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1118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讲:萨特哲学剖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一、萨特生平与著作,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一、萨特生平与著作,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于1929年毕业于被称为“哲学家摇篮”的巴黎师范学院。1933至1934年间至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现象学,以后陆续发表四篇论文:自我的超越(1934年)、想象(1936年)、情绪理论大纲(1939年)和影象论(1940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后,他于1938年应征入伍,1940年被俘,在德国的战俘营里研读了海德格尔的著

2、作。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1945年创办了著名的现代杂志。在1946年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他又更具体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现实社会意义。,一、萨特生平与著作,战后他思想左转,信奉马克思主义,但不参加共产党,只做共产党的同路人。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与共产党分道扬镳,但仍坚持左派立场,反越战,反苏联侵略。1960年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此外,还写了大量剧本和小说。1964年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改造成体制中人”。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于1959年访华,在人民日报发表

3、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他还多次在法国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他支持学生运动。晚年写福楼拜访。萨特与他的同学、著名的女哲学家西蒙波伏娃是终生情侣,但没有结婚,他生活简朴,独自住在巴黎拉丁区,常在咖啡馆与人聊天。他逝世时,巴黎五万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纪念这位象征时代精神的哲学家。,一、萨特生平与著作,萨特的主要著作: 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纲要 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版)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收入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的存在主义哲学; 辩证理性批判等,一、萨特生平与著作,作为一个存在主义的

4、哲学家,萨特的理论建树并不高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等人,但是由于他是声望卓著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善于用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通俗地表达往往是晦涩艰深的存在主义哲学内容,使之适应了西方广大左派人士和青年学生反抗现实,维护个人自由和尊严的政治要求,这样使得其哲学的实际影响大大地超出了其他的存在主义者。,二、现象学本体论,1、现象一元论 萨特前期著作存在与虚无的主要目标: 用现象学本体论(现象学一元论)来代替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论。 现象一元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建立起来的超越主客、心物对立的理论。 萨特接受了胡塞尔的关于意向性理论基本观点,但也有区别: 一是企图从纯粹意识现象出发来进一步揭示存在的意义

5、; 二是抛弃了胡塞尔的先验的自我。,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也和胡塞尔一样,将现象当做存在,本质的直接显现。现象不是和本质不同以及对立的东西,不分内外,本身就是一个总体,显示什么就是什么。现象背后并不隐藏本质,它本身就是本质。 萨特认为从现象的观点出发不仅可以消除内在和外在,本质和现象,潜力和行动的二元论,也可以进一步消除客观和主观,存在和意识等二元论。概言之,现象一元论可以取消一切二元论。,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并不认为现象的存在就是一切存在。现象的存在是有限的存在,以此主张把现象的存在和存在的现象区别开来。存在的现象不能归结为现象的存在,否则就等于承认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本身除了现象的存在之

6、外,还有未显现的超现象的存在。它们构成现象的条件:意识(使得存在得以显现)和存在本身(意识所显现的东西)。,二、现象学本体论,2、反思前的我思 萨特肯定意识使得存在本身显现为现象存在的条件。这也就意味着其现象学本体论以意识为出发点,是反思前的意识,如果用“我思”来表达意识,是反思前的我思。 萨特区分反思的意识和反思前的意识: 反思的意识:把意识本身当做对象的意识,在此意识活动不是直接指向对象,而是指向关于对象的意识,可以说是属于第二位; 反思前的意识:直接指向对象而不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在此意识本身并未成为对象),因此是第一位的,是原始的。 以对桌子的意识为例,当我的意识直接指向桌子时,我的意识

7、的存在和桌子的存在完全融合在一起,桌子和我的意识是同一的。这种意识属于反思前的意识。,二、现象学本体论,当我的意识不是直接指向桌子,而是指向关于桌子的意识,即把意识本身当做对象,对意识加以反思,那就是反思的意识了。 反思前的意识中,意识直接指向对象,与对象融合在一起,没有分离。 萨特认为反思前的意识并不依赖反思活动而存在,而任何反思活动都以意识首先指向对象(前反思)为前提。因此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把我思(反思)和我在(反思前的意识)的关系搞颠倒了。 萨特关于反思前的意识的理论正是延续胡塞尔的理论的道路。他同胡塞尔一样肯定这种意识只是作为意向性活动而指向作为超越的对象。面向事实本身,由纯

8、粹意识揭示直接呈现于意识的事实。,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不同意胡塞尔学说中的先验自我概念。他认为纯粹意识应该是清澈的、透明的,类似柏格森哲学中的流变。如果承认在意识的流变中有一个先验的自我,那就像在其中放入一把不透明的刀子,将意识割裂开来,而这实际上意味着意识的死亡。意识总是人的意识,同时又总是某物的意识,本身没有内容,是一种虚无。自我像其他对象一样是在意识的流变中,即纯粹意识意向性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当纯粹意识指向作为主体的人自身时,才形成自我意识。,二、现象学本体论,3、自在和自为、存在和虚无 萨特认为意识的意向性就是超越性及超越现象自身而达到非意识的存在。后者可以呈现于意识中,成为现象的存

9、在,但不依赖意识,而是独立自在的。这就是自在的存在,即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 另外,他还强调把自在的存在和意识所及外部世界的存在区别开来。前者是存在的现象,后者是现象的存在。 自在存在的三个特点: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二、现象学本体论,第一、所谓“存在存在”,是说自在的存在纯粹地、绝对地,不以人的意识是否显现为转移; 第二、所谓“存在是自在的”,是说存在完全在其自身中,不包含任何关系,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与自身发生关系。因此存在没有原因,没有理由,没有必然性或可能性,不被其他存在所创造。 第三、“存在是其所是”是说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无所谓过去和将来,以前和

10、以后,脱离了时间性。,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区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作为现象的客观基础的自在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显现这种存在的意识。其特性正好与自在存在相反。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而是虚无,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要超越自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 “自为不是别的,而是自在的纯粹的虚无化”。,二、现象学本体论,在萨特看来,意识作为存在的缺乏却又趋向存在,它永远不是什么,但又趋向什么。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性活动。意识只能事某物的意识,它必然是对某物的显现,而意识的显现正是一个虚无化的、否定的过程。 自在的存在本身是充实的,不可分割开来和虚

11、无化,然而意识活动可以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将其显现出来而将其他一切隐去,而隐去就是化为虚无。人们平常所谓认识某物实际上就是将此物的背景虚无化,从而将此物突显出来。意识对存在的显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无化的过程。,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讲的自为的存在其实就是指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总是追求和趋向存在,这也就是说人是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和世界的,不断地使得自己和世界获得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超越、否定和创造是无穷的,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达到完满地自我和世界。人总是处于不断地超越以及创造之中。萨特把人的这种不断超越和创造说成就是人的自由,从而认为作为自为存在的人从其结构来说就是注定了自由的,以致宣称人的存在

12、等于自由。因此萨特关于自为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独特的自由理论。,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认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虽然特点相反,但是两者是相互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为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与自在相互联系才有存在意义。 其二、自在如果没有自为,便是没有意义的东西。自在世界的意义正是自为所赋予。,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早期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主要是致力于建立一种克服各种二元论的现象学本体论,以论述自为、自在以及对人的意识进行现象学描述为主要内容。并且将人的纯粹意识的活动即自为与人的自由等同起来,提出了独特的自由观。此后,他对这种自由观进一步发挥,主张建立一

13、种以这种自由观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关于人道主义,他主要是在1946年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做了较为通俗的阐述。,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那什么是存在主义呢? 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并且主张每一真理,每一行动,都包含有人类的背景和人类的主观性在内。这也就是说,存在主义指的是一种把人的主观性当做人的一切认识(真理)和行动以致全部人类生活的出发点的学说,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这实际上就是将存在主义当成人的学说,或者说人道主义的学说。,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关于人道主义,萨特也有详细的阐明。 他说“人经常超越自己。当人在投出自己,把自己消融于自己之外的时候,他就

14、造成了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之所以能存在,乃是由于追求超越的目的。人,处在这种超越境界内,仅仅注意与这种超越性相关的事物,他就处于这种超越性的心腹或中心。除了一种人类的宇宙,即人类主观性的宇宙外,无其他的宇宙。结合超越性和主观性,即我们所谓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由此看来,在萨特那里,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同一的。存在主义既是作为一种探索存在本性的本体论学说,也是作为一种探索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伦理学说。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了本质上一致的理论内容。,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如果说萨特的现象学的本体论着重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来论述自在和自为的理论关系的话,特别是从弘扬自为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存

15、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则是从人的主观性和超越性来论述人的意义和价值。两者都是以自由为其理论核心的内容。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2、人的存在和自由 自由是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与自为同义。自由不是指人的存在的某种性质,不是追求和选择得来的。人的追求和选择,本质上是自由的。这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的。自由是人所必然具有的。 注意萨特的自由观与传统自由观的不同。 萨特的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也叫自由先于人的本质。指的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创造。,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萨特所谓的人的本质主要是指人的各种质的规定性,包括人的才能

16、、专长,职业和地位等等。说存在先于本质或者说自由先于本质都是强调人一开始只是作为纯粹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至于人的各种规定性,则是出于人的纯粹主观性创造。人的自由创造才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上帝规定好的,而是自己自由创造的结果,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造成的后果。萨特认为人不外是自己所造成的东西,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也就是主张人的主观性。,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与使得人与物得以区分开来。物总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自由的,不能自己创造自己。物作为自在存在本身没有价值和意义,它们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意义都是当它们作为人的意识对象而存在的时候,由人们所赋予的。物作为人的对象来说,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 萨特举了一个裁纸刀为例进行说明。 当裁纸刀被其制造者制造出来以前,其制造者首先要有裁纸刀的观念(包括什么是裁纸刀以及制造的方法),也就是先有裁纸刀的本质,然后才能赋予它,使之成为一把裁纸刀。,三、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萨特关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是对于西方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