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76859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4.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12课唐诗五首讲义(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野 望 王 绩,野 望 王 绩,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朗读,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知作者:王绩,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大意,重点解词,徙倚欲何依,

2、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诗歌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歌赏析,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 一幅山间晚秋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诗歌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

3、薇。,述说自己在现实中的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诗歌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诗歌主旨,1、“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的心情。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徘徊,孤独抑郁,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问题探究,3、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

4、、“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4、“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

5、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理解性默写,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理解性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 鹤 楼 “天下江南第一楼”,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楼,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

6、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黄鹤楼的由来,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ho(?754),汴bian州(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有崔颢集。 其代表作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律第一。,作者、作品简介,七言律

7、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共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第一、二句为“首联”; 三、四句为“颔联”; 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文学常识,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1)昔人: (2)余: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离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自学指导,传说中的骑鹤仙人。,剩下。,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1)返: (2)悠悠:,自学指导,返回。,游荡的样子。,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

8、洲。 (1)晴川: (2)历历: (3)凄凄: (4)鹦鹉洲:,自学指导,天色晴明中的水边地带。,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长江中游的小洲。,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乡关:,自学指导,故乡。,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我发愁。,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

9、作了潜在的铺垫 *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自学指导,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乡关:,自学指导,故乡。,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我发愁。,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自学指导,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

10、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世事茫然,吊古伤今之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自学指导,*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晴川历历汉阳,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平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一片繁荣的景象。,自学指导,*七、八两句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字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

11、来了,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而自己官途失意,还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更添异地飘泊之感。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怀乡之情。,自学指导,小结,全诗写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本诗的作者( ),( )代诗人。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 2历历:( ) 。 3萋萋:( )。 4乡关:( ) 5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6马致远在天净沙

12、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7崔颢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当堂练习,崔颢,唐,分明的样子,形容草茂盛 的样子,故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孟浩然齐名,时称“王孟”。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

13、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的。当时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t)(b ),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旱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在赴边途中,心情激愤抑郁,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使至塞上”,即奉命出使边塞。,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走到萧关恰逢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

14、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单车”,写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问”,慰问。“边”指边塞。“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自指(一说作附属之国,颜师古注:“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居延”,城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

15、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描绘塞外景色,以征蓬归雁作比,侧重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这里以征蓬喻万里行程;写归雁,是说南雁北飞回归故地,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比喻通俗自然。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绘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

16、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两句形象地状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萧关”,地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