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2633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仁-不让于师》ppt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是很崇敬的,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然而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亚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图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导入语,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是怎样建构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仁,不让于师。,遇到”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能

2、翻译全文。 2、了解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可分为三大类 1)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推崇-1 2 3 2)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4 5 6 7 8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与感情-9 10 11 12 13,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子曰:“

3、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选文5,【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选文1,【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

4、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选文1评析】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选文2,【译文】 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

5、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评析】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选文3,【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

6、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克己复礼”克:克制。复:实践,实行。克制自己,践行礼仪。能使自己品行提升,才可能达到“礼”(即西周之礼)。,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选文4,【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

7、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教诲学生从不倦怠。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评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

8、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选文6,【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评析】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选文7,【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

9、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评析】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三、始终端作教师的架子,到了哪里都不忘训人。 三种理解可以综合起来看。表现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和谐融洽关系。,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选文8,【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思想比基督教可爱的地方之一。儒教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基

10、督教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再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基督教的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弱,因为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信它呢?,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冒天下之大不韪释义:不韪:不是,错误。做出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孔子是

11、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赌咒发誓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文9,【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12、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只是我想,仅仅做到这一点就算贤了吗?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才能算贤。 更进一步的疑问是:人人都像颜回这样安贫乐道只消费不生产,那么谁来生产?谁来供养?一个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对社会毫无作为毫无贡献,这样的人算高尚吗?有价值吗?,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选文11,【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

13、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评析】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谊的深重。,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选文12、13,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要了我的命!上天要了我的命!”,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着他的人说:“您太悲痛了!”孔子说:“真的很悲痛吗?不为这样的人极度悲痛又为谁极度悲痛呢?”,【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

14、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痛。跟着他的人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悲痛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子 路 曾 皙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

15、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16、。(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