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休克ppt课件_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028712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休克ppt课件_2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有关休克ppt课件_2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有关休克ppt课件_2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有关休克ppt课件_2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有关休克ppt课件_2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休克ppt课件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休克ppt课件_2(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考题,休克缺血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发生机制和代偿意义。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及意义。 休克难治期的微循化变化特点。 血压降低是否可以作为判断休克发生与否的标准? 休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休 克,Shock,在内容安排上,休克专题重在报告失血性休克和组织、器官进一步损害的机制方面的新进展、尤其是HMGB1的重要作用,以及抗炎、中医药治疗等方面。 脓毒症专题除了基础机制研究外,还对2012脓毒症指南以来临床救治的经验进行高度总结和分析,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调节进展为新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2015广州国际休克脓毒症大会,休克的基本概念,因各种原因( 如大出血、创伤、烧 伤

2、、感染、过敏、心泵衰竭等)引起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微循环动脉血灌流量急剧减少和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足,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神志淡漠,少尿或无尿,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动脉压,脉压差15mmHg 脉搏快而微弱 中心静脉压(CVP)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尿量15ml/h 呼吸加快 血浆CO2结合量、乳酸含量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神志不清,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组织缺氧,整体(19世纪末):外周循环衰竭、 BP 组织( 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学说 细胞、分子(21世纪):细胞、体液因子,一、 休克的病因与

3、分类,(一)病因 失血与失液 烧伤 创伤 感染 过敏 强烈的神经刺激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二)分类,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按病因分类,(二) 休克的分类-按病因分类,心源性休克 心泵衰竭 失血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烧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心输出量 微循环灌注压,交感兴奋,CA 毛细血管前阻力,A-V吻合支开放受体兴奋,血液流变学改变微循环阻力,组胺释放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紧张性 血管容积,微循环动脉血灌注急剧减少,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1. 低血容量性休克 2. 血管源性休克 3. 心源性

4、休克,(二)分类,按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 1. 高排低阻型 2. 低排高阻型 3. 低排低阻型,(二)分类,高排低阻型 低排高阻型 低排低阻型,心输出量 高 ,外周阻力 ,皮肤 温暖、潮红 苍白、冷湿,临床 感染性休克早期 多见 失代偿,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全身组织器官 血液灌流严重不足,血容量,心泵功能,外周血管阻力,失血性休克 烧伤性休克 失液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微循环障碍,二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微循环,以失血性休克为例,根据微循环灌流特点的变化可将休克分为三个期,缺血性缺氧期(期),淤血性缺氧期(期),衰竭期(期),二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1 缺血

5、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二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1、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期) 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变化特点: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微循环缺血的机制: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以及与儿茶 酚胺增多为主的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有关。 即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 2)心肌抑制因子 3)其他体液因子也都有促使血管收缩的作用,(2)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1)血液重新分维持动脉血压: 增加回心血量通过肌性微静脉收缩和肝脾 等储血器官收缩,起“自身输血”的作用;组织 液反流增加,起“自身输液”的作用 2) 心率加快、心

6、收缩力加强,维持心输出量。 3) 外周阻力增高,“自身输血”:当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小静脉和肝、脾储血库收缩,减少血管床容纳的血量以增加回心血量和维持动脉血压。 “自身输液”: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降低,使得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以增加回心血量,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3)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出冷汗, 脉搏细数,尿量减少; 血压可骤降、略降、正常或有所上升, 脉压减少; 神志清醒可出现烦躁,(1)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变化特点: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2)微循环缺血的机制: 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及某些具有扩

7、血管和使血 管通透性增高的介质大量释放,是引起微循环淤 滞的重要原因。即: 1) 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2、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3)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1.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腔 2.RBC变形力和聚集 3.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 4)内毒素经多种途径影响心功能,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改变,引起持续性血压降低,淤血性缺氧期( stagnant anoxia phase),微循环变化特点:多灌少流,灌多于流,(2)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1 自身输液,自身输血停止 血容量减少 外周阻力降低 心、脑血液灌流减少 恶性循环的形成

8、 (3)主要临床表现: 静脉塌陷;血压和脉压差进行性下降和缩小; 脉搏细数,微弱无力;少尿,无尿; 皮肤黏膜发绀,出现花斑,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脑缺血,神志淡 漠昏迷,心输出量,BP,肾血流量,少尿、无尿,肾淤血,皮肤淤血,皮肤紫绀,出现花纹,(一)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变化特点: 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微循环中可有微 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 状态 (二)主要临床表现: 1. 循环衰竭 2. 毛细血管无复流(no-reflow)现象 3.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3、衰竭期(休克期),(三)休克衰竭期(irreversible phase),微循环变化特点:不

9、灌不流,(三)休克期难治的机制 : 1) 微血管麻痹 2) DIC形成 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DIC的发生:,(1) 休克动因的作用: 感染、创伤、内毒素等可同时激活内外凝血途径 (2) 缺氧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3) 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液粘滞度升高,处于高凝状态 (4) 应激反应,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5) TXA2与PGI2失平衡 (6) 单核吞噬系统功能抑制,DIC形成后对休克的影响,(1) 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 (2) 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 生FDP,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3)

10、 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 (4) 器官栓塞、梗死,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休克期 休克期 休克期,特点,机制,影响,代偿作用重要; 维持血压; 血流重分布 组织缺血、缺氧。,失代偿:回心血量 减少;血压进行性 下降;血液浓缩。,比休克期的影响更严重; 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转入不可逆。,(一) 神经机制,(1)维持动脉血压、有效循环血量、静脉 回流、心输出量增加; (2)血液重分布 心脑:局部自身调节(BP70mmHg)故 脑血管无明显收缩,心血管可能扩张。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BP 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休克发生发展的机制 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1) 神经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1、持续性兴奋 2) 体液机制: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 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 其他 3) 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变化: 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的改变 白细胞贴壁黏着和嵌塞 血小板黏附聚集 血浆黏度增大,血管活性胺 调节肽 炎症介质,二、体液机制,儿茶酚胺 组胺 5-羟色胺,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 血管加压素 ANP 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激肽 内源性阿片肽,促炎介质:TNF、IL-1、IL-2、IFN等 抗炎介质:IL-4、 IL-10、 PGE2、PGI等,儿茶酚胺(CA: E, NE, DA),血管张力、血流分布、心肌功能 休克学说 皮肤、腹腔内脏、肾 密度高 脑、冠状动脉 密度低 受体拮抗剂(酚妥

12、拉明) 休克学说 休克时E比NE增多10-15倍 胃肠道、骨骼肌血管扩张 A-V吻合支开放 受体拮抗剂(心得安) 休克:使用、受体拮抗剂?,组胺,贮存于组织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由脱羧酶作用于组胺酸产生 不同种属动物:收缩、扩张 休克时 H2受体,扩张微ACap前括约肌微V H1受体,收缩微V(肺微血管均收缩) H2受体兴奋:cAMP,抑制Ca2+内流,抑炎 H1受体兴奋:cGMP,促进Ca2+内流,促炎,组胺,小动脉, 静脉扩张,毛细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BP 回心血量 血液黏滞度,5-羟色胺,缺氧,儿茶酚胺,肥大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5-羟色胺,静脉强烈收缩,毛细 血管 壁通 透性

13、 增加,血浆渗出,血液浓缩,血小板聚集,休克,肾血流量,肾近球细胞,肾素,血管紧张素(Ag),Ag,Ag 转换酶,Ag,氨基肽酶,Ag,Ang,作用: 收缩血管、升高外周阻力、促进静脉回流,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普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抑制Ag Ag 加强激肽系统 如:卡托普利 阿利吉仑(直接抑制肾素)、依普利酮(醛固酮抑制剂),Ang,ET,生理条件下,ET浓度极低 休克时,循环ET水平显著增高,与组织损 伤程度呈正相关,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呈负相关 ET早期作为局部激素参与休克发病,代偿性升高则有益于机体,血管加压素,有效血容量 血浆晶体渗透压 大出血 疼痛 全身低血压 Ang释放,

14、血管加压素,抗利尿,缩血管,ANP,利钠、利尿,舒张血管、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肾素释放的作用 休克时血浆ANP水平显著提高 ANP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DH相互制约,可防止畸形肺损伤的发生,血管活性肠肽(VIP),可舒张血管、支气管、消化道平滑肌,促进腺体分泌 休克早期,VIP的释放可能有利于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内脏缺血 休克晚期,VIP可能参与低血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激肽,扩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激肽释放酶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原 激肽释放酶 激肽原 纤溶酶原 缓激肽 纤溶酶,内源性阿片肽,可降低血压,减少心排出量,减慢心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源性血管

15、舒张剂 可能参与低血压发生 改善小肠及重要脏器血供,具有细胞保护作用 CGRP进一步释放导致休克恶化,PLA2,细胞膜磷脂,AA + PAF,PGH2,环加氧酶,脂加氧酶,5-HPETE,5-HETE,LX,LTA4,LTB4,LTC4,LTD4,LTE4,LTF4,中性粒细胞LTB4 肥大细胞LTD4 血小板LTC4,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来源: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PAF PAF刺激物: TNF、凝血酶、白三烯、缓激肽、组胺、ATP 生物学效应: 增加血管通透性 趋化作用 休克样变化 激活炎症细胞 PAF拮抗剂: 银杏叶、海风藤、款冬花,各体液因子的相互作用,多因子、各效应相互协同 生理剂量IL-1不产生类似休克的表现 小剂量IL-1明显加强TNF的作用 一些因子影响到其他因子产生 TNF诱导IL-1、PAF等因子的合成 IL-1、PAF 也诱导TN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