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2259405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侵犯行为(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七章第七章 侵侵 犯犯 行行 为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 1.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 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报复性侵犯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和不快。侵犯的目的就是要使对方遭到不幸。工具性侵犯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强盗拦路抢劫)。 2.根据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言语的侵犯与动作的侵犯。言语侵犯是使用语言、表情对他人

2、进行的侵犯;动作侵犯是使用身体的一些部位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的侵犯。二、侵犯行为的性质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可以确定为不同的性质。 1、反社会侵犯行为(antisocial aggression) 凡具有上述侵犯行为的三个特点,并且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 2、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 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如自卫行为、教师和家长教训孩子等。 第二节 侵犯行为的理论

3、一、本能论(一)弗洛依德的死亡本能论(二)洛伦茨的侵犯本能论 他认为,侵犯的动因是本能的,生而就有的,这种本能的能量在机体内部是可以不断积蓄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会转变为侵犯的内在冲动而释放出来,从而引发侵犯行为。资资 料料 有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丽鱼,在自然环境里,雄鱼并不攻击雌鱼,也不攻击其他种类雄鱼,而只是攻击同类雄鱼。在鱼缸饲养条件下,缸内营养成分是不够的。如果从鱼缸中拿走所有其他同类雄鱼,只剩下一条雄鱼,这时已经没有竞争对手的雄鱼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假设攻击本能是存在的,攻击需要的滋长会导致这条雄鱼去攻击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适宜作为攻击对象的不同种类的雄鱼,甚至雌鱼。结果,当其同类的雄鱼

4、不存在时,这条雄鱼先是攻击不同种类的雄鱼,而这些雄鱼以前是不被它理睬的;当最后只剩雌鱼时,它就进攻并杀死雌鱼。二、动机论二、动机论 该理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动机论认为,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当一个人遇到挫折之时,如果认为这是由他人故意造成的,则其挫折感很可能引起侵犯行为;如果认为这是由偶然因素而遭到挫折,则其挫折很可能不引起侵犯行为。 动机论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转移,即找所谓替罪羊,而替罪羊一般是弱者。实 验 资 料 在一个学习环境里,实验者助手故意辱骂女性被试,使她产生愤怒的情绪,然后要她们去惩罚犯错误的儿童,结果,她

5、们倾向于对那些无吸引力、口吃的犯错误的儿童施以强的惩罚,从而使这些儿童比漂亮、口齿伶俐的儿童更容易成为侵犯目标转移的对象(Bercowitz,1979)。研究还表明,当儿童受到老师和同伴的激怒时,往往攻击无生命的东西,如玩具等(Johnston,1977)。 研究表明,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 1、目标的重要性 追求目标越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 2、目标的临近性 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 3.目标的合法性受质疑 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

6、起侵犯行为。4.产生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感 伯克威茨(L.Berkowitz)认为,挫折所引起的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一种进行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外在的侵犯行为。而且这种“准备状态”不但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和个体以往习得的侵犯习惯产生,因此,挫折并不是导致侵犯的唯一原因。 伯克威茨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侵犯行为。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美国步枪协会提出的一个口号“杀人的不是枪,而是人”被证明是比较苍白的。三、社会学习理论(一)侵犯行为的起因班杜

7、拉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起,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此外,当个体通过其他途径不能实现他所向往的目标时,也就是当个体别无选择而只有侵犯这一出路时,个体才会采用侵犯行为来达到目的。这就是说,侵犯行为是被自己预期的结果所推动的。 本能论、动机论、社会学习理论在侵犯行为起因方面观点的差异为:本能论侵犯本能侵犯行为动机论挫折侵犯动机侵犯行为 顺从依赖令人反感的体验追求成就社会学情绪唤起畏缩后退习理论诱发动机侵犯行为预期的后果心因性病痛吸毒酗酒,自我 麻醉 建设性解决问题 班杜拉基于上述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

8、1、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仅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有同样的作用。这是动机论所不能解释的。2、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而对其他人来说未必如此。3、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能论和动机论看来,在侵犯行为得以表现之前,其能量是一直维持着的,只有通过侵犯行为的表现,才能“发泄”这种能量,也才能减弱这种侵犯的倾向。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通过对 环境刺激和行为后果的认知,就

9、可以减缓情绪的唤醒,从而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认为,大多数的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 儿童目睹侵犯行为后的行为表现儿童目睹侵犯行为后的行为表现实验条件实验条件 有形的(打)有形的(打) 言语的(骂言语的(骂)暴力模式(实验组)暴力模式(实验组) 平静模式(控制组)平静模式(控制组) _ 25 20 15 10 5 0侵侵犯犯模模特特反反应应平平均均数数 活模特 电影 动画 非攻击 无模特 模特 模特 性模特侵犯行为的模仿(采自Bandura,1973) 第三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生物的 1、遗传因素 如染色体为

10、XYY的男人更富攻击性。 2、神经因素 (1)下丘脑。破坏猫的下丘脑腹内侧核,猫会产生异常凶猛的攻击行为。“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 (2)边缘系统。刺激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可使动物产生防御反应,而切除双侧杏仁核则一般会引起情绪低落,动物变得较为温顺。3、生物化学因素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侵犯行为有关。 (2)雄性性激素与侵犯有关。 (3)低血糖似乎都与侵犯性联系在一起。二、社会和环境的 1、痛苦。痛苦往往引起愤怒。 2、侮辱。 3、否定性评价。当个体受到否定性评价,而他又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故意的,往往导致愤怒和侵犯。 4、环境压力。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也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导致个体

11、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引起侵犯行为。 (1)拥挤。有些研究表明拥挤会导致侵犯性增加;有的研究发现拥挤对侵犯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影响。弗里德曼认为,拥挤的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条件,也即拥挤会强化原有的情绪,而不管原有的情绪是什么。梅耶(Mayer,1993)指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有着更高的犯罪率和更高的精神病率。即使这些城市未受到高犯罪率的困扰,但那里的居民也可能更感到恐惧。例如,多伦多的犯罪率是香港的4倍,然而香港的人口密度是多伦多的4倍,香港居民比多伦多居民感到,走在香港的马路上更不安全。(2)去个性化。(3)炎热。(4)噪声。(5)挫折。三、学习和经验的 1、观察模仿。 2、大众传媒与侵犯。

12、(1)宣泄论。认为观看电视里他人的暴力行为可以使观众内心的攻击性用转移的方式发泄出来,反而可以减少他的实际的侵犯行为。 (2)失禁论。认为电视里的暴力会起到激发和榜样的作用,使人的内在的侵犯性失控而爆发出来,特别是对于判断力和自控力较差的儿童更是如此。此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第一,暴力电视为侵犯行为提供了榜样。 第二,暴力电视改变了儿童的思维方式。 第三,暴力电视影响了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四节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侵犯行为的控制一、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二、惩罚侵犯行为(一)惩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重要手段(二)谨慎运用惩罚 1.使用严厉惩罚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往往具有特别强的攻击性。 2.如果能在和睦关系的前提下明智地运用惩罚手段,那惩罚就是有用的。 3.严厉惩罚经常能使人顺从,但它很少使人产生内化,对还没有形成价值判断的孩子来说,适度惩罚的威胁作用比严厉惩罚更有效。三、说服教育 通过说服教育,能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严重的危害性认识。(一)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二)提供痛苦的线索,即产生移情。(三)学会自我控制 1.加强意志的自制性 2.正确归因四、恰当的宣泄 阿伦森提出,一是用体育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二是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侵犯行为;三是做一些直接的侵犯行为。五、控制暴力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