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查因详解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186464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血糖症查因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查因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查因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查因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低血糖症查因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血糖症查因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血糖症查因详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血糖症查因一、功能性(反应性、餐后)低血糖症(一)原因不明性自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此组低血糖症临床最常见(约占70%),病因不明,多见于有神经质的中年女性,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偏高有关。低血糖常于餐后2-4h发作,症状轻,以交感神经受刺激及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症群为主,脑神经缺糖症状少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5-20 min,多自行恢复或稍进食即缓解。为预防发作常加餐,故患者多肥胖。病史长,但症状无进行性加重。空腹血糖正常,发作时血糖很少<2.24mmol/L,糖耐量正常或在 2-4 h呈反应性低血糖。低血糖发作时(血糖<1.67mmol/L时)胰岛素分泌停止。胰岛素释

2、放指数<0.3,修正指数低于50U/ mg。本症须与轻型胰岛素瘤鉴别。(二)滋养性低血糖症见于胃大部切除术、胃肠吻合术、伴有或不伴有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幽门成形术患者,进食后食物迅速进人小肠,导致食物快速吸收,尤其进食含糖流汁后30-60 min血糖达11.1-16.65 mmol/LL(200-300mg/dl),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血糖下降,于餐后2-4h降至2.78mmol/L(50 mg/dl)以下,出现以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症状。本症有胃肠手术史。餐后高血糖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空腹血糖正常,高峰迅即出现且高于正常,2-3h出现低血糖反应。(三)早期2型糖尿病性低血糖症患者多肥

3、胖,餐后刺激胰岛素释放延迟,血糖升高时才使胰岛素过量释放,导致低血糖发作。多于餐后3-5h发作。空腹血糖正常,糖耐量试验呈糖尿病曲线,于服糖后3-5h血糖下降至2.50 mmol/L(45 mg/dl)以下,出现晚期低血糖反应。二、器质性(吸收后、空腹期)低血糖症(一)胰岛素瘤成年人器质性低血糖症较常见病因。多为良性腺瘤,90%为单个,少数为多个。腺癌次之,体积较大,诊断时多有局部淋巴结及肝脏转移。B细胞增生成年人少见,可为弥漫性或结节状,有时伴微小腺瘤。异位胰岛素瘤多位于十二指肠、肝门及胰腺附近,术前定位困难。肿瘤组织自主性分泌大量胰岛素,致血浆胰岛素浓度绝对过高。正常人胰动脉血糖浓度与胰静

4、脉胰岛素含量呈负相关,当血糖降低时(血糖<1.67 mmol/L胰岛素分泌停止,而胰岛素瘤组织缺乏这种调节机制,血糖已明显降低仍继续分泌胰岛素,致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症。低血糖多在晨空腹发作,饥饿、劳累、精神刺激。饮酒、月经来潮、发热等均可诱发。症状由轻渐重,由偶发到频发。早期以交感神经受刺激及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症群为主,病情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后期多以脑功能障碍为主。多次发作久病后血糖可降至2.24 mmol/L以下,甚至1.lmmol/L(20 mg/dl)。给予葡萄糖后症状很快消失。久病多次发作常影响智力及记忆力、定向力等。癌肿者低血糖症更严重,伴消瘦、肝肿大、腹块、腹痛等。多发性内分

5、泌腺瘤I型(MEN-I型)伴胰岛素瘤者,除低血糖症外常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腺瘤、胰岛D细胞瘤(卓一艾综合征,Zollinger Eilison Syndrome)等症状和体征。本病诊断依据:Whipple三联症存在(见病史);空腹(基础)血浆胰岛素(放免法,IRI)>30 mU/L(甚至 160 mU/L);发作时血糖<1.6 mmol/L(30mg/dl),IRI>6mU/1(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停止)胰岛素释放指数>O.4,修正后指数>85u/mg(正常<50u/mg);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类似物(PLC)值超过所测胰岛素浓度的

6、25%。定位诊断借助于B型超声、CT、MRI、ECT等。(二)内分泌性低血糖症1.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其中最常见的是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由于垂体前叶激素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FSH、LH)缺乏或不足,致靶腺一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甲状腺激素(T3、T4)不足,致使肝糖原贮备不足、肝糖原分解及异生减少、肠道对糖的吸收减少,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等,因此极易发生低血糖症。患者平时进食量少,甚至厌食,不能耐受饥饿,常于空腹时发生低血糖症,甚至昏迷。对

7、外源性胰岛素非常敏感,少量胰岛素即可诱发低血糖昏迷。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高渗糖后可刺激内生性胰岛素分泌增多而致低血糖昏迷。当有应激发生垂体危象时,以低血糖昏迷最常见。诊断依据: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尤其席汉综合征)病史及体征;垂体前叶激素测定值低于正常;甲状腺激素(T3、T4)、血尿皮质醇、性激素(E2、T)低于正常;低血糖症诊断确立。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缺乏或不足,机体代谢率低下,胃酸等消化酶缺少,患者食欲差,进食量少,肠道对糖的吸收缓慢,组织代谢所需酶系产生不足或其活性降低,致使糖原合成及分解、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均发生障碍,引起低血糖状态。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肾上腺皮质功

8、能减低,特别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性昏迷时皮质醇水平明显降低,致肝糖异生不足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容易引起低血糖症。黏液性水肿昏迷伴低体温时加重糖代谢障碍;当体温低于30。C时肝糖原异生及分解减弱,葡萄测人细胞内的速率减慢,己糖激酶活性降低;当体温低于 25。C时糖的有氧氧化变为无氧酵解,致低血糖状态加重。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及体征存在;T3、T4地测定值低于正常,TSH水平增高;发作时血糖<2.78mmol/L,给予葡萄糖后症状消失。3.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病)伴低血糖症 本病时糖皮质激素不足,患者对胰岛素敏感,肝糖原异生不足,当在饥饿、胃肠道功能紊乱、感染或应用胰岛素时,

9、极易发生低血糖症。本病时有明显乏力、食欲差、消瘦、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及原发病(结核、自身免疫)症状,血糖至3.67 mmol/L(60mg/dl)左右时已有明显低血糖症状。诊断依据:低血糖症诊断明确;阿狄森病病史及体征;血、尿皮质醇低于正常;血浆ACTH增高;有过结核史或者自身免疫病史等。4.嗜铬细胞瘤伴低血糖症 Engelman发现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肝转移患者,有顽固的低血糖发作。本病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诱发高血糖,后者又刺激胰岛素分泌过多而致低血糖症。恶性嗜铬细胞瘤伴有肝转移时,产生一种胰岛素样活性物质(NSILA),引起低血糖发作,其发作程度酷似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危象,病死率较高。低血糖发作

10、与高血压发作之间无平行关系,即低血糖发作可无高血压,而高血压发作时可无低血糖。低血糖发作时的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震颤、烦躁不安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与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的症状相同,临床上可误认为是嗜铬细胞瘤危象而延误了对低血糖症的诊治。诊断依据有:有阵发性高血压或者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重等病史及体征;24h尿VMA增高;血尿儿茶酚胺增高;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曲线;B型超声、CT等检查证实肾上腺(髓质)肿瘤或双侧增生。5.胰岛A细胞功能减退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不足,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缺少了桔抗激素而致低血糖症。临床表现酷似胰岛素瘤。国外曾有3例报告,其中1例为成年人。目前本病诊断有赖于胰腺组织

11、病理检查A/B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减低。(三)肝源性低血糖症1.获得性肝病伴低血糖症 肝脏是维持体内血糖稳定的重要器官,是空腹状态血循环中重要供糖来源,这依赖于:肝糖原贮备充足;葡萄糖的来源和糖原异生的底物供给充足;糖原合成、分解、异生的有关酶系功能正常。长期空腹时糖异生是提供循环血中糖的唯一来源。动物试验切除肝组织80%以上才发生低血糖反应。临床上多见于获得性肝病(见病因分类)晚期,低血糖症常是临终前的表现。低血糖的原因:肝细胞损害致肝糖原储存严重不足,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及肝糖释放人血循环的量等均减少;肝细胞对胰岛素的分解灭活减少,使血浆胰岛素水平增高;肝癌或肝硬化时对葡萄糖消耗增多;癌组织产生

12、胰岛素祥物质有关;肝病时对雌激素灭活减弱,血循中其含量增高,拮抗生长激素及胰高糖素的作用,致低血糖症。肝源性低血糖多于空腹时发作,禁食、误餐、限制碳水化合物摄人均可诱发。注射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不能纠正低血糖症。发作程度及频率呈进行性加重,其症状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易误为肝性脑病。诊断依据:有肝病史及体征,低血糖症多见于肝病晚期,属临终前表现;空腹血糖低于正常,糖耐量试验呈糖尿病样曲线,于服糖后4-7h血糖逐渐下降至过低水平;肝功能异常;注射肾上腺素及胰高糖素后血糖不上升。2.遗传性酶原异常性低血糖症(1)糖原累积病(糖原沉着症):糖原代谢病,由于缺乏糖原合成与分解的酶类所致。目前已知者10型,

13、与低血糖有关者有I、型。第I型(Von Giethe病):在肝、肾等组织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将葡萄糖-6-磷酸分解为葡萄糖,故出现低血糖反应。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浓度增高,促进糖原合成,过多的糖原累积肝、肾、牌组织内,导致肝、脾、肾肿大。由于葡萄糖-6-磷酸不能转化为葡萄糖,糖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致乳酸性酸中毒。体内能量来源依赖于蛋白质及脂肪分解代谢加强,致患儿生长发育障碍,酮体生成增加,常伴有酮症酸中毒。体内过量的乳酸及酮体由肾小管排泄增多,影响了尿酸排泄,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致痛风。长期低血糖刺激脂肪分解,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脂肪酸血症,可于臀部及四肢伸面形成黄色瘤。由于缺乏

14、糖原分解酶,对胰高糖素无反应。诊断依据:患儿出生后即被发现肝、脾、肾肿大,反复低血糖发作,消瘦、矮小、智力低下;有上述代谢异常;胰高糖素0.5 mg肌肉注射后10-20min,正常人空腹血糖上升 3-4mmol/L(54-72mg/dl),本病者上升0.1 mmol/L(.8 mg/dl)但乳酸上升 3-6 mmol/L(30-60mg/dl);肝穿刺活检测定肝糖原常大于正常值6%湿重,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缺如或很低。第皿型Cori病):脱枝酶(淀粉-1,6-葡萄糖苷酶)缺乏,致糖原中1:6糖苷键水解困难,仅能经磷酸化酶分解糖原分子中1:4糖苷键,直至糖原分枝脱落而成界限糊精(Linit d

15、ex-trin),此物与碘呈紫色反应。由于糖原尚能进行磷酸化水解为葡萄糖,且糖原异生正常,所以低血糖症及高脂血症比第1型轻,但肌肉症状较重(肌肉萎缩、软弱无力等)。成年人症状轻者可仅有肌无力或无症状。诊断依据:胰高糖素试验:晨空腹肌肉注射0.5mg后空腹血糖不上升或上升很少,如患者不能耐受一夜饥饿,也可于进食2 h后重复此试验,因此时糖原分枝已恢复,可被胰高糖素分解,血糖上升3-4 mmol/L(54-72 mg/dl)属正常反应,血乳酸浓度无变化;界限糊精试验:红细胞、白细胞用组织化学反应证实其存在;肝及肌肉活检呈相同反应。第VI型(Hers病):由于肝磷酸化酶缺乏所致。临床以肝肿大为特征,

16、低血糖症轻或无。胰高糖素肌肉注射后血糖不上升,提示磷酸化酶缺乏。用甘油刺激后血糖明显上升。本症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病情轻、预后较好。肝活检证实糖原沉着过多及磷酸化酶活性减低。第型L由于肝磷酸化激酶缺乏所致。有两型,甲型伴有肝肿大,对胰高糖素反应正常;乙型有肝肿大,饥饿性低血糖,对胰高糖素反应差。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9:1。有生长发育迟缓、运动神经发育受累及神经传导速度缓慢。男性可有智力减退,女性症状轻。甲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型为性联染色体隐性遗传。(2)肝糖原异生酶缺乏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罕见。多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常因感染诱发低血糖症,伴代谢性酮症酸中毒。生长迟缓,肝肿大,肌张力低、嗜睡、呕吐、惊厥。成年人常于餐后2-4h出现低血糖反应,伴代谢性酸中毒,有肝肿大。饥饿可诱发低血糖发作,果糖、丙氨酸、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