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92761431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的挑战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20世纪上半期,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高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通过利率管制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在8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潮流,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印度台湾香港拉美三国美国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一、一、20世纪世纪30年代强化银行监督和利率管制年代强化银行监督和

2、利率管制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颁布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35年的银行法。对银行支付存款利率进行限制。授权美联储发布“Q条例”,规定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2.5%的水平维持至1957年。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并限制新银行开业。二、二、20世纪世纪60年代以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年代以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显现1、僵化的资金价格不利于竞争;2、僵化的利率管制不能适应当时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式,银行经营困难,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7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了银行业经营危机,银

3、行破产数量逐年增加,到80年代中后期达到最高;3、金融体系的扭曲限制了货币调控机制发挥作用,纷纷发明新型金融工具规避“Q条例”的限制;三、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步骤三、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步骤进入70年代,利率管制逐渐被认为无助于银行提高盈利和控制风险,美国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80年代初期的金融改革,是以打破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美国利率市美国利率市场化化进程程1970年6月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1年11月准许证券公司引入货币市场基金1973年5月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78年6月准许存款机构引入

4、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个月、1万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计支付利息的限制1980年3月取消贷款最高上限规定,提出分阶段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设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1980年12月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NOW账户业务1982年5月准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货币市场存款账户(91天期限,7500美元以上),并放松对3年6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1982年12月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2500美元以上)1983年1月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1983年10月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1986年3月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四、改革银行监管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四、改革银

5、行监管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为与利率市场化及金融创新、金融国际化对监管能力的要求相适应,美国出台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法律。1991年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注资FDIC,规定了对陷入困境的存款机构的紧急解决措施。从1986-1993年,FDIC以接管的形式处理了1235家商业银行的2259亿美元资产。五、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的兴起五、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的兴起金融创新伴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始终,并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后,货币市场基金和垃圾债券的兴起使商业银行受到很大冲击,前者成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后者挤占了银行在借贷市场上的份额。竞争压力使得商业

6、银行不得不改变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纷纷转向“发行分销”(originate-to-distribute)经营模式。资产证券化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培育了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六、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济环境变化六、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济环境变化与宏观政策调整与宏观政策调整总结总结美国历史上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一方面避免存贷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并与以分业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存款保险为核心的危机应对机制相配合,有效化解了当时的经济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严格管制下的低利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获得低成本资金,适应了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思想。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由直接

7、融资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所引发,同时与经济金融市场化和全球化趋势密不可分。这适应了当时以里根总统为代表的美国政府追求市场配置资源和提升社会生产率的政策导向。美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推进过程也非一帆风顺。存款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混业监管体系的确立,为利率市场化成功完成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国利率市场化英国利率市场化一、利率管制及其受到的冲击一、利率管制及其受到的冲击英国的利率管制表现为银行间的利率协定。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基础,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执行存款利率协定、贷款利率协定与拆借利率协定。在这种协定下,英格兰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市场利率。受到

8、的冲受到的冲击:(1)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通胀预期上升,货币当局有关控制利率水平的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2)利率管制削弱了银行业的竞争力,银行存款流失。二、二、“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71年5月,英格兰银行公布了“竞争与信用管制”(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报告,提出了金融改革方案。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废止了银行间利率协议,银行自行决定利率。英国利率市场化的特点:(1)1971年“一步到位”废止利率协定,没有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但是出现反复,1973年再次实施利率管制,直到1981年完成市场化。(2)利率

9、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时进行,如取消分业经营限制、废除对银行的贷款限额管理、对全体银行实行统一的最低流动性比率及其他方面的要求等等。上述措施的同时实行,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更能实现预期目标。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1、通货膨胀率英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趋于稳定,通货膨胀率逐渐走低,加上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70年代中后期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情况得到扭转。2、利率利率协定废止后,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更有弹性。存贷款利率经历了短暂的上升之后,在1971年和1981年两个利率市场化关键年份之后的几年,存贷利差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10、,之后逐渐趋于稳定。英国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英国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变化3、配套改革1971年的改革鼓励银行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开始经营消费信贷、单位信托、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但却导致了通货膨胀严重,市场利率急剧上升,一些银行坏账增加,并发生客户挤提事件,最终因资金无法周转而倒闭,发生“二级银行危机”(Secondary Banking Crisis)。为了防范危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1982年英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随着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迫切需要改革。1997年英国成立金融服务局(FSA),2000年出台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

11、作。四、社会融资结构与金融业格局变化四、社会融资结构与金融业格局变化1、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社会融资结构逐渐向以股票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工具转换,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出现较快的上升。2、综合化经营。改变了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商业银行纷纷进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领域,开始综合化经营。3、金融创新繁荣,而且出现结构性变化。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零售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提高;投资机构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势不可挡。五、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系五、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系随着英国金融业的发展,英格兰银行逐渐发展为英国的中央银行,1998年英国央行获得独立制定利率政策的权力。英国的货币政策

12、目标为多目标制。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充分就业、缩小通货膨胀和消除国际收支赤字,不同时期有所侧重。英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政策、特别存款、存款准备金制度、道义劝说等。总结英国银行业一直以“利率协定”的形式维护着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的稳定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的高通货膨胀使得货币当局对利率水平的控制力不从心,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给英国带来压力。70年代进行了“一步到位”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英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趋于稳定,通货膨胀率走低,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情况得到扭转。英国在80年代又对金融业进行了以金融服务自由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取消了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英国金

13、融体系出现结构性变化。1982年,英国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法国利率市场化法国利率市场化一、利率管制及其特殊的银行分工一、利率管制及其特殊的银行分工利率管制:利率管制:“二战”后为迅速恢复经济,法国政府加强了信贷管制政策,由国家信贷委员会规定银行存贷款的最高利率,将其限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法国的实际利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负利率状态。低利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刺激投资,加快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银行分工:行分工:法国银行有存款银行与实业银行之分。存款银行只能吸收两年以内的短期存款,主要用于短期性贷款;实业银行只能吸收两年以上的中长期存款,主要用于中长期贷款和投资。

14、这种分工使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影响了法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法国的利率市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化改革采取渐进式路径(式路径(19651985):):第一阶段-逐步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先是取消六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再是二年期25万法郎以上的存款利率,到上世纪70年代末,除六个月内定期存款利率和一年内50万法郎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以外的其他存款利率全部放开。第二阶段-适应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趋势,逐步放开贷款利率的限制,并推动各类存款替代金融产品的创新,实现了利率的完全自由化。1980年,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第二阶段的展开,面对着种类

15、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法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效地防范了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65年 取消了六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67年 取消了超过二年期的25万法郎以上的存款利率限制70年代末 除对六个月以内定期存款和一年以内50万法郎以下定期存款利率规定上限外,其他存款利率已全部放开。80年代(1985) 废止控制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做法,对活期存款不计利息,逐步取消了外汇管制和对内资银行向非居民发放法郎贷款的限制,取消特殊贷款贴息,允许银行发行自由利率的大额存单,利率自由化全面推开法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一是利率市场化体

16、现出较强的循序渐进性,先后经历了大约30年时间,与其他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相比,更为稳健;二是法国利率市场化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与金融衍生品发展、外汇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发展共同发展;三是法国利率市场化是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以满足阶段性经济发展目标为特点。三、三、80年代的金融创新工具年代的金融创新工具时间金融工具主要特点1982年6月人民储蓄册按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利息率的活期存款1983年1月工业发展帐户所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对中小企业的优惠利率贷款1983年初附认购证债券债权持有人可按一定比例在指定时间按确定价格购买发债企业的股票1984年3月企业储蓄册为创建新企业或购买企业提供资金。存款的年利率

17、为4.5%,存款期超过两年者可以保证按优惠利率取得贷款1985年3月存款证有最低面额和期限的规定1985年12月商业票据信誉可靠的公司企业发行的期限为10天至2年的票据四、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四、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宏观经济环境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1980年后,资本市场中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的规模都迅速扩大;同期,二级市场上的债券交易量也大幅度上升。六、法国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六、法国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法国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由两种利率构成:一是510天的招标贷款利率(不鼓励的非市场性融资,利率水平较高,也称最高

18、利率);二是回购贷款和票据贴现利率(也称最低利率),这两种利率构成市场基准利率的上下限。法国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货币市场施加影响,以完成货币政策的传导,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调整招标贷款利率或回购贷款利率,一方面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用规模,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供求;另一方面,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的走势具有指示性作用。德国利率市场化德国利率市场化一、一、3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利率管制年代经济危机后的利率管制德国从1932年开始实施利率管制。利率管制方式:最初是以银行间利率协定的形式,后来转变为行政命令方式。范围比较广泛,除存、贷款利率,

19、票据贴现率和各种手续费等也都受到管制。面面临的的问题:(1)资金外流。德国国内的私人和企业为寻求高利息,纷纷将存款转向欧洲货币市场,而德国央行提高利率水平的紧缩政策也因外资的大量流入而难以实现。(2)银行为防止存款外流纷纷绕开利率管制,用其他优惠条件争取存款,形成事实上的高利率状态,使利率管制形同虚设。在内外形势的相互作用下,要求解除利率管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二、率先放松利率管制平稳实现利率市场化二、率先放松利率管制平稳实现利率市场化配套改革与措施:1966年,德国建立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制度。近30年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说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德国央

20、行并没有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理。规定存款利率实施标准利率制,规定由各金融业同业组织相互协商,制定存款的标准利率,或称指导利率,并向其所属的金融机构建议。1962年修改信用制度法,缩小了利率限制对象,启动改革1965年解除对2.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1966年取消超过100万马克、期限在3个半月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限制1967年全面放松利率管制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德国的实际利率水平经历一个较明显的上升过程。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存贷款利差先收窄、后增大。德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全能银行体系,各种业务的风险容易相

21、互抵消,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较强。四、企业融资结构和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四、企业融资结构和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1、企、企业融融资结构:构:德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直接融资规模有所扩大,但银行贷款在非金融部门融资中仍居主导地位。2、居民金融、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构变化:化:金融产品尤其是证券化产品的增加丰富了居民的投资选择,德国住户部门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银行资产下降,保险资产与证券资产上升。五、德国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五、德国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银行的流动性并通过金融市场的利率机制,间接地影响银行的信贷政

22、策以及经济对货币和信贷的需求。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率、伦巴德贷款利率和回购协议利率,其本质都是再融资利率,不过回购协议采用公开市场操作的形式。五、德国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五、德国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上世纪60年代,德国分步骤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贷款利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存贷款利差也先收窄、后增大。由于德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全能银行体系,各种业务的风险容易相互抵消,改革后没有出现象美、英那样的银行集中倒闭危机。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直接融资规模有所扩大,银行贷款在非金融部门融资中仍居主导地位;德国住户部门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银行资产占比从60年代的56.5%下降

23、到90年代的32.8%,主要转变为保险资产和证券资产。日本利率市场化日本利率市场化一、战后畸形的经济结构与约束型金融体制一、战后畸形的经济结构与约束型金融体制“二战”后日本实行约束型金融体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利率有严格的限制。对利率的管制表现为直接限制和指导性限制两种形式,限制的利率包括存款利率、短期贷款利率、长期优惠贷款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其中,对存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是规定上限且指导性地限制利率档次,各金融机构和行业卡特尔的利率只能在规定上限以下浮动;对长期贷款利率,日本银行没有直接的上限限制,但规定长期优惠贷款利率必须与长期金融债券利率联动,而金融债券利率要经日本银行和大藏省以及发

24、行机构共同决定,因此长期贷款利率也受到一定的指导性限制。二、二、70年代利率管制与市场要求间的矛盾日年代利率管制与市场要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益突出内外内外环境的境的变化使利率市化使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全面自由化化和金融全面自由化势在必行:在必行:(1)随着日本逐步跻身经济强国,利率限制导致银行存款转移,金融中介中断;分业制又使银行业不得参与经营证券市场业务,这些都导致银行业经营状况恶化,金融中介机构要求业务交叉和废除利率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2)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迫使日本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扩展业务,导致日本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金融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三、漫长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三、漫长的利率市场化进

25、程时间事件1977年4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批准各商业银行承购的国债可以在持有一段时间后上市销售,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自由化。1978年4月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1986年2月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国债、政府短期债券等在内的短期交易品种逐步丰富。1985年放松1000万日元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利率,CD、MMC等市场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的发行额单位逐渐降低。1989年放松1000万日元以下的小额定期存款利率。1991年11月创设小额的定期市场利率产品,其后,产品面额不断降低。1993年6月废除了面额限制,实现了定期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1994年10月除支票存款(禁止付息)之外,所有的

26、存款利率均实现了市场化。四、改革后利率的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四、改革后利率的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利率管制放松以后,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1979年和1980年日本银行5次提高再贴现率,从3.5%提高到9%,对抑制通货膨胀起了积极作用。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萧条,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多次调低基准利率,实行所谓的“零利率政策”,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如当时日本不采取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日本经济会更糟。五、货币和证券市场迅速发展五、货币和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取消国债发行利率管制和债券市场非价格限制后,国债发行市场迅速扩大,流通市场也日益活跃。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比例迅速上升。而企业

27、闲置资金中,银行存款比例下降,更多投资于有价证券,极大促进了公司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六、金融自由化与银行业危机六、金融自由化与银行业危机1971年日本出台存款保险法,标志着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伴随着日后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尽管存款保险公司没能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银行的破产倒闭,但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先导,对80年代中期金融全面自由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间竞争,带来银行大量倒闭事件;(3)为适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日本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逐渐放松。七、日本的利率调控机制七、日本的利率调控机制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

28、央银行。日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但不同时期各有侧重: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为保证引进技术所需外汇,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2)1973-1974年,日本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后,以稳定物价作为最终目标;3)70年代以前,其中介目标是贷款增加额,70年代后一直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同业拆借利率则一直是日本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日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贷款、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1977年,日本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94年时,放开全部利率限制。在此过程中,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利率市场

29、化后,利率对日本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在应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和90年代以来的经济萧条方面,利率的调控作用意义重大。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竞争加剧,银行为追逐高利润率,冒险性和投机性增强,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资产大幅缩水,形成巨额呆账,形成90年代中期以后的银行大量倒闭事件。澳大利亚利率市场化澳大利亚利率市场化一、管制及放松管制的背景一、管制及放松管制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对金融业实行全面的严格管制,主要措施包括:银行存贷款利率实行严格控制;对银行的贷款总量和投向采取限制性的管理控制;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专业分工;实行汇率管制,严格控制外汇交

30、。放松管制的背景:放松管制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金融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首先,银行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其次,管制限制了竞争,金融体系效率低下,缺乏创新,有效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最后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二、二、80年代的争论与改革年代的争论与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1973年政府取消对银行大额存款的利率控制,进行改革的初步尝试;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坎贝尔调查委员会,对金融管制的效率进行调查;1981年公布了坎贝尔报告(Campbell Report),建议实行浮动汇率,取消对贷款数量的限制,降低银行储备金以及引进外资提高竞争等。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的主要内

31、容包括: 1)取消对银行的直接控制;2)放开国债利率;3)取消外汇管制,实现澳元自由兑换;4)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5)改革证券市场,取消对股票市场佣金率和经纪人准入的限制。三、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三、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放松管制后银行的约束减少,竞争能力增强,迅速扩张。20世纪70年代,银行信贷与GDP的平均比例为43,80年代上升为52,到90年代进一步增加到81。银行重获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明显缩小的情况不同,澳大利亚放开利率管制后存贷款利差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缓慢扩大趋势。金融市场迅速发展。19851999年间,主要产品的交易量

32、增长率都超过20,约为同期GDP名义增长率的3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尤为迅速。负面影响:面影响:金融自由化导致信用扩张,股票市场过度繁荣,债务增加,导致股票市场大崩溃,并进一步引发了金融危机。四、四、90年代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年代改革金融监管体制20世纪80年代末的金融动荡促使澳大利亚各界对金融自由化改革进行反思。1996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金融体系调查组”(FSI),这是政府在继坎贝尔报告之后再次调查澳大利亚的金融制度。调查组在1997年提交了维利斯报告,对澳大利亚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改革建议。澳政府采纳建议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的设立是最重要内容。

33、APRA是响是响应维利斯建利斯建议于于1998年年7 月月1 日成立,把日成立,把对各各类金融金融业务的的监管管权集中于集中于APRA,将分,将分业监管改管改为集中集中监管,管,以适以适应现代金融市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展的需要。 五、利率调控机制五、利率调控机制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是澳大利亚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管理外汇储备,管理清算和结算,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澳储行有两个委员会:一是储备银行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保持国家经济繁荣和维护人民福利的货币政策。二是支付系统委员会(PSB),主要任务是维持澳大利亚金融系统支付和结算方面的稳定性,重点在于确保效率和消除系

34、统风险。此外,澳储行还具有干预危机或紧张情况的广泛权利。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机制从直接方式转变为间接方式。澳储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进行货币政策调控。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是联邦政府债券,包括现券和回购交易总结总结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实行改革,放松金融管制。1973年政府取消对银行大额存款的利率控制,进行改革的初步尝试。80年代在坎贝尔报告(CampbellReport)的基础上,改革全面提速。先后取消对银行的直接控制,放开国债利率,取消外汇管制,改革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后,银行的约束减少,竞争能力增强,迅速扩张,银行重获在金融

35、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银行业的盈利性维持了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是,金融自由化导致信用扩张,股票市场过度繁荣,债务增加导致了1987年10月的股票市场大崩溃,并进一步引发了金融危机。韩国利率市场化韩国利率市场化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中央银行对金融部门监管的主要工具是管制利率和信贷限额管理。1965年9月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名义利率规定的上限进行了调整。将各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加权平均收益率维持在很高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逐渐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政策,转而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管理政策,确定了金融自由化政策,开始了利率体制市场化改革。一、利率管制与信贷限额

36、的实施一、利率管制与信贷限额的实施(一)(一)2020世世纪5050年代,年代,韩国国实行政府主行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型的金融体制 中央银行主要的监管工具为管制利率和信贷限额管理。(二)(二)2020世世纪6060年代,年代,韩国大幅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国大幅提高存款利率上限 1964-1965年间,韩国进行了两场重要的改革:一是外贸政策改革;二是利率政策改革,将官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名义利率规定的上限从15%提高到30%。(三)名(三)名义利率上升,助推利率上升,助推韩国国银行体系行体系规模迅速模迅速扩大大 随着名义利率的上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明显提高,韩国银行体系大

37、规模扩大。二、二、“一波三折一波三折”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从放开到管制、从管制到重新放开的两个阶段。(一)第一(一)第一阶段:段:“激激进式式”的利率市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化改革时间:1981年6月-1988年12月89年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出口停滞,通货膨胀加剧,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韩国政府不得不对利率再次实行管制。(二)第二(二)第二阶段:段:“渐进式式”的利率市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化改革91年按照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逐步渐进式地扩大市场化利率的比重。三、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三、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38、后的经济金融运行(一)(一)经济平平稳增增长促进实际利率由负转正,保障了经济发展,取得多方面的积极成效。(二)(二)对通通货膨膨胀起到明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的抑制作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经济形势明显好转,通货膨胀得到遏制。(三)信用(三)信用总量大幅量大幅扩张,货币供供应量保持相量保持相对平平稳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后信用总量大幅扩张,而货币供应量却始终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四)流(四)流动性增加大幅推高性增加大幅推高资产价格价格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达到了鼓励银行储蓄、抑制非银行投资的目的,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非中介

39、化的状况。俄罗斯利率市场化俄罗斯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一)金融自由化(一)金融自由化吸取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俄政府采取新自由主义改革和转轨战略,全面放开市场价格,国有企业私有化,采用货币主义的紧缩政策消除财政赤字,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冲击。1991年,俄罗斯启动金融自由化改革。(二)改革前各(二)改革前各项经济指指标1、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运行情况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为负,国民经济出现停滞;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高企,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稳定。2、融、融资情况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俄罗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间接融资规模较小。二、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及进程二、利率市场

40、化路径选择及进程(一)激(一)激进式路径的式路径的选择为防止卢布在短期内崩溃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俄罗斯采取激进式改革,主要目标:尽快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俄罗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2年开始,1995年结束,分为两个阶段,历时3年。激进式改革在制度方面表现为私有化改革和产权制度变革。(二)改革的主要(二)改革的主要阶段及措施段及措施第一第一阶段:段:1992年年-1993年年该阶段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期,俄罗斯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放松利率管制;提高放贷条件,采取信贷分配限额制;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引入公开市场操作。第二第二阶段:段:1994年年-199

41、5年年该阶段,俄罗斯政府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两点:实行信贷拍卖制;取消央行直接贷款模式。三、利率市场化后的经济运行情况三、利率市场化后的经济运行情况(一)金融自由化的(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展1、银行活行活动和外和外资准入的自由化;准入的自由化;2、外、外资银行行进入国内入国内市市场;3、汇率自由化和本率自由化和本币的可自由的可自由兑换;4、资本本账户开放;开放;5、证券市券市场的的发展。展。(二)各(二)各经济指指标运行情况运行情况1、宏、宏观经济指指标利率市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国内物价得到化完成之后,国内物价得到稳定,通定,通货膨膨胀率下降;率下降;经济增增长率由率由负转正。正。2、市、市场融

42、融资指指标国内国内银行信行信贷占占GDP比例比例虽然在短期内波然在短期内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3、利率及利差情况、利率及利差情况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迅速降低,利差急款利率迅速降低,利差急剧收收缩四、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系四、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系俄罗斯银行是俄罗斯联邦的中央银行。俄罗斯中央银行在转轨过程中,不断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主要采取的手段包括三种: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贴现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进入重要转型期,为度过经济困难,启动经济自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经济自由化改革的一部分被迅速提上日程。

43、俄罗斯自1993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1995年改革结束,历时两年。俄罗斯启动改革时,国内经济环境并不理想,通货膨胀高企,银行体系不稳定,监管缺失。俄罗斯选择激进式改革,改革后利率传导机制得以改善,但由于改革过于急迫,对金融体系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印度利率市场化印度利率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收支危机爆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计划经济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印度政府决定实施旨在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新经济政策”。利率市场化自然而然的成为推进经济自由化的题中之义。一、国有银行垄断和长期利率管制一、国有银行垄断和长期利率管制(一)国有(一)国有银行行垄断断严重且效率低下重且效率低下28

44、家国有化银行构成了印度银行体系的骨干。由于国有银行垄断现象严重,政府对贷款利率实施严格管控,信贷资金丧失成本约束,不断流向公共部门,导致资金缺乏市场调节,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效率低下,竞争力降低。(二)(二)长期期实行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格的利率管制在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之前,印度经历了长达30年的利率管制。通过对利率实施管制,将信贷资金按照事前制定的计划分配给国有企业,使利率丧失了作为价格信号对市场进行供求调节的作用,资金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利率管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二、二、20世纪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年代的新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面临经济危机的冲击 ,为振兴经济,印度政府推出旨在放

45、松产业规制、减少垄断、鼓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积极吸取外国直接投资、改革外贸政策、减少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开放金融市场的新经济政策。(一)新(一)新经济政策前的政策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展情况印度独立后到推出新经济政策,其经济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个时期:(1)独立至70年代末,印度经济低速稳定发展时期;(2)80年代,印度经济发展阶段中“金色十年”。(3)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印度经济处于低谷时期。(二)新(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及政策主要内容及实施效果施效果“新经济政策”,包括贸易政策、工业政策、外资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和计划体制改革等主要内容。1)新)新贸易政策:易政策:为出口商发放出口外汇回扣凭证,

46、取消出口现金补贴,凭证可以在市场上公开买卖;简化预报许可证制度,为企业提供得到免税进口原材料的优惠等。2)新工)新工业政策:政策:强调私营工业的作用并放松对垄断企业集团的限制3)新外)新外资政策:政策:对外国直接投资不再进行限制,而是鼓励其开放。4)财政金融政策:政金融政策:逐年压缩赤字。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印度的国际收支危机得到了缓解,外汇储备有所上升,外国私人投资流入速度增加。新经济政策取消了行业许可和价格控制,对印度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间事件1992优惠贷款利率允许自由指定,并且优惠贷款的项目减少1992-1995设置定期存款

47、利率上限并不断调整上限标准1994放开20万卢比以上的贷款利率1995-1997从长期存款开始逐渐取消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98全面放开20万卢比以下的贷款利率限制2011允许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存款利率,印度完成利率市场化四、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运行情况四、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运行情况(1)利率市场化启动后,银行经营环境得以改善,银行经营效益得到提高。银行不良资产率下降,利润率上升。(2)渐进式改革避免对经济造成巨大波动。(3)印度的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变化,以股票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呈现增长趋势,股票交易量与GDP的比例快速上升。五、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系五、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

48、系印度中央银行即印度储备银行: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物价稳定、确保生产部门信贷适度可得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储备银行积极调整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逐步改变以往总量调节的控制模式,转向间接市场化操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新货币市场工具,加强金融市场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对市场流动性和短期利率进行调节。台湾利率市场化台湾利率市场化 一、独特的一、独特的“高利率高利率”管制管制从20世纪50年代起,台湾弃用凯恩斯主义的低利率促进投资的政策主张,而采用高利率政策。同期,以批发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存款和贷款的名义利率下降。二、利率市场化的几

49、个阶段二、利率市场化的几个阶段时间事件1975年银行法规定了对利率的最高限制,货币市场利率不受限制,允许贷款利率可上下浮动0.25%。1979年允许贷款利率可上下浮动由0.25%扩大至0.5%。1980年存款利率由货币当局规定最高上限,各银行在最高利率以下自由制定存款利率,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利率(如商业本票、银行承兑汇票,CD)等由市场供需自由决定。贷款利率上下限的决定权由银行公会成立的“利率审议小组”议定,但仍需上报货币当局审批。1985年开始实施基本贷款制度,商业银行依赖货币当局规定贷款利率上下限加减码制度被取消,各行按客户信用等级制定差别利率。1986年1月货币当局将13种最高存款利率简化

50、为4种存款利率(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1年以下定期存款,1年以上定期存款),其他各种期间的存款利率由银行依据情况自行决定。1987年货币当局将贷款利率幅度扩大至4%,中长期贷款幅度扩大至4.25%。1989年7月修正了银行法部分条款,取消了各种存款的最高利率由货币当局审定的内容和各种贷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后报货币当局审批的规定,彻底废除了利率上下限规定,各金融机构可视市场资金的供需自行制定存放款利率。总体看来,台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过程可概括为:一是准许银行间利率存在差异;二是货币市场利率先期市场化;三是部分利率完全市场化;四是建立基本贷款利率制度;五是存款上限利率的简化;六是利率完全市场

51、化。经过十几年的渐进式改革,台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完成。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经济金融运行台湾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渐缩小,特别是2003-2010年间,存贷利差进一步出现缩小趋势。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但之后通货膨胀有上升的趋势,在2001年后出现拐点,缓慢下降,但总体保持着平稳的态度。而经济增长的波动则较为明显,甚至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台湾资产价格始终在较大范围内波动,利率的变动对其影响效果不直接。总结总结20世纪5060年代,台湾实行独特的“高利率”管制政策,使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很高,经

52、济的货币化程度大大提高。70年代的“低增长、高通胀”促使当局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市场化改革。台湾于1975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经历了放开货币市场利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并不断减少限制种类等步骤,到1989年彻底废除利率上下限规定,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实现完全市场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化改革之后,存贷利差逐渐缩小,信用总量得以释放,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香港利率市场化香港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一)抑制通(一)抑制通货膨膨胀,实行利率管制行利率管制香港的利率管制从1981年

53、开始,直到1994年才有所放松。(二)宏(二)宏观经济环境境1、GDP增增长率:率:实行利率管制期间,香港的GDP增长出现过三次较大幅度的波动。1991年至1994年期间,波动幅度较小,经济平稳运行,为利率市场化的开展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宏观基础。2、CPI同比同比变化情况:化情况:启动利率市场化之前,CPI维持在较高水平3、存、存贷款利率:款利率:1990年到1992年香港存款、贷款利率均呈现下降趋势,放松利率管制前夕存、贷款利率有所上升,但利差有所减小。4、货币供供应量:量:货币供应量呈现下降趋势。5、汇率率变化:化:19841994港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41999港币即期汇

54、率保持相对稳定,19992002呈现上升趋势,进入90年代,即期汇率虽有波动,但升降趋势不明显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香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4年开始,至2001年结束,历时7年。(一)改革目标(一)改革目标处理好鼓励竞争和维持货币和金融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 (三)改革特点(三)改革特点1)香港金融管理局为保证利率市场化管制提供了有利的金融经济环境。 2)混业经营模式时间进程1994.10撤销一个月以上定期存款限制1995.1撤销七天至一个月存款利率限制1995.11撤销七天定期存款利率限制2000.6撤销七天以下定期存款利率限制2001.7撤销储蓄和活期存款利

55、率限制(二)改革进程(二)改革进程三、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三、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一)(一)对银行行业的冲的冲击1)存、)存、贷款利率款利率:存贷款利差缩小;利率水平出现大幅度波动;2)业务构成:构成: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利息收入减少,倒逼银行进行业务创新;3)利率)利率结构:构:大银行不会轻易降低存款利率。小银行为满足资金需要,吸收更多的存款,有可能会提高存款利率;4)银行行结构:构:银行业的结构趋于优化,银行购并重组趋势加强。(二)(二)银行行业的的应对措施措施1、设立分层利率体系。2、参与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3、加快创新步伐,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4、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四、利

56、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系四、利率市场化前后的利率调控体系(一)(一)货币政策框架政策框架香港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合并,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维持货币和银行体系的稳定,主要职能包括:维持港元汇价稳定;管理外汇基金即官方储备;维持银行体系稳健;建设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使货币畅顺流通。其政策目标包括:在联系汇率制度框架下,通过管理外汇基金、制定货币政策和其他措施,稳定货币;建设健全金融体系,提高支付和结算安排的效率;维护银行体系安全与稳定。(二)利率决定机制形成(二)利率决定机制形成一方面,联系汇率制度减轻了香港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面临的外汇风险;另一方面,联系汇率制度削弱了香港货币政策的独

57、立性。总结总结1981年,香港银行公会(HKAB)成立,制定利率法规(IRRs),实施利率管制。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开始意识到实施利率管制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机构建议放松对于利率的管制,香港于1994年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1994年,香港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2001年完成,历时七年。香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渐进式模式,遵循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顺序。利率市场化启动之后,香港的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业务结构、利率结构、银行结构都做出了相应调整。拉美三国的利率市场化拉美三国的利率市场化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一)利率管制和金融改革(一)利率管制和金

58、融改革计划划拉美国家长期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管制的范围广、种类多,利率水平远远低于市场决定的均衡利率,实际利率通常为负数。(二)宏(二)宏观经济指指标运行情况运行情况三个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经济均经历了剧烈波动,通货膨胀率高企。二、急于求成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二、急于求成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三个国家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采取的激进方式,在两年内放开所有的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1977年,阿根廷阿根廷出台金融法,将银行存款准备金将至45%,取消外汇管制,政府不再控制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1973年至1979年,智利智利逐步放松对利率的控制,提高利率管制上限。随后,政府将

59、国有银行私有化,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1978年,乌拉圭拉圭政府一次性取消对银行系统的准入,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三、改革后经济运行情况三、改革后经济运行情况(一)阿根廷(一)阿根廷1)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没有使一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降低,而是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2)金融深化程度并没有明显改善,金融深化指标小幅度上升,规模有限。3)外债规模迅速扩大,大批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部分银行因此破产,最终阿根廷还是陷入了债务危机。(二)智利(二)智利智利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是造成外资过度流入和比索升值,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并于1981年爆发经济危机。1982年至1983年,智

60、利将银行全部收归国有。1988年,政府恢复利率管制,宣告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三)(三)乌拉圭拉圭乌拉圭的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金融资产总量增加,金融深化指标大幅提高。但是,利率市场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企业倒闭,金融资产质量下降等。为了化解危机,乌拉圭央行不得不对金融机构注资,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流动性的注入导致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四、改革特点与效果四、改革特点与效果(一)推(一)推进时间早、速度快早、速度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放开了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时间还早。(二)改革前宏(二)改革前宏观经济形形势恶劣劣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形

61、势对于改革效果的影响,以至于改革失败,利率放松后国家陷入金融危机。(三)多个(三)多个项目同目同时推推进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其他改革内容同步推进,包括放开设立金融机构的限制、放开外汇管制、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本国经营、开放资本账户等方面。多个改革项目同时推进,经济金融秩序陷入混乱,导致改革失败。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总结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总结(一)改革(一)改革时机机选择不当不当(二)金融市(二)金融市场不完善不完善(三)金融机构运(三)金融机构运营机制不健全机制不健全(四)缺乏有效的金融(四)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管(五)激(五)激进式改革式改革对经济造成冲造成冲击大大国际经验的总结与启

62、示国际经验的总结与启示各国各国实施利率管制的深刻原因,是政府施利率管制的深刻原因,是政府动员低成低成本本储蓄蓄资金,金,满足特定足特定时期国家期国家发展的投展的投资需求。需求。各国利率市各国利率市场化乃至更大范化乃至更大范围的金融自由化,是的金融自由化,是在宏在宏观经济出出现“滞滞胀”、金融、金融创新新兴起、国起、国际资本流本流动加快的局面下,加快的局面下,应对经济结构构转型,型,动员金融金融资源方式的重大源方式的重大转变。各国。各国实现经济转型型过程中,将利率市程中,将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政策和相化等金融政策和相应的的财政政及及产业政策相配套,确保成果政策相配套,确保成果较为可控。可控。各国往往

63、在各国往往在进行利率市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制度,为利率市利率市场化改化改革的革的顺利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完善金融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立混防范和化解机制,建立混业监管机制,减管机制,减轻了了利率市利率市场化化带来的冲来的冲击。利率市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多数国家化改革后,多数国家实际利率水平有所利率水平有所上升,存上升,存贷款利差款利差缩小,融小,融资结构和金融构和金融业格局格局发展展变化,部分出化,部分出现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危机。危机。许多国家在利率市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化的过程

64、中同程中同时进行着行着货币政策中政策中间目目标和操作目和操作目标的的转换,在改革完成前,在改革完成前后,中央后,中央银行行对利率的利率的调控从直接控从直接转为间接,更接,更重重视使用公开市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操作方式。利率市利率市场化需要化需要继续发展金融市展金融市场,培育金融,培育金融环境。其中,微境。其中,微观机构是基机构是基础,市,市场竞争是关争是关键,制度建制度建设是保障。是保障。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地方金融影响:影响:银行行业经营风险随着利率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化的推进迅速迅速上升,部分国家出上升,部分国家出现了中小了中小银行的倒行的倒闭

65、潮。潮。美国:美国: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下降明显,从2.17%降到1.63%。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因难以独立经营而倒闭,储蓄贷款协会也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从1980年开始,倒闭银行家数突破两位数,并与日俱增,1989年达到创纪录的531家。19871991年,平均每年倒闭银行200家,大多为小银行。英国:英国:中小银行追求高利润,对房地产业贷款不断增加,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市场利率急剧上升。一些银行坏账增加,并发生客户挤提事件,最终因资金无法周转而倒闭,发生“二级银行危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地方金融法国:法国:激烈的竞争使得银行盈利减少,倒闭增多。德国:

66、德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机构倒闭或破产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中小银行经营危机大量爆发。日本:日本:利率市场化带来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下降,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无力招架,被大银行兼并或破产倒闭。台湾:台湾: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银行数量快速增长造成过度竞争局面,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资产收益率下降香港:香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不被淘汰出局,加快了购并步伐,或兼并,或重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地方金融保保护:在推:在推进利率市利率市场化改革化改革进程中,多数国家加程中,多数国家加强金融

67、改革,鼓励金融制度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制度创新,建立存款保新,建立存款保险制制度,并度,并统筹筹协调利率市利率市场化与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率改革的关系。美国:美国:储蓄性机构的存款保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保险基金BIF,另一部分是储蓄性金融机构协会保险基金SAIF。其中,SAIF主要为中小存款性机构提供存款保险,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进行管理。英国:英国:为挽救这次危机,英格兰银行与票据交换所会员银行合作,为发生危机的26家银行提供了1亿英镑的救济性融资。1982年,为防范危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英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1997年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对金融业实行全面监管。利率市场化过

68、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地方金融法国:法国: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第二阶段的展开,面对着种类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法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德国:德国:1966年,德国建立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制。韩国:国:1995年12月29日,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要完成之际,韩国出台存款人保护法案,并在次年6月成立存款保险公司,标志着韩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台湾:台湾: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实现完全市场化提供了制度保障。香港:香港:设立分层利率体系,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满足不足客户的需求;参与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加快创新步伐,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加强

69、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地方金融结果果美国:美国:尽管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暂时缓解中小金融机构倒闭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消化倒闭带来全部影响和危害。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相继倒闭,对美国经济和金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英国:英国:明确了新成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及义务,统一了监管标准,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法国:法国:有效防范了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德国:德国:1966年,德国建立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制,为利率市场化进程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台湾:台湾:市场化改革之后,存贷利差逐渐缩小,信用总量得以释放

70、,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地方金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体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利率市场化基本步骤进行,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进程程:(1)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2)逐步放开债券市场利率;(3)积极推进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4)围绕基准利率浮动稳步推进人民币贷款利

71、率的市场化;(5)以SHIBOR利率为定价基础,辅之以国债利率和利率互换等品种的市场利率形成体系也已初步建立。(6)核心利率市场化开始实施,已完成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管制也开始松动。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进程程:2012年6月,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中国利率市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化的影响1、对不

72、同不同银行的影响行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大银行有着较为强大的能力和基础进行经营模式的调整,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对于小银行来说,业务调整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则充满挑战,掠夺性定价威胁、自身能力和抗风险水平较低。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2、对金融金融产业结构的影响构的影响共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银行业将逐渐实现差异化发展,改变同质化竞争的局面,金融产业将呈现出分化格局。城商行可能:少数成为全国性大银行,部分成为区域银行,更多的发展成为社区银行、特色银行,部分可能破产、兼并、重组、联合,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3、对金融市金融市场的影响的影

73、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发生重大改变,企业、居民资产结构中非银行资产大幅度上升金融创新向深度发展。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新挑战 经济社会转型 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在利率市在利率市场化化进程中,中小程中,中小银行面行面临的市的市场环境更加境更加严峻。峻。总体上来体上来说,冲,冲击大于收益。大于收益。直接冲直接冲击1)成本上升要快于大型银行;2)开展中间业务难度高于大银行,非息收入难以有明显提高;3)信贷投放的地区和行业集中度偏高,不利于信用风险分散;4)中小银行个体间经营差异将迅速拉大,经营不善的中小银行将难以摆脱破产、整合的命运。可能收益可能收益差异化发展 信用风险的

74、可控性中国利率市场化中的中小银行与地方金融中小中小银行的担行的担忧1、对快速市场化的担忧2、对无序竞争的担忧 掠夺性定价 恶性竞争 3、对市场化进程中无差别监管的担忧方向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大局出发,中国的监管层推进利率市场化仍需坚持渐进式改革模式,在金融制度架构和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并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1)金融制度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保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及统筹协调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2)继续改善资产配置结构,在信贷风险与收益既定的前提下,把握直接融资大力发展的时机,提高债券类产品收益,优化资产结构3)经营转型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内在要求。对

75、地方金融发展的影响 有利方面“盘活”中小金融机构催生如城投债、市政债等政府融资工具地方政府收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和企业投资效率 不利方面 加剧政府债务风险和还款负担冲击地方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利率市场化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金融脆弱性利率市场化导致过度竞争,银行更容易冒险经营,不利于金融稳定利率市场化引发过度信贷,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容易导致银行危机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性更大,在存贷款期限错配的情况下,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地方金融发展趋势 金融扎根趋势u金融监管的向下扎根基层银行监管强化u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向下扎根 金融平等趋势u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建设 金融风险多元趋势u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风险多元化地方金融体制发展与监管的完善 发展Vs监管u强化地方政府监管只能不管有发展的动力,还要有监管的责任 一行三会Vs地方金融管理机构u省金融办配合“一行三会”,填补空白,防范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金融立法u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金融立法,为地方金融机构颁发营业执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