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047860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汇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隋三台:御史台(掌监察)、谒者台和司隶台(掌巡查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朝集: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验后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开皇律律文500条,素有“刑纲简要,疏而不失”的美誉,是唐律的制定基础,具有很高的立法成就,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

2、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唐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

3、。五花判事:中书舍人凡六员,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相互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封驳:门下省发现中书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拟。涂归: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甚至有权在中书所拟诏令上进行涂改,驳归中书重写。唐律疏议 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义、故唐律疏义,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租庸调: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折冲府:是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

4、人,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这是府一级的组织。府以下,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及旅帅;五十人为队,有队正、副;十人为火,有火长。“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这是大唐的最高学府,不过崇文馆设立于贞观十三年,在贞观十一年,长安只有一个弘文馆而已。氏族志: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姓氏录:唐高宗诏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

5、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及太常丞吕才等十二人商议编录,于显庆四年(659)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高宗为该书亲自写序,并规定了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由于兵卒以军功升五品以上官者亦入书限,引起缙绅士大夫哗然,多耻被甄叙,并号该书为“勋格”。随后,李义府上奏高宗收回全国的氏族志加以焚毁。姓氏录贯彻“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姓和家亦大为减少,已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和雇(和雇匠):由政府出资招雇,又可分为明资匠和长上匠两种。开元通宝: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

6、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长征健儿:边镇戍兵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起正式实行招募制,因为要长期服役,招募的戍兵被称为“常从兵”或“长征健儿”。团练:地方武力主要是团结兵,亦称团练。/中国古代地方民兵制度,在乡间的民兵,亦称乡兵。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范阳

7、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牙兵:节度使武装的核心。四镇之乱: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为留后,实行藩镇传子。德宗不允,战事遂起。李惟岳虽兵败被杀,但因在瓜分成德领地时,诸将不服,幽州朱滔又联合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和淮西李希烈等再次举兵叛乱。建中四年,李希烈围襄城,唐德宗急忙抽调泾原兵五千人赴援。由于没有赏赐出界钱粮及犒

8、师饭菜粗粝,泾原兵士哗变,并推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帅,将德宗包围在奉天(今陕西乾县)城中达一月之久,后被入关赴援的神策军将李晟率部平定。朱滔等人亦相继表示归顺朝廷,由传子制之争引起的藩镇叛乱至此平息。贴黄:唐诏敕皆以黄纸书写,如有所更改,亦用黄纸贴去,称为贴黄。四贵:唐代两枢密使和两护军中尉的合称。唐德宗时,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皆由宦官担任,宦官从此正式掌握禁军;代宗时,设立执掌机要的枢密使,也由宦官担任,宦官正式参与国家政事。两中尉和两枢密使合称“四贵”,他们任免将相,调动军队,甚至废立皇帝,成为最有权势的宦官,这是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典型表现。“二王八司马”事件:唐朝中期以

9、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永贞革新。二王”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南衙北司:中国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朝官和宦官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甘露之变: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

10、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唐修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建立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下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古文运动:是指唐代

11、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五代十国头(投)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

12、等组织,称为头下。元朝称投下。一般讲凡皇族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头下可建筑州城,其余不得构筑城池,只能立堡树寨以区别于他种建置,又有称军的头下。打草谷:是辽代常见的语词。辽初,军队出征,“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辽史兵卫志上)。这种无专门的后勤保障,靠军人自筹给养,掳掠民间粮草财物的方式,被辽人称作打草谷。 京铤:南唐在建安地区,制造的乳茶, “初造研膏,继造蜡面,既又製其佳者,号曰京挺”,作为贡品。蕃书:模仿汉字创造的西夏文字水户:壮族大多数傍水而居,因此有些地方称壮民为“水户”。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

13、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而得名。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两宋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监司:宋太宗至道三年将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寺、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计相:即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分取宰相的财权。内外相制:在兵力部署上,禁军一半驻京师开封,一半驻地方,“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在中央禁军的部署上,开封城内和城外、开封和京畿州县,也都维持一定的

14、比例。封弥: 又称“糊名”。贡举考试考校试卷的一项规定。唐命试者在试卷上自糊姓名。宋淳化三年(992)殿试,初行糊名考校法。咸平二年(999)礼部试,选派官员专司封印卷首。明道二年(1033)诸州解试,亦令封弥。景佑四年(1037),又令开封府、国子监及头试实行封弥法。从此,各级考试在试者纳卷后,普遍密封卷头、或截去卷头,编成字号,送誊录所抄成副本,据以考校定等。初考官考校试卷后,亦密封所定等第,再送复考官。誊录法: 所谓“誊录”,就是抄写试卷,是宋朝用于杜绝舞弊的方法之一。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誊录与封弥合称弥封誊录制。三冗(冗官:冗兵:

15、冗费):支移:北宋政府在交纳田赋时用来盘剥农民的方法,即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全须自备折变: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丁口之赋: 宋初把凡是以身丁为对象而征收的赋税,总名之为“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宋初把凡是以牛皮、盐、曲之类为对象而征收的赋税,总名为“杂变之赋” 诡名子户:在宋代,由于赋役的苛重和不均,一般地主和形势户,为了减轻赋税,便把自家的土地和人丁分散在许多户头,即诡名子户。诡名寄产:在宋代,由于赋役的苛重和不均,把土地假称献纳给僧寺、道观,即诡名寄产诡名挟佃:在宋代,由于赋役的苛重和不均,“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即诡名挟佃地客(旁户):身份比佃农低,是一种投靠户。博买务:宋代统治者在灭掉后蜀之后,在成都设置“博买务”,四川出产的布帛完全由博买务收购专卖 。澶渊之盟: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