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4958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的发展过程,考点扫描,重 点 把 握,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原理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考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

2、、实践的基本形式:(补充)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考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2)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3)社会历史性: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3、,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误区一: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误区二: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例题“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二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A,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

4、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认识是

5、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 B C D,A,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点。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 A.读书破万

6、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方法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总之,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误区一: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

7、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误区二: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例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D,例2、(09海南)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

8、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的说法不正确;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的说法正确。,D,例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

9、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 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9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结合

10、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关系。,3、解析 :从设问的限定语来看,本题实则考查调动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与相关材料信息有效对接。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解决防洪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由取用”的利用方式造成了下游水资源严重不足甚至断流的负面影响。“生态水”新理念和“以供定需”的用水新思路适应了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及其利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的创新推动实践的创新。“生态水”新理念推动了黄河流

11、域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对于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黄河连续8年未断流发挥了积极作用。,考点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

12、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考点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考点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13、,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4、D,例4、(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B C 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联系是有条件的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D 符合题意。,D,考点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

15、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要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例5、(08宁夏)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

16、,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 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 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答案:(1)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2)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地球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