么长的篇幅,却仍不得不谈的内容吧。借由范先生的笔触,20世纪30年代大西北的景象,犹如被突然拉开了帷幕,以最真实最直击人心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细细说来,是“皮肤长满疮疖,瘦如骷髅”但是鸦片平民;“乱石泥土,污秽狼藉”的矿工住穴;“庄产本已稀疏,现更破坏,所余无几,举目怆然”的凋零村舍。简单说是,衣衫褴褛的农夫神情木然的行走;道旁因饥饿而半醒的平民不时发出呻吟;及膝的野草中忽然露出层叠的尸体;肥沃的平原被鸦片占据;重税科刑下的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幕幕的故事令人不忍细读,可但是一遍看过,内心早已被深深的击痛,想来是久难痊愈了。但这一切的苦难,只是下层百姓的生活,于上

7、层社会的人物而言,“他们是干脆带上姨太太在自己建造的别墅或占据一定的公共所,大消其夏。月明之夜,他们是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或许这只是大家所面对的苦难不同,可这些不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悲剧吗?天空中布满乌云,有些人在接受冰雹雷电,有些人却斜风细雨得享安乐之景。时代的苦难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的体现,而作为一个后来人,我们所能做的便是铭记苦难,于新的世纪,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去寻找自己的意义,做有价值的事情,于国家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后记,希望于心每一本书,都会蕴含着作者内心的希冀,一字一句,写入书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感。虽然不知道范先生是怀有怎样的心情去写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但想来必不会

8、轻松。每天都有不同的经历,每日都会有不同的见闻,大量的亲眼所见都充斥着不同的苦难,而作为一个记者,若没有一颗善感却有坚定的心,怎样去感受事实,又如何去坚定内心,不被事实的真相卷入血色的漩涡,难以自拔。先生行了一路,不是看风景却胜似看风景。这景是世间景,这路是人生路。在景中在路上,他记述的是一个带着中国情的中国人眼中的中国西北景。在路上,他行走4000余里,爬雪山、过草地,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却从未抱怨,依然给我们展示了西北的自然地貌和风土人情,更不时地引用一些典故,增添西北的历史感。在景中,山水好景不敌人间世情。平民生活艰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卖儿卖女,死尸寻常。在民族相处中,民族矛盾激烈。先

9、生行于少数民族生活之地时亦受到敌视。可先生仍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民族矛盾的原因,并希望能改善民族关系,否则中国危矣。于情理,作为一个文人,先生感于国事危难,毅然背起行囊来到大西北。带着热忱,将一个真实的西北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书的最后先生写道“乡村妇女喜着鲜红色衣裤,似是为这塞外无极的旷野,铺点几朵红花,别饶风韵。”以鲜明的色彩来结束以暗色为基调的故事,先生或许心存希望,希望这西北可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如此才不负时光在西北留下的苦难。若是此生有幸,能重走先生来时的路,希望能看到花开满路,人民安康,民族和睦。 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15-1 黄乐 学号:103011501

10、4045风吹、雨打、火烧、铁蹄践踏,即便这样也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王树增先生的长征一书。他历时六年,收集大量长征资料,采访上百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才完成一部以全面的视角,理性反映“长征”的作品。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从中所体现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跨越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

11、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不仅这样,在漫长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以及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里以上,总军程远远超过二万五千里。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地探索,无所畏惧地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词典中,没有哪个词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进一步讲,它的意

12、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在整本书中,我们充分体会“长”与“征”的真实含义,而“长征”的结束,也正是我们心灵征途的启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一名励志的大学生,我们是不是也该思考我们的人生呢? 王树增先生在前言中介绍,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件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第一个事件: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第二个事件:1211年,成吉思汗的帝国;第三个事件:1934年,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一九三五年三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

13、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多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我1934年踏上长征之旅,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这是长征军队的基本概况,我们可以体会这次征途的艰辛。以至于后来王树增先生提到“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

14、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是的,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代的人,我们也应为了我们的理想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征途中的战士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在第一章:突出重围中,有一短话这样写到“周仁杰,湖南茶陵县一位农民的儿子,十七岁参加游击队,十八岁加入工农红军。周仁杰沉默了一下,对他的教导说:必须把敌人顶住,准备牺牲吧。”看到这里,我的心平静的像一面镜子,我知道在后文一定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普通战士。对于他们来说,或许生命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安危胜于一切。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的生活很朴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竟然拥有如此博

15、爱的心灵和宽阔的胸怀。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许多人甚至走向奢侈,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呢? 然而,不仅中国的战士是这样,在征途中也有外国人也值得我们敬仰。三十六岁的薄复礼原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出生在瑞士德语区,后移居英国曼彻斯特。据书中所知,红军要求他尽快筹集足够数量的银洋,枪支和药品。而薄复礼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在担心失去生命的巨大恐惧中,他就着一盏煤油灯的亮光,用了大半夜的时间,将那张地图上的法文全部翻译成了中文。这个举动一下就缓解了红军与传教士之间的敌对情绪。但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伤亡红军认为他能够搞到药,薄复礼就这样跟随着中国工农红军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半时光,并且在历经艰难困苦之后活了下来。在释放之后,军团长萧克主持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红军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只鸡让他品尝。薄复礼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若不是那艰苦又难忘的一年半共同生活时光,想必他也不会有如此之感悟。而在这一征途中,他的真诚与他的无私,让我们感受到无国界的坦诚相待。我相信,这一份情谊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遗忘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