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邾城文化遗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3455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说邾城文化遗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说邾城文化遗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说邾城文化遗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说邾城文化遗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说邾城文化遗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说邾城文化遗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说邾城文化遗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说邾城文化遗存笔者对雄据大别山南、长江中游之北近 600 年,几度为郡、县治所与诸侯国都的邾城建构形态、范围、规模、居民、市井、商贸和繁盛情形并无研究,不敢在诸位资深方家面前班门弄斧。这篇拙文试从无形方面点说三个问题,权作深入探讨的引子。三个问题是:其一,邾城名由及其所在位置和历史地位;其二,邾城有无文化及其有哪些文化沉淀;其三,邾城显现的文化遗存及其表现特征。(一)本文试说“邾城文化 ”,先就“邾城”名由看其文化渊源。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言:“颛顼(zhu n x 专须)玄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氏,至曹挟,封之于邾,为楚所灭。 ”颛顼为上古五帝之一。其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以曹为姓氏,传至曹

2、挟时,被封为邾,始有名“邾” 的伯爵 诸侯国。谁封的呢?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八载:“武王得曹挟,复封之邾,曰邾娄。 ”邾亦名邾娄国。叶圭 绶续山东考古录称:“ 邾娄合读即为邹” 邾娄二字之音 读邹。邾、邹国本是一国的两种读音。此城先在哪里?唐李泰括地志说:“故邹城,在泗水县西南六十里”;北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讲:“ 古邾城,在曲阜 东南四十里。 ”左传文公十三年载:“邾文公卜迁于绎(y 意)。 ”晋杜预注:“ 绎,邾邑(邑即城)。鲁国、邹县北有绎山。 ”今人何浩先生楚灭国研究考定古邾城在今曲阜东南,泗水县西南,后迁的邾城在今邹县城南,亦名“纪王城 ”。同时 考定,公元前 261 年,楚考列王遣师先

3、攻下鲁国南面重镇徐州,继灭北面的小邾国。杜预注春秋谓:“邾之(后裔)别封,故曰小邾。 ”至公元前 256 年,7 年间,楚师连灭泗水流域的小邾、邾(邹)国、邳国、费国、鲁国,将其君主、重臣、庶民迁往2楚国管辖范围。前 256 年,楚灭鲁后,便迁鲁顷公至下邑,鲁遂“绝祀” 。下邑距鲁国地域不太远。为何独迁邾(邹)和小邾的君臣至大别山南,长江之滨呢?按正史、野史说法有二:其一,邾国一度强盛,民亦强悍,曾经吃掉须句与鄫国,数次大败鲁师。加上它和小邾占据今山东金乡、滕县以东,费县以西,北界于鲁,南临于楚的较大区域,人口较盛。楚王恐其聚而再起,故移之到直管之地。其地在哪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之赤岸条(即今

4、黄州赤壁)说:“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 ”(按,郦言楚宣王灭邾有误,应为考烈王)其二,野史,即民间传说,考烈王如何安顿邾国君民考虑再三,某夜梦见大小两个红翅鸟群自泰山之西南飞向大江之北的赤色岸边盘旋良久,然后落地而失。楚王梦醒,便召祝巫(王朝专司预测、礼仪的人)询问作何圆解?祝巫讲:“红、赤、朱三色同义。大小红翅鸟群,当是大、小邾国君民之代身也。大江赤岸即在楚之陪都东鄂对岸之地。大王或在想二邾应迁之所吧?臣下以为此即最适之处耶。 ”王喜曰:“善!”随之,邾国君臣就在女王城旧址上筑新城安 处。其名仍称“邾城” 。再说邾城在区域历史上的地位,笔者初步断定有三个“最” 。其一,最先大规模移

5、民入驻之城,从战国末到明朝初,长江南北东西之民七次成批迁入。邾国君臣既是首次,也是遗存文化比较丰厚的一次。在交通闭塞,人们交往困难的时代,移民促进经济、文化的上进,生产力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后者是指人口生产因远亲缘关系而得以优化),其潜在作用甚大。其二,最先建造完整的城和繁盛时间较长的城。此城是怎么建的,尚无史料可考。笔者认为楚考烈王对待灭国君民是比较宽厚的,3择大别山南水丰土沃之地女王城建新城与居可以佐证。从公元前261 年至前 256 年,花费 7 年才完成移入,亦可推测,邾国臣民参与设计、劳作,并且汲取了原邾城的优长,城较坚固。所以至 594年后,晋成帝倚重文武兼备的名臣庾亮还说邾城很坚固

6、,不怕后赵的 2 万铁骑来攻。其三,最先作为本域郡城,后为衡山、西阳郡城、衡山诸侯国都,邾县县城和长江中游军事重镇 594 载。其为公元前约 221 年,秦始皇设衡山郡,驻邾城;前 206 年,楚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王都在邾城;前 209 年,汉文帝恢复衡山郡,仍驻邾城;前 164 年,朝廷封刘勃为衡山王,再作王都;前 118 年,庐江王刘锡改封衡山王,复为王都。其间近百年,衡山王国和郡并存,邾城身兼二任。前117 年,改衡山郡为邾县,也就是作为军政、商贸、文化、交通、社会交际和居民生活的中心时间很久。其文化含量与区域历史地位不言而喻。邾城的位置有三种说法。康熙黄州府志说:“在府城西北一百二里

7、(指今新洲)。 ”乾隆府志说:“ 永安城(今黄州地) 为邾子所迁之邾。 ”光绪 黄州府志 说:“ 旧邾城在今治(即今黄州区)西北十里。 ”笔者认定在黄州之说。同时据弘治黄州府志载:“邾城即楚黄歇都处亦即楚王封其女之地,遂城而居之,乃楚所筑也。城中多土堆,俗呼女王城(或曰 禹王城)。 ”(二)按上文交代的史实,可以断言,邾城文化蕴藏量丰。据笔者初步划分,它的文化内涵有移民开发、城乡建造(含城池、街道、路桥、村落、居处等)、农事生产、作物栽培、手工工艺、民生知识、饮食制作、姓氏宗族、教化礼仪、乡里社会、民俗百态十一大类。本文限于篇幅,仅以姓氏为主,兼及城建、耕作文化。4姓氏文化广涉古今中外,博大精

8、深,源远流长。它既是人际关系的名片和纽带,又是社会政治、经济、文教、道德伦理发展的索引。中华民族的姓氏多半由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来、而派生。据学者统计,中国有 6000 多个姓氏(含少数民族),迄今常见的有近 600 个。这些姓氏不少为五帝的后裔。其中“邾” 与“朱”、“邹 ”、“倪”、 “邱”、 “曹”更与邾城关系密切。所以考察邾城文化,当从“邾 ”的源流说起。同 时须得明了“姓”与 “氏”之别, “邾” 与“朱”、 “邹”的音变。秦朝以前“姓” 和 “氏”不能相混。 “姓”字左“女” 右“生”,表示男女交合嫡生正缘宗亲主系;“氏” 本义为树 之根,本是“姓”以下的派生支系,即“氏

9、” 由“姓”所出。所以,我们的先祖 规定,同姓不通婚,同氏不同姓婚姻可通,或曰同姓不同宗可婚。还须明了,以“邾” 为例,带左右抱耳(阝)的姓氏多半从分封或派生而来。如 20 世纪 80 年代末统计,原黄冈县 240 多姓中的右抱邹、郭、郑、祁、邵、邓、郝、郜、邬、鄢、邱、邢、鄂、郎、邰,左抱陈、陶、阳、隋、随即是。其为左抱(阝)原形是“阜 ”,取物阜土肥之义 ;右抱(阝)原形是“邑”,取城邑之名。意谓,王者将其子孙与功臣分封土肥物阜的地方建城邑,分别做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行使军政权力,驾御邦民,享受赋税贡奉,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周武王封颛顼帝的后裔曹挟(曹姓)至今山东泗水流域的“邾

10、” 地做三等 诸侯,其子孙遂取“邾”的国名为氏。及至战国末期, “邾” 和“小邾”被楚所灭,邾氏失去国土、城邑、特权,变成自食其力的平民,右抱之“邑” 毫无意义,故而去(阝)曰“朱 ”。汉代以后,姓氏同一, “朱”至今仍为人口较多之姓。与“邾 ”同树别枝的有 “邹”姓。 “邹”姓的正源在邹国,邾国、邹国同源。许慎说文言:“邹本邾娄国,改为邹。 ”何人所改呢?史称:战国时,鲁穆公改“邹娄” 国号为“邹”。 邹(邾)国是孟子的国度和孔5子出生之地(孔丘出生于陬。陬、郰、邹、邱同义),朱、邹二姓发源与文教兴盛之区。“邾” 、“邹”两国聚居的姓氏除邾、 邹 、曹外,还有孔、孟、林、倪、邱等。“孔” 姓

11、是黄帝高辛的后裔。 “孔”字由 “子”与“乙” 组成。相传黄帝嫡系孙之妇简狄一日出游,见一窝燕子蛋,便随手拿来吞食一枚,不久怀孕,生下商朝的始祖名契。契先以燕子之“子” 为姓,传 14代至商汤,名“履” 字 “太乙”。因将“ 子”、 “乙” 合起来作“孔”姓。传至春秋时,宋公的大司马孔嘉被仇家谋害。孔嘉之子逃往鲁国,再传4 代,而有孔子问世。孔姓乃成大姓。“孟” 姓是春秋 时鲁 国贵族“孟孙氏”(姬姓)的后代,简称“ 孟氏”,随之以“孟 ”为姓,迁居 邹(邾)国。至孟柯出生,先从母教,后从 师孔子之孙子思,乃成儒家开宗之亚圣,世称“邹鲁之邦” 。“林” 姓起源与 树 林有关。相传姓先祖比干有七

12、孔之心 窍。他因强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其身怀六甲的夫人陈氏逃到牧野树林中产子名“坚” ,字 “长思”,取“ 林”为姓。周武王感念其父之仁义,寻觅到“长 思 ”,正式 赐姓“林”,并赐食邑于博陵。 战国中,后人迁往邹国。“倪” (含 “邱”、 “郳 ”二姓)姓正源亦在邾国。乐史元和姓纂载:“朱武公次子封于郎,是为小邾” 。后失国,子 孙朱氏,避仇改姓“倪”。诚然,南迁江滨邾城的朱、邹、邱、倪和随迁的姓氏有哪些,尚无文字依据。说到筑城技术,则能推证是南北交合的。晋代庾亮确认建筑近 600 年的江滨邾城依然坚固,后赵两万铁骑强攻 9 个月才破,乃见它非同凡响。其防御设施必定很好,结构决非单纯土筑。纯土

13、筑之城不能在城墙上设雉朵,置弓箭眼,安滚木御敌。同时经不住此地数百年的暴雨侵蚀。此城应为内夯黄土,外砌青白石,方能显示6防守功能。夯筑是历史上北方的优长,石砌为南方早年城防建设的绝技。黄州“三大宝 ”中“乱石砌墙墙不倒”乃为例证。从 700 余年后,张文潜描述的宋城三隅壁推知,也是土石相合的。明代黄州城改为土夯、砖砌结构。有关耕作文化尚无史料查证,仅能提及一、二。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先民善种旱地作物,长江流域的先民善治水稻丝麻。大小麦、玉米、高粱、黄豆为北方先种的粮食。其中黄豆最早产于今山东境内东海之滨。南移邾国人的生活习惯是面粉、豆制品,因而随之带来的当为大、小麦、高粱、玉米、黄豆品种。据此,

14、耕作文化的两地融合或初兴于是时。(三)至于邾城文化遗存,仅提以下四点:其一,教诲遗风。中华教化的“三圣” 两圣到过黄境。老黄冈县地的孔子河、问津渡、回车道、淋山河晒书台和著名的“问津书院”的掌故皆由孔子适楚,子路问津而来。 “集诸儒之大成,出先圣之秘蕴” 的朱熹不仅到过 黄州,还为在黄州进学(考秀才)的程颢、程颐写过二程夫子祠记。二程与朱熹开创“程朱学派” 。这对蕲黄二州的理学名家胡明庶、顾问、顾阙、耿定向、瞿九思等影响极大。出生于邹、鲁的孔子、孟子对黄州的儒学教育、礼义开化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邾(邹)国除,文化源流犹存。宋以后的众多黄籍名人无一不崇尚孔孟之学。史志载:“邹鲁遗风 ,英贤不绝”

15、 ;“济济邹鲁,礼义唯恭”。 黄州府志、 黄冈县志称:“秀民乐于为儒,而不轻释其业,彬彬喜学,有邹鲁风”;“ 地沃风 醇,士习礼教,好学而 谨,朴而不陋,彬彬有邹鲁风”;“ 土 风厚善, 乐于为儒,出重名节 ,处尚廉耻”。苏轼书韩魏公诗后言:“黄州山水清 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土静7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亦知尊爱贤者”。崇教尊孔的邹鲁风早已融合于楚风,致成黄州教化的主旋律,沿习 2000 余年。郡人修孔庙(即文庙),崇敬“至圣大成先师” ,演为教育堂所的私塾、经馆、书院、族学、义学,遍及城乡,致令宋、元、明、清“教育以黄州、武昌 为最盛” (清 湖北通志序)。黄州文教兴盛,人才

16、辈出。当今仍有黄冈中学这样的名校, 东坡赤壁诗词这样的名刊,不能不说与泗水流域移民入境带来邹鲁遗风有关。其二,风俗祭祀。风俗既有地域性、传承性、相对稳定性,又有融合性、变异性、趋时性。因七次大规模移民入境,风俗随之,而土俗、楚俗、巴俗、吴俗、邹鲁俗、中州俗经过长期濡染,相互渗合,并与时尚相吻。如六月二十七日举行孔圣会,九月初重阳登高,一年两度社祭(祭土地神、社神)、做社会以及借庙会朝山,青年男女山野会,共四合院的居处,宗族大祭在祠堂“走礼” 之类的习俗皆始行于齐鲁。具体说来,像朝山、祭山是由民间仿效帝王登泰山封禅而来。它起源很早。据史载,楚考烈王占领泗水五国后曾上泰山举行过封禅之祭典。重阳登高亦是郡民从文雄雅士登临泰山学得的。有恋情的男女青山幽会,在邹礼之邦不视为非礼。俗传孔子的先辈就有过山林幽合的摭闻。其三,居处习惯。我们祖先的居处经历过树栖、穴居(含石洞、窑洞)、草木合建与土筑、砖石砌墙,树木搭梁五个阶段。春秋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