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238927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整理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经济学基本内容1. 导论1.1. 制度的起源(制度即:游戏规则)l 任何一个制度都是长期博弈的结果(无论正式非正式的制度)l 只有自然演进的制度才是好制度l 尊重传统,尊重制度,存在且长期存在的东西(制度)有其存在的理由1.2. 制度的分类l 正式制度(有形制度、显规则)如:宪法、法律、有文字规定的内容l 非正式制度(无形制度、潜规则)如:习俗、道德1.3. 制度的功能和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如:包产到户制度1.4. 兰德斯“新国富论”国富国穷l 国穷国富的原因要从多角度、多因素分析l G=K-L-TEC-ENR-INS-CUL-GEO2. 第一讲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2.1. 发展经济学

2、与发展中国家2.1.1.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l 广义论:凡是研究一个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问题都可以看作发展经济学l 狭义论:研究发展中国家或农业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2.1.2. 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l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二战后由非殖民运动中从殖民地转变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l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UDDP四种l 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普遍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很慢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失业现象严重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社会制度发育不健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脆弱的地位社会

3、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二元经理理论:社会方面:大范围落后农村与先进城市同时并存,乡村与市场严重对立;经济方面:落后的农业经济与少数的先进工业经济并存;农村里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落后国家的人素质较低、懒惰、受教育程度较低2.1.3.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l 研究任务:贫穷落后的原因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l 研究特点:注重长期、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发展政策及战略更关注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2.1.4. 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演进及其主要理解发展经济学的演进(变迁):l 第一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此时结构主义是主流)繁荣期(黄金期)

4、l 几种有影响的发展模型:(第一阶段) “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增长率=储蓄/资本 g=s/k)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收入(发展的关键是:增加资本积累) 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起飞的条件经济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l 主要理论流派(总的可分两大类: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结构主义学派(强调结构变化) 新古典主义学派(现在的主流) 激进主义学派(新马克思主义) 新制度主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背景原因:19291933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1936年),二战时并未被接受,二战结束之后被全球主要

5、各国所接受(国家干预主义)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效应早期发展理论的特征: 唯资本论(资本决定论) 唯工业化论 唯计划化论(强调政府计划和政府干预) 反单一经济学倾向(倡导“双元经济学”) 反对比较成本理论(反对自由贸易,强调贸易保护,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即:“脱钩论”进口替代的工业化)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激进主义的兴起(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依附论”l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伴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发展经济学进入了“衰落期”“收益递减期”产生了“悲观主义思潮”l 背景原因: 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滞涨病” “里根撒切尔”革命(非国有

6、化的改革运动(私有化、自由化)“经济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登场 哈耶克(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从知识论和信息论的角度论证了计划经济行不通l 特点: 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开始重视农村的发展,纠正对“工业化”的狭义理解 重新强调外贸和外贸的作用,强调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对发展目标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以前的“发展=增长”转向强调发展目标的多元性) 坚持单一经济学的观点开始流行,反对双元经济理论 激进主义发展理论的出现(依附论)l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l 背景原因:伴随着“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复兴,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兴起l 标志(表现):

7、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经济学)强调计划、市场、制度至关重要 新经济学史(“新历史经济学”(诺斯、福格尔) 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用经济学去分析政治或非经济学的问题 寻租理论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2.1.5. 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其研究方法l 性质:跨学科性、综合性(不能把非经济因素抛弃,要把它视作内生因素)、边缘性l 研究方法:侧重动态的非均衡分析侧重于结构分析侧重于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方法侧重于经验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2.2.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水平的度量2.2.1.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一年)

8、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通常用GDP来表示。(数量概念)2.2.2. 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指伴随着产出增长的同时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侧重于质量)2.2.3.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增长的结果。一般来说,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有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发展包括增长,但不仅限于增长。发展的内涵:投入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一二三类产业结构如何变化)产品构成变化和质量改进国民物质福利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公平正义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等2.2.4. 战

9、后人类发展思想的演变l 增长发展观:把增长等同于发展,导致的错误是没有发展的增长l 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发展思想:(消灭:贫困、失业、收入不平等等)l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丹尼斯古勒特:生存、自尊、自由(把人从异化现象(人成为自己创造的产品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实现从谋生到乐生)阿玛迪亚森:不仅增加商品消费数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人的能力(人类发展指数)l 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 公平性原则: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可持续性原则: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和谐性原则:要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

10、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l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l 新发展理念: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l 非主流发展思想:反对现代化(甘地)增长价值怀疑论(反增长论。米香)梅多斯世界末日模型(零增长论)2.2.5. 发展水平的度量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GDP/GNP指标联合国社会发展研

11、究所的16项指标世界银行指标阿待尔温莫尔斯的40个变量体系(对经济、政治、社会的综合考察)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中常用)11项指标 人均GNP 农业产值占GNP比重(15%以下) 服务业产值占GNP比重(45%以上) 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 识字率(80%以上) 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人口比重 每名医生服务的人口数量(1000人以下) 平均预期寿命 城市化率(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婴儿死亡率2.3. 工业化与现代化2.3.1.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现代化)2.3.1.

12、1. 什么是工业化l 工业化: 狭义: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统治地位的过程(工业的发展) 广义:指发展和现代化,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张培刚的观点: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l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最本质特征: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工业化包含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进步和发展 工业化必然导致整个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变化 伴随工业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产量的降低。印度发展经济学家撒克的工业化定义: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

13、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份额不断上升。2.3.1.2.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实质广义的工业化):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并引起深刻变化。2.3.1.3.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化的范围比工业化大l 共同点(即工业化的三点特征):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从而也是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也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14、。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是在下降的。l 区别: 内容上:现代化比工业化广泛 时间上:现代化比工业化久远。2.3.1.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l 信息化即信息技术革命(再现代化理论,后后工业化社会)l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传统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是发展新经济的前提 信息化是当代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最高成就l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双重挑战:传统工业化尚未完成,又遇到信息化的挑战l 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以工业化推动培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促进工业化。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相

15、结合的道路。2.3.2. 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l 发动因素(指能直接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变革,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不等于有利因素和必要条件,而且要区分发动主体与发动因素) 技术变迁和创新 制度变迁和创新 企业家及其管理才能(原因:企业家的某些才能使政府管员不具备的,经济生活中大量的不确定,需要敢于冒险,有判断能力和充满信心的企业家;市场制度越不健全,越需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2.3.3.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一)假设: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一种没有利润、利息、投资和非自愿失业的静止均衡状态,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会打破这种静止均衡状态(二)创新:创新就是推动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