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38339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4.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讲课幻灯).ppt(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U 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MICU 石松菁,为什么?,议程,血常规检查 心肌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检查 脑利钠肽检查 肾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电解质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 中性粒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PLT)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 血细胞比容(HCT) 网织红细胞计数(RC),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 成人 (4.010.0)109L;儿童 (5.012.0 )109L;新生儿(15.020.0)109L 检查介绍: 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发热、急性感染、严重烧伤、急

2、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应用激素、白血病等。 减少见于: 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生理因素影响可使白细胞增多,成人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46%66% 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2%8% 嗜酸粒细胞 1%5% 嗜碱粒细胞 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10% 浆细胞 0.1%,中性粒细胞,正常范围: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检查介绍: 是白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临床意义: 增多: 见于急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减低: 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

3、染、粒细胞缺乏症、抗癌药物治疗等 生理因素影响,中性粒细胞计数,200070%=? 200020%=?,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范围:2040 检查介绍: 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疾病(如肝炎)、水痘、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白血病 减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X线照射,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100300)109L 检查介绍: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感染、缺氧、创伤、骨折、恶性肿瘤等。 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

4、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 男性 (4.05.5)1012L;女性 (3.55.0) 1012 L; 检查介绍: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所致。如严 重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或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病因纠正后可恢复正常。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

5、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计数(RBC),减少见于: 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 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机械损伤、理化、生物因素 等引起溶血)、红细胞膜缺陷、酶缺陷(遗传性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等) 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 男性 120160gL(12.0-16.0gdl);女性 110150gL(11.0-15.0gdl);新生儿 170200gL(18.0-19.0gdl) 检查介绍: 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血红蛋白(Hb),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

6、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吸烟,剧烈活动、恐惧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血红蛋白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假性贫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高? 正常? 低? 贫血?,血细胞比容(HCT),正常范围: 男性 4054;女性 3747; 检查介绍: 红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临床意义:临床补液的

7、实验检查依据 红细胞比容升高: 大面积烧伤等各种有脱水以及红细胞增多的病人,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 红细胞比容减少: 见于血容量增多的情况、各种贫血病人 扩溶治疗参考指标,网织红细胞计数(RC),正常范围:成人0.0080.02 检查介绍: 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贫血治疗有效时.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酶学检查,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肌

8、酸激酶(CK),正常范围: 成人22 270 IU/L 。新生儿为其35 倍,婴儿为成人的3倍,儿童和青少年相当于成 人的上限。 检查介绍: 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中。,CK CK-MB,增高: 急性心梗: CK 、 CK-MB增高 病毒性心肌炎:CK轻到中度增高,CK-MB轻度增高。 心脏手术后: CK 、CK-MB都增加,上升程度与手术对心脏的损伤程度有关。,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范围: 比色法:828UL;连续监测法:820UL。 检查介绍: 旧称谷草转氨酶(GOT)。AST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脏次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9、ST),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心梗、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肝脏疾病(淤血、急性肝炎等)、胆道疾病、骨骼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乳酸脱氢酶(LDH或LD),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心梗、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衰、肝脏疾病。,肌钙蛋白(cTnI),正常范围:0.1ngml 检查介绍: 肌钙蛋白是由3个亚单位,即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及肌钙蛋白T组成的复合物。 临床意义: 急性心梗、心肌炎、心肌损伤时增高,急性心梗酶学改变,脑利钠肽(BNP),正常范围:0100pg/ml(免疫荧光法) 检查介绍: 正常人主要存在心室肌内,分泌量随心室充盈压的高低变化。 临床意义: BNP生理作用为

10、扩张血管,增加排钠,减少水钠潴留。心衰时BNP分泌增加,增高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肾功能检查,血清尿素氮(BUN) 血肌酐(Cr或Crea),血清尿素氮(BUN),正常范围:3.0-7.5mmol/L 检查介绍: 尿素氮是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尿素氮主要通过血流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清尿素氮/肌酐,临床意义: 肾性增高:因肾脏疾病引起, 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 肾前性增高:因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脱水、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等。 肾后性增高:因尿路梗阻肾组织压力增加。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 减少的临床意义较小,偶见于急性肝

11、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血肌酐(Cr或Crea),正常范围:40 135 ummol/L 检查介绍: 主要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但不被肾小管所吸收。当肾实质受到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因此血肌酐不能反映早期肾功能受损 临床意义: 增高:血肌酐上升越高,肾功能越差。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减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等。,休息、休息一会儿 ,肝功能检查,结合胆红素(SDB或DBIL) 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 总胆红素(TBIL或STB)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

12、T),结合胆红素(SDB或DBIL),正常范围:0 8 ummol/L 检查介绍: 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正常范围:0 20 ummol/L 检查介绍: 总胆红素是由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组成,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胆红素(SIB或IBIL),临床意义: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等 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为梗阻性黄疸 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主: 为肝细胞性黄疸 结合胆红

13、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TBIL或STB),正常范围:3.425molL。 检查介绍: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增高: 肝前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是溶血性贫血、感染(疟疾)、输血反应、烧伤、大血肿的吸收等 肝细胞性黄疸:最多见于感染或毒性所致的肝实质性损伤,包括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等 肝后性黄疸:胆管阻塞,总胆红素(TBIL或STB),特别说明:总胆红素用于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及类型 小于34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性黄疽 34170 umolL为轻度黄疽 170340molL为中度黄疸 340molL为高

14、度黄疸 完全阻塞性黄疸 340510molL 不完全阻塞者为170265molL 肝细胞性黄疽为17200molL 溶血性黄疸85molL。,总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范围:5 64 IUL 检查介绍: 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体内肝、肾、心、肌肉等组织和器官内都含有ALT。 临床意义: 增高 肝胆疾病的急性期:ALT较AST敏感、升高幅度大,在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早期,ALT升高显著。 胆道阻塞:ALT轻度升高。若ALT明显持续升高,表示伴有肝细胞损害 心脏疾病:心衰、心肌炎、缺氧致肝细胞损害,ALT轻度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范围:5 50 IUL 检

15、查介绍: 旧称谷草转氨酶(GOT)。AST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脏次之。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心肌梗死、肝脏疾患、胆道疾患、内分泌疾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药物中毒、白血病。 减低: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AST/ALT的意义,比值1.0 特别是 2.0 主要见于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电解质检查,血清钾(K+) 血清钠(Na+) 血清氯(Cl-) 血清钙(Ca2+) 血清镁(Mg2+),血清钾(K+),正常范围:3.55.5mmolL 检查介绍: 指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人体钾主要分布在细胞内,钾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正常钾代谢,摄入: 食物 吸收: 肠道 分布: 98% 细胞内(ICF) 2% 细胞外(ECF) 排泄: 肾(80%90) 肠(10) 皮肤,细胞外2%,血清钾(3.55.5mmol/L),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potassium within body,细胞内98% (150mmol/L),体内钾 (50mmol/Kg体重,高钾血症原因,排钾减少 K+从细胞内逸出 入钾过多,少尿,潴钾性利尿剂,醛固酮,酸中毒,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细胞损伤,酸中毒,H+,血K+ ,肾小管,对机体的影响,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 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后 对心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